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黄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山东黄茶加工工艺,本实验根据山东鲜叶特点设计了8种加工工艺,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分析茶叶品质,结果表明,鲜叶经摊放、蒸青、轻揉、闷黄(48h)、全烘或烘炒烘至足干为最优工艺,其成品茶香气甜香持久或烘烤香持久,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黄绿。蒸汽杀青首次应用于黄茶加工。  相似文献   

2.
云南磨锅绿茶是在传统炒青绿茶制作工艺基础上,依据大叶群体种鲜叶特性经生产总结定型生产的一种绿茶,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形成了云南磨锅绿茶特有的干茶条索紧结、色泽绿润、茶条附有茶霜、带板栗香及汤色绿亮、滋味浓强鲜的品质特征,通过对云南磨锅绿茶从鲜叶采摘要求、加工制作工艺和加工技术的浅述,阐明其工艺技术要点,提高云南磨锅绿茶品质,促进云南磨锅绿茶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不同机制工艺对开化龙顶名茶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开化龙顶名茶的经济效益,研究了三种加工工艺,结果表明,汽热杀青及配套机制工艺加工开化龙顶名荼与其它工艺相比,品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雨水叶的加工质量接近于晴天叶的水平,夏秋茶香气提高明显,且明显减少了夏秋荼的苦涩味,色泽更加翠绿,全年经济效益可提高20%-5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茶叶加工现状的分析,以提高茶叶品质、增强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优势为目的,提出茶叶加工高效、安全、清洁生产新观念,阐述实现我国茶叶标准化加工的相应措施;鲜叶采摘与集运标准化;工厂环境园林化.加工设备环保化、自动化;加强荼叶加工技术规程的研究制定,实现加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九华佛荼的品质特征、质量要求与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6.
六安瓜片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安瓜片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加工烘焙工艺复杂,外形特点独特,香高味醇,深受消费者喜爱。文章从鲜叶采摘与摊放、炒片技术和烘焙技术等三个方面对六安瓜片茶加工工艺的发展进行总结,比较了传统工艺与现有工艺的优缺点,并结合产业的发展,对目前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六安瓜片茶的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天香云翠茶名的由来、鲜叶采摘及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云南夏秋茶鲜叶为原料,把乌龙荼做青的工序运用到传统红茶加工过程中,以提高夏秋季红茶的品质.通过对传统室内萎凋、日光萎凋以及晒青做青组合萎凋工艺所制成红茶的香气成分、主要内合成分、感官品质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适合加工高香红茶的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晒青做青组合萎凋工艺所制高香红茶香气成分中芳樟醇相对含量上升28%,...  相似文献   

9.
从九华山佛教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佛与荼的关系。佛教与茶叶栽培、加工、饮用及茶叶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茶叶交流、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福建白茶市场销售量大幅增加,为了提高白荼的产量和品质,白茶的制作工艺和设备不断更新.文章介绍了萎凋房、萎凋机和萎凋槽等三种萎凋设备的特点及其对应的白荼加工技术,分析不同萎凋设备的优缺点,为白荼生产企业购置安装相应萎凋设备,提升白茶的品质和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鸭屎香单丛、乌叶单丛、八仙单丛三个香型茶香气成分,并用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检测分析,追踪比较其在加工过程的变化。实验表明鲜叶的青叶醛、叶醇等青草木香成分在"三青"环节消减,罗勒烯、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果香成分在"三青"环节增多,吡咯等烘烤熟香成分在烘焙环节出现。鸭屎香单丛的杏仁香特征成分在晒青到杀青环节产生,如摇青产生的苯甲醇等;八仙单丛的芝兰香特征与鲜叶的花香成分有关系,晒青、摇青、烘焙加工进一步补充加强;乌叶单丛加工产生正辛醇、香茅醛等24种新成分,极多而复杂,稍有异于以往研究,但主旋律不变。各香型主导成分橙花叔醇与芳樟醇的含量比例特征规律在加工中不断形成。各香型茶鲜叶以醇类为主,加工产生萜烯类、酮类、酯类等,香型不同变化趋势不同。实验为研究凤凰单丛香型的产生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碧香早夏季三四叶鲜叶为原料,按照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乌龙茶,对加工过程中的样品和干茶样进行生化成分分析及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检测香气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探讨碧香早鲜叶加工乌龙茶过程中品质成分动态变化及品质形成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乌龙茶滋味醇和,香气带花香。品质成分分析表明,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可溶性糖、黄酮、水浸出物等成分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鲜叶到干茶分别下降了5.32%、3.96%、0.48%、0.38%、22.35%、2.77%,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相较于鲜叶干茶的含量升幅为12.88%。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碳氢类、酮类、醛类及其他类物质总体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醇类、酯类、酚类物质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反式-橙花叔醇、苯乙醇、二氢芳樟醇、苯甲醛、β-紫罗酮、吲哚、α-法呢烯、α-依兰油烯、香叶基丙酮等成分可作为夏季碧香早乌龙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乌龙茶加工促使具苦涩味及青气物质逐渐减少、甜醇及花果香类物质逐渐增加,有利于茶汤滋味及香气的形成,为夏季茶资源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猪肉和荔浦香芋为主要原料,研究了荔浦香芋扣肉的制作方法。按照罐头食品加工的基本理论,探讨了荔浦香芋扣肉的加工工艺,并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采用该方法制作的荔浦香芋扣肉香味独特、口感细腻,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安溪油柿叶保健茶的加工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我国南方主栽的名优柿树品种“安溪油柿”柿叶为原料,柿叶鲜叶采摘后经挑选、萎凋、杀青、揉捻、包揉、烘干、调配、包装等加工工序,可以研制成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新型柿叶保健茶。  相似文献   

