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客,做教研--海南省网络教研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校本教研。近年来,教研系统重心下移,力促教研走向校本,但囿于专业支持力量杯水车薪,各级教研室有三个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教研走向校本要求教研队伍迅速做大做强,教研室做不到;教研走向校本必须使教研与教学同步,长流水不断线,教研室做不到;教研走向校本必须经常性地贴近教师、紧跟课堂,及时回应教学问题,教研室想做但做不到。教研吸纳全体教师参与和介入教学全过程是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同时也是教研走向校本的瓶颈。在常规技术条件下,教研全面走向校本的困难难以逾越。上博客,做教研,我省开始了数字化教研新探索。2004年秋,我院在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指导下,始“建成长博客”网站(http://blog.cersp.com)。一年多来,全省教研系统、广大教研员和学校师生组成的大批博客群组,活跃在网站上“。成长博客”会员发展到2.5万余人,文章7.5万篇,评论近12.3万个,访问量达2400万次。  相似文献   

2.
应道水 《江西教育》2006,(10):10-11
在校本教研的理性思考中,要回答三个问题:校本教研是什么?校本教研为什么?校本教研做什么?这三个问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研和个人课题都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校本教研和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广泛开展。然而让我们扪心自问,校本教研做得"校本"吗?个人课题做得"个人"吗?恐怕答案是多样的。正因为现在我们做得还不够,所以我们才更应该认真审视校本教研和个人课题的设计与操作。  相似文献   

4.
扎实、深入的校本教研,无疑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纵观各地“热热闹闹”的校本教研,发现校际之间差别很大。各地都有一些校本教研做得很扎实也很深入的学校,但多数学校校本教研质量平平,流于应付。那么如何才能将校本教研做得扎实、深入、有效呢?结合校本教研搞得好的学校的实践经验来思考,觉得有必要在三个方面多做努力。一、强化管理,多方保障学校对校本教研不能只停留于一般性的号召和布置上,要对其实行全程、全方位、严格有效的管理。一是制度保障。学校为了营造“人人讲教研参与教研…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活动是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提升教育教学效能,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建设校本教研文化,是促进和保障校本教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选择。名师工作室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既是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也将因其特有的资源和禀赋而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从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名师工作室建设,就要优化名师工作室的组织形式,营造教研组织文化,完善激励机制,做实常态教研,并搭建网络平台,以名师工作室建设带动校本教研文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研活动中存在管理者和专家的霸权行为,对话是校本教研革新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具有民主性、差异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当前校本教研中还存在着过度的行政干预、校外专家霸权和教师主动性缺失等问题。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需要转变学校管理者的角色,推动校外专家与教师积极互动,让教师做校本教研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坚持“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三个运作层面上,做好做实校本教研:以专业引领带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自我反思使每位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利用同伴互助把校本教研活动引向深入。经过实践,推动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成为多频词,不时回响在耳际、跳跃于眼前。一天,有教师问我:“校本教研是什么?”我不敢好为人师,反问:“你希望校本教研是什么?”这位教师若有所思,说:“校本教研?不就是学校、教师本来要做的事情么?这事,过去做了,做得不够,现在看来不做好是不行了。”——我想,这番话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出现对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和校本教研观念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开发方式--"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的局限性尽显,而提倡"做中学"精神的合作研究、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新型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开发方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是什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成为多频词,不时回响在耳际、跳跃于眼前。一天,有教师问我:“校本教研是什么?”我不敢好为人师,反问:“你希望校本教研是什么?”这位教师若有所思,说:“校本教研?不就是学校、教师本来要做的事情么?这事,过去做了,做得不够,现在看来不做好是不行了。”———我想,这番话不无道理。确实,校本教研是学校本来要做,过去做了,做得不够,现在不做好不行的事情。教学是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育人活动,单凭行政的、经济的和法规的手段抓不好教学。教学的改进与提高必须依赖教研,教学的生机活力存在于教学…  相似文献   

11.
罗豪 《江西教育》2011,(9):30-31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学校彰显特色的催化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动力源。近几年,我县在大力推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通过创新教研体制和机制,构建起了一个层级不同、范围不一,但目标一致、覆盖全县的五级教研网络来有效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宪 《辽宁教育》2014,(12):58-59
正提到校本教研,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每个学校都在默默地做着。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学行为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营口市老边区实验小学立足校本教研,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开展"四位一体"校本教研活动"四位一体"教研活动是我校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四位一体"是指备课——说课——  相似文献   

13.
应道水 《江西教育》2006,(20):10-11
在校本教研的理性思考中,要回答三个问题:校本教研是什么?校本教研为什么?校本教研做什么?这三个问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校本教研是什么——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研究校本教研是实现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教师身上高度统一的路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它强调研究与行动的结合,倡导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教师既是教育理论者,又是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校本教研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教师身上高度同一的路径。教师个体内在的理论与实践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和互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在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要深化教育改革,将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必须植根校本,聚焦课堂,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一、植根校本,做实教研主体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教师对教学变革和专业学习的投入可以看作是教育改革实  相似文献   

15.
<正>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平台,也是最常态化、最有效的形式。近年来,我校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高效课堂"为抓手,借助"校本研训""模式创新""片区交流""青蓝工程""课题研究"等多元化手段,把校本教研工作做"强"做"活",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我校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最有力保障。一、注重校本研训,锤炼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不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以外的县级教研机构的事情,县教研室如何抓校本教研?我县教研室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总结出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并继续实践着,不断发展着.  相似文献   

17.
本次调研主要是针对目前本地初中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及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在调查中对教研组组织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做了详细的了解,发现在这些方面与新课标理念下的校本教研、教师培养与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趋势,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做好.校本教研,它不仅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还是学校持续发展、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学校中,作文校本教研或多或少遭受教师的“冷遇”:①空白化。许多学校规模小,受师资条件限制,作文校本教研是一片处女地。许多教师谈“研”色变,认为做研究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是学校教导主任的事情,是专家的事情,参不参加作文校本教研都可以教语文。  相似文献   

20.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受到许多中小学的重视。进一步明确校本教研的内涵,是校本教研的"新坐标";强化校本教研的意义,是学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引力磁场";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是激活教育教学科学化与艺术化生成的"愿景构想"的对策集。它需要构建起三级校本教研的工作流程,打造出校本教研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