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斑萤叶甲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双斑萤叶甲的分布、寄主、危害、发生规律、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及防治技术,为综合防治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成虫体长3.6~4.8毫米,体宽1.8~2.5毫米。体长卵形,棕黄色。复眼较大,卵圆形,突出。触角11节,长度约为体长的2/3。头及前胸背板橙红色;上唇、触角(基部1~3节黄色)、足的胫、跗节黑褐色,中、后胸腹板黑  相似文献   

3.
2005年6月上旬,首次在我团棉田发现双斑萤叶甲危害,属零星发生,面积6.7公顷。2006年我团双斑萤叶甲发生面积达到533公顷,是2005年的80倍。经调查,2005年平均百株虫口低于20头,危害时间短,程度轻;2006年平均百株虫口密度为32头,根据6月26日调查,受害最重的10连十斗棉田,点片的虫口密度达到了百株68头,在棉田外可以看见成片枯黄的棉花。  相似文献   

4.
成虫长卵圆形,体长3.5~4.0毫米。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淡黄色斑,斑前方缺刻较小,鞘翅端半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幼虫体长6~9毫米,黄白色,前胸背板骨化色深,腹面末端有铲形骨化板。  相似文献   

5.
<正>前言: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棕黄色,鞘翅基半部是近圆形淡色斑。双斑萤叶甲分布非常广泛,是一种分布在我国较广泛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的叶片,花,和果穗,属突发性害虫。在高温少雨、干旱,这些气候条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而且危害严重,成虫将叶片和花穗咬成缺刻成孔洞,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毫米,2-2.5毫米宽,长卵形,有光泽,达到  相似文献   

6.
程玉新 《农村科技》2007,(10):29-29
双斑萤叶甲是我场棉田的一种新型害虫,我场2005年首次发现这种害虫危害棉花,2006年种群数量迅速在粘土地连队扩大,并且较往年发生时间早,面积大。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双斑萤叶甲成虫的取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综合治理双斑萤叶甲的危害,拓展新的防治途径,对双斑萤叶甲成虫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试验中,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品种中,双斑萤叶甲成虫对垦粘1号的选择性强,对庆单4和四单19的选择性弱,在供试的2种植物中,对紫花苜蓿的选择性强。总体表现为双斑萤叶甲成虫对紫花苜蓿的选择性强,垦粘1号次之,庆单4和四单19弱。  相似文献   

8.
李志刚 《北京农业》2007,(33):21-23
双斑萤叶甲把玉米花丝咬食至包叶以下时对授粉的影响在4%左右,按被调查的总数计算,影响授粉0.35%~0.49%,分析原因与授粉速度和双斑萤叶甲咬食花粉的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卢强 《农村科技》2008,(2):27-27
一、发生情况 2005年在我场7连及6连棉田首次发现双斑萤叶甲,当时发生时间较晚,仅在个别棉田小范围局部危害,数量也不多。由于2005年在粘土地连队是零星发生,危害面积小,虫口数量低,危害不严重,未引起重视进行防治。2006年双斑萤叶甲在我场的6连104号粘土地的种群数量迅速上升。2007年,双斑萤甲发生面积大,扩散迅速。  相似文献   

10.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活习性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双斑长跗萤叶甲又名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近年在忻州地区发生面积广,几乎70%的高粱、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上均可见到其活动,为害日趋严重。从80年代后期起笔者对其进行了调查、观察,在基本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同时,进行了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效果。1 发生规律双斑长跗萤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期较长,5月上旬开始孵化,中旬为孵化盛期。孵化后的幼虫生活在土中,以杂草为食,尤喜食禾本科植物的根。幼虫期30~40天,老熟后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成虫7月初开始出现,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1.
12.
为有效防治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并监测其发生规律,本试验根据双斑萤叶甲具有趋光驱色的特性,在玉米田设置不同高度悬挂黄色粘虫板(简称黄板)处理,试验设计距地面1.0 m和高于玉米穗位两种悬挂高度,行内、行间均每隔5m放置一块黄板,每处理重复3次,7-9月每隔7d调查黄板上双斑萤叶甲的诱杀情况以及对天敌的黏着情况.结果表明:使...  相似文献   

13.
王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147-147,131
本文简要介绍了双斑萤叶甲在新湖垦区的分布的形态特征,2年来其发生危害特点、生活习性与消长规律.从而提出了棉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方法,为垦区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形态特征 双斑萤叶甲又叫双斑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长3.6-4.8毫米,宽2.0-2.5毫米;卵形,棕黄色,具有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的2/3;复眼大,呈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部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有1个接近圆形的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它的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位有1根长刺;腹管外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情况、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的调查研究,初步分析了该虫趋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黄花蒿精油对双斑萤叶甲的熏蒸活性及体内几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斑萤叶甲在熏蒸处理8h后,25.00μL/L处理组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3.33%,表现出明显的熏蒸作用.黄花蒿精油对双斑萤叶甲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表现出明显的诱导作用,对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活力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过氧化物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玉米病虫草害的种类和危害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新发害虫双斑萤叶甲在鲁西南地区发生危害玉米,且玉米被害面积逐年扩大。双斑萤叶甲作为危害鲁西南地区玉米的一种新发害虫,前期的防控经验和研究资料相对较少,给当地指导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从双斑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特点、影响种群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控制其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期为今后双斑萤叶甲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喷施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 JA),研究其对重瓣玫瑰(Rosa rugosa‘Plena’)抗虫生理指标和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Me JA处理对重瓣玫瑰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缩合单宁、总酚质量分数影响明显,能不同程度减少双斑萤叶甲取食叶面积。0.5 mmol·L-1Me JA在第1、3、5、7天诱导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0.5mmol·L-1Me JA诱导了较高的PPO活性,在第3、5天诱导的PPO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1.0 mmol·L-1的Me JA诱导了较高的PAL活性,在第1、3、5、7、9天诱导的PA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1.0 mmol·L-1Me JA在第1、3、5、7、9天诱导的缩合单宁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1.0 mmol·L-1Me JA诱导的总酚质量分数在第3、7、9天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双斑萤叶甲取食0.5、1.0 mmol·L-1Me JA诱导的叶片面积在实验期间均极显著低于对照。Me JA诱导重瓣玫瑰抵御双斑萤叶甲取食的适宜浓度为0.5、1.0 mmol·L-1。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底新疆农八师121团个别地块发现双斑萤叶甲,发生量不大,集中危害。6月中旬该虫发生数量有所下降。在发生期间用艾美乐1:5000倍液进行防治.比较不同用量的防治效果,并观察持效期。  相似文献   

20.
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为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双斑萤叶甲。该虫自2001年在岐山县部分玉米田发生以来,为害逐年加重,2004年虫田率90.0%,虫株率10.6%,平均百株虫量14.6头,2005年则分别上升为94.4%、21.3%和36.8头,严重田块虫株率达95%以上,玉米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