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科学分类,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规律、传承规律的第一步.目前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均存在不同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规律出发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分法”基本上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系统混乱且互不兼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时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和探究,展现了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阐述了作者对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由于保护手段的陈旧,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本文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了数字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应用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提出了椎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毋庸置疑,大众文化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大众文化抹杀乃至消解了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成为大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追求"舞台效果",脱离了其成长的有机整体,只能作为标本化的化石形态而存在,因而成为大众文化产业并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出路.我们应该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工作,使其得到较好的弘扬、承传、振兴.  相似文献   

5.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精神产品,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审美价值.考察当今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与审美相关的项目占了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是其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而非物质层面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和谐构建中它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冉  郑扬 《河北学刊》2013,33(1):206-208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特性对农民的文化取向形成了一种凝聚力量。"传统"与"现代"共存于一个空间,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就邯郸市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对其的传承与保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荣全 《理论界》2009,(6):139-14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辽宁历史文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利用价值.但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辽宁非物质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文明的挑战,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本文首先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并在中外对比中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维护。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理论研究薄弱;现代化保护模式欠缺;民众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轩  伍玉娣 《河北学刊》2012,32(5):152-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已形成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由于一直坚守文化生态环境的工具价值这一理念,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性,缺失原生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保护制度。本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源流分析,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性的本质属性及其具体体现,进而提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潍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潍坊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文章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探究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要素概况,并以此提出问题和相对应的建议,促进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辛儒  孔旭红  邵凤芝 《河北学刊》2008,28(2):201-2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方言是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民族多样性的文化、捍卫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本文就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以及方言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当前中国亟待保护方言,并就其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描述模型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是一种由许多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与实体组成的资源集合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知识与实体的抽象概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的信息结构、核心属性的分析,构建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知识脉络,以及实体资源内容与特征的描述模型,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信息资源的发现与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系统的分布式建设、异构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环境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化阶段,信息技术给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平台,以此推动山西省应用信息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科学价值。但事实上,上述价值又绝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独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众多传统文化事项中甄别出来。  相似文献   

19.
李辉 《学术探索》2013,(10):91-9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其民族文化推广的重视程度,是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很多地方在这方面还存在开发不当、开发不力及开发不止等问题.仅凭政府行为和民间自觉难以有效地保护非遗资源.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导入品牌化管理,走“品牌化”道路是有效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