15.
<正>崂山地处黄海之滨,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土壤肥沃,土壤呈微酸性,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1959年,崂山区"南茶北引"获得成功,形成了品质独特的崂山绿茶。崂山绿茶具有叶片厚、豌豆香、滋味浓、耐冲泡等特征。其按鲜叶采摘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按鲜叶原料和加工工艺分为卷曲形绿茶和扁形绿茶。2006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崂山绿茶实施地理  相似文献   

16.
烤烟鲜叶外观成熟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度是烟叶质量的中心因素。成熟度反映着烟叶内各种化学组分的含量、比例等的变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烟叶的色、香、味,以及化学性质,物理性状,吸食质量,使用价值等。因而鲜叶成熟度与质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但是,鲜叶生长到何种程度质量最佳,最适合卷烟工业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鲜叶工艺成熟度。因此,研究鲜叶工艺成熟度对提高烟叶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摇青工艺对“崇庆枇杷茶”加工红茶的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一芽一叶的野生乔木型“崇庆枇杷茶”茶树鲜叶为原料,以四川传统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为对照(CK),引入乌龙茶的摇青工艺摇青20 min(CP1)、40 min(CP2)、60 min(CP3)为处理,对比分析了摇青工艺对“崇庆枇杷茶”红茶香气的物质组成、含量、感官品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呈香特征及相对贡献度。结果表明,与CK相比,摇青工艺可使“崇庆枇杷茶”红茶增加10~11个香气成分;新增摇青工艺较CK可显著改善“崇庆枇杷茶”红茶香气感官品质,CP1果香、烘烤香、甜香突出;CP2呈现出甜香、花香、木香浓郁的特征,CP3呈现出果香丰富的特点;而异戊醛、异丁醛、2-甲基丁醛这3个香气成分可能是构成“崇庆枇杷茶”红茶香气中果香、甜香-焦糖香和烘烤香的主体香气物质。综合分析认为新增摇青工艺加工的“崇庆枇杷茶”红茶香气品质优异,能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屏南松针茶产地的生态环境、松针茶鲜叶的采摘及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9.
红乌龙茶叶属于发酵茶,发酵程度介于传统乌龙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甜醇甘香的滋味,又有乌龙茶的香韵和花果香。在乌龙茶和红茶制作工艺基础上进行试验,形成红乌龙茶的独特工艺,具体流程包括:鲜叶采摘、鲜叶晒青、三遍摇青、揉捻、发酵与烘干,其中减少了乌龙茶的杀青工艺过程,增加了红茶的发酵工艺,产生了红乌龙茶独特的品质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云茶香1号茶树品种不同萎凋处理白茶的香气特征物质。采用一芽二叶鲜叶(YC-R)为原料,室内萎凋(YC-T)和复式萎凋(YC-L)工艺加工白茶,利用感官审评、理化分析、GC-MS技术进行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成分检测。(1)通过生化成分和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表明云茶香1号加工白茶品质优质,儿茶素与可溶性糖存在差异,室内萎凋儿茶素、可溶性糖含量高,复式萎凋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黄酮含量高,外形得分低,香气得分高。(2)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12大类,226种已知挥发性成分,144种显著差异。室内萎凋以果香的物质(E)-2-己酸丁酯、癸醛为主,复复式萎凋含有花香、果香、甜香、嫩香、香料香、蜜香、坚果香的物质较室内萎凋高。本研究不仅为云茶香1号茶树品种开发云南白茶新产品与香气特征成分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更为云南白茶工艺的创新提供参考价值,促进云南茶产业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