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氩离子束溅射沉积PTFE高分子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氩离子束溅射聚四氟乙烯靶材,在黄铜上沉积聚四氟乙烯薄膜,用XPS和IRS分析方法确定了聚四氟乙烯高分子膜的存在,并依据沉积膜形成过程对沉积膜与靶材在IRS谱图上的差异给予了解释,结果表明,这种溅射沉积方法形成高分子薄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用辅以动态氮离子轰击的氩离子束溅射沉积方法,在304不锈钢基材上沉积聚四氟乙烯薄膜。经XPS和IRS分析,确定了聚四氟乙烯膜的存在并进行了结构分析。划痕试验表明:这种方法制成的聚四氟乙烯膜与基材之间有较好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3.
离子束溅射沉积薄膜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子束溅射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制备高质量薄膜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具有其它制膜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在制膜过程中,由于沉积速度慢,膜的厚度及质量容易控制。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研究和介绍甚少。本文主要介绍离子束溅射技术的原理、基本规律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Ni/Si接触界面的ESCA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PS、UPS等表面分析方法对Ni/Si接触的界面体系进行了研究,Ni-Si界面在室温下形成不稳定的多晶混层,其演化过程为:NiO_x/金属Ni/富Ni相/Ni-Si互混相/富Si相/Si,同样Ni-Si界面经650℃真空退火形成均匀的NiSi_2界面层,表层并有SiO_2相存在,说明硅化物的生成过程为:Ni与SiO_2接触产生金属氧化物,加热后逐步形成金属硅化物,讨论了NiSi_2的化学键形成。  相似文献   

5.
用离子束溅射方法制成了非晶态软磁薄膜,具有良好的软磁特征。本文研究了离子能量、氩气压强、沉积速率和入射角对磁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运用X 射线衍射(XRD)、Anger 电子能谱(AES)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晶面取向的Si 衬底对Pd 硅化物薄膜形成的影响:在Si(111)衬底上,形成外延生长的Pd_2Si;在Si(100)衬底上,Pd_2Si 为择优取向的多晶.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两种Si 衬底上,Pd 硅化物有不同的形成温度和相转变温度.文中讨论了退火温度对Pd_2Si 的结构、组分和电阻率的影响,并应用热力学规律及界面作用过程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8.
热处理对离子束溅射Ni-Cr薄膜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低能离子束溅射技术制备Ni-Cr合金薄膜,并对Ni-Cr合金薄膜进行快速热处理.用小角度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α-台阶仪、四探针仪等测量薄膜的结构、形貌、厚度及电子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能离子束溅射技术结合快速热处理工艺可以制备性能优良的Ni-Cr合金薄膜,薄膜的厚度与溅射时间呈正比;经过350℃及以上温度快速热处理后,溅射非晶态Ni-Cr合金薄膜发生晶化;溅射态合金薄膜方块电阻与溅射时间呈反比;薄膜方块电阻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经450℃/600 s热处理后薄膜方块电阻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层溅射技术制备了不同成分的WSix/Si薄膜,然后利用真空退火形成硅化钨.对用此技术制备的难熔金属硅化物的结构特性、电学特性和氧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通过控制成分得到不同晶格结构的硅化物薄膜,可在硅衬底上形成浅接触,还可以防止金属钨的氧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放电条件下利用离子束溅射法制备了聚酯膜基底上的氟碳高分子膜,用光电子能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发现,该条件下制备的氟碳高分子由-CF3,-CF2,-CF和-C-两个基团组成,随着施加能量的增大,富氟组分增加导致氟碳比增加,但在较高能量下这种变化趋缓,氟碳高分子在这种能量变化中逐渐向直链、饱和,较小分子量的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镍离子束动态增强沉积多元氮化物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镍离子束动态增强沉积合成膜层,对膜层进行了分析,测试了膜层试样的电化学性能,与非增强沉积膜层相比,镍离子束动态增强沉积膜层有更好的电化学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用X衍射测定了离子束混合所形成铂硅化物的衍射线宽,并计算出了其晶粒大小.发现混合时的注入剂量和后退火温度都会影响其晶粒大小.  相似文献   

13.
运用PIC多粒子模拟程序,采用延迟反馈控制法,研究了离子束在运行过程中粒子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比较,得到了对束晕进行有效控制后的粒子分布规律,为强流加速器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在制造硅npn型高频、超高频小功率晶体管管芯和形成铝电极后,用低能量氩离子束进行背面轰击,能显著增大晶体管的直、交流电流放大系数,提高特征频率和使击穿特性变硬。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参数的改善,是轰击后界面态密度减小和基区少数载流子寿命增长的结果,而且与轰击时间及束流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Mo膜中的杂质氧明显减慢了Xe~+离子轰击诱生的MoSi_2的生长速率,氧的内扩散和再分布是由损伤分布支配的.小电流密度(<5×10~(-7)A/cm~2)Xe~+离子轰击引起的Mo/Si混合区,随轰击剂量增大而增大,但不生成钼硅化物相;衬底适当加温(>300℃)条件下,Xe~+离子轰击诱生的MoSi_2为六角结构.后退火温度大于850℃时,六角结构的MoSi_2转变为四角结构.选择适当的轰击剂量和衬底温度,利用离子束混合技术可以生长出不含氧杂质的均匀的Mosi_2层.  相似文献   

17.
用EDAX和AES分析了离子束动态混合处理的Φ1.57-1.60mm微型滚珠表面的均匀性和界面混合情况,在100keV的N离限束动态混全条件下,界面混合区达140nm以上;同一球面不均匀度小于1%,球间不均匀度小于15%。结果表明,为提高这类轴承的使用寿命,在适当工艺条件下采用离子束表面强化处理,完全可以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加会切磁场、增大离子源阴极与阳极距离并限制源等离子体发射角,从而使源阳极电位高于等离子体电位和采用改变源阳极结构──仅用阳极筒──从而改变弧放电路径这3种方法,对改善MEVVA源引出离子束流密度分布的均匀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第3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MEVVA源引出束分布的高斯分布特性,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得到更为均匀的束流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运用离子束缺陷工程提高离子注入Si中掺杂激活的新方法,MeV高能Si注入被有效地用于防止缺陷(损伤)层对P激活的有害影响,大大提高了掺杂杂质的平均激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