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贺娜  刘超智 《新中医》2021,53(15):72-74
目的:观察人参归脾汤联合体针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失眠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均39例。对照组接受艾司唑仑片。观察组给予人参归脾汤内服联合体针治疗。2组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临床疗效以及多导睡眠监测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PSQI评分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减少更明显(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睡眠总时间明显增加,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睡眠总时间增加更明显,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人参归脾汤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归脾汤联合西医治疗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症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归脾汤进行治疗,2组均进行连续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夜间觉醒次数、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并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2组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夜间觉醒次数、入睡时间均显著缩短(P均0.05),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西医治疗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住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归脾汤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25 (OH) D3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6.32%(P 0.05);观察组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长、夜间觉醒次数及PSQI评分等各项睡眠质量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清25 (OH) D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血清25 (OH) D3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耳穴压籽配合人参归脾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耳穴压籽配合人参归脾丸组30例和单纯人参归脾丸组30例,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和中医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PSQI评分和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配合人参归脾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调肝法联合归脾汤治疗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心脾两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心脾两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归脾汤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调肝法联合归脾汤口服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PSQ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调肝法联合归脾汤治疗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心脾两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且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归脾汤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建中汤联合针刺治疗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RL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小建中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多巴丝肼片治疗。2组均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Chalder疲惫量表评分及国际不宁腿综合征评估量表(IRL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24/3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Chalder疲惫量表评分及IRL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建中汤联合针刺治疗RLS疗效确切,并可改善患者情绪、睡眠障碍和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归脾熟眠汤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归脾熟眠汤,每日1剂,中午、晚上分两次口服。对照组给予人参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根据多导睡眠图(PSG)得出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计算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1.88%,对照组为5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L、PSQI和中医证候的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E明显提高,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归脾熟眠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治疗的中风后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rTMS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多导睡眠监测(PSG)的睡眠数据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PSQI各项评分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组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P均0.05)。2组治疗后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TST)、觉醒时间/睡眠总时间百分比(WASO)显著提升(P均0.05),睡眠潜伏期(SL)显著缩短(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73.3%(22/3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低频rTMS刺激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优于单一针刺治疗,在提高主观睡眠质量、睡眠进程参数方面更加突出,同时有利于改善由失眠引起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立穴位埋线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治疗地位。方法:对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病例随机分为埋线组和针刺组(各30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睡眠率、中医症状疗效指数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能有效降低评分(PSQI总分及各项目P0.01或P0.05);治疗后埋线组在改善患者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日间功能优于针刺组(P0.01),其余五项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但埋线组改善中医症状优于针刺组(P0.01);通过疗效指数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效率则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埋线组更能取得明显疗效。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优于单纯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症的效果。方法:10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及温和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及入睡时间得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HAMD评分和HAMA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参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从本院2013年7月到2014年10月失眠门诊病人中收集67例心脾两虚型不寐首诊患者,使用随机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4)。其中治疗组服用人参归脾汤、舍曲林、氯硝西泮;对照组服用舍曲林、氯硝西泮,疗程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第6周末治疗组及对照组组间及组内HAMA总分、PSQI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归脾汤联合舍曲林、氯硝西泮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治疗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河北中医》2021,43(6)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SF)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CFS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7例采用中药归脾汤治疗,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理论加用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12周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醒后-起床时长及睡眠效率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12周疲劳量表-14(FS-14)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4、12周睡眠效率和疲劳症状症状效应-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变化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12周总睡眠时间延长(P 0.05),睡眠潜伏期及醒后-起床时长缩短(P 0.05),睡眠效率提高(P 0.05),而对照组除了治疗4周醒后-起床时长外其余各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也均有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治疗4、12周睡眠潜伏期、醒后-起床时长及睡眠效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 0.05)。2组治疗4、12周FS-14身体疲劳、精神疲劳评分及总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FS-14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同期(P 0.05)。治疗组睡眠效率AUC0-28及AUC0-84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CFS失眠心脾两虚证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疲劳症状,尤其在提高睡眠质量方面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观察贺氏三通法治疗中风后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中风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13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予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贺氏三通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的评分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系统中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SQI和HAMA评分以及睡眠潜伏期、非快动眼睡眠比例和觉醒次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睡眠总时间、快动眼睡眠潜伏期、深睡眠比例、快动眼睡眠比例和睡眠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贺氏三通法治疗中风后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焦虑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每组20例。3组分别采取西药治疗、针刺治疗及假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每日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用过度觉醒量表(HAS)评估患者过度觉醒状态,采用生命质量测评量表(FACT-B)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西药组和针刺组治疗后每日觉醒次数、每日总睡眠时间、PSQI评分、H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每日觉醒次数、每日总睡眠时间、PSQI评分、HAS评分与西药组和假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各维度FACT-B评分及生存质量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各维度FACT-B评分及生存质量总分与西药组和假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降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每日觉醒次数及皮层觉醒水平、延长总睡眠时间,提升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灵龟八法结合火针与口服艾司唑仑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灵龟八法结合火针针刺组(45例)和药物组(45例),共剔除3例,最后针刺组44例、药物组43例。针刺组采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配合火针背俞穴等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睡前半小时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Epworth思睡量表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Epworth总分、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药物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Epworth总分、中医症状量表中的难以入寐、多梦易醒、头晕、心悸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Epworth评分、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2%,高于药物组的83.7%(P0.05)。结论:灵龟八法结合火针较艾司唑仑能更有效的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症状,尤其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提高日间的觉醒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肾通督针刺法对中风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在中风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口服艾司唑仑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通督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评量表(HAMD)]、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24/35)(P0.05);2组治疗后PSQI量表中睡眠时间、入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评分和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各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SS-QOL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通督针刺法联合艾司唑仑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状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十针"组穴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过度觉醒程度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取穴为"老十针"组穴,对照组取穴为对失眠无治疗作用的穴位。两组均每周针刺3次,共治疗4周,并于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随访。治疗前后两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过度觉醒量表(HAS)评分,通过患者失眠日记评价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潜伏时间、总睡眠时间和觉醒次数),并测定血清食欲素A含量。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总分、睡眠潜伏时间、总睡眠时间、H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随访时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觉醒次数、食欲素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总分、睡眠潜伏时间、总睡眠时间、觉醒次数、HAS评分、食欲素A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评分和睡眠潜伏时间、总睡眠时间、HAS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后觉醒次数和食欲素A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老十针"组穴能够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总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和睡眠潜伏时间和过度觉醒程度,调节血清食欲素A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河北中医》2021,43(6)
目的回顾性分析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治疗气虚水停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收集2015-01—2020-11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气虚水停型失眠患者253例,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药组(予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治疗)和西药组(予右佐匹克隆片或阿普唑仑片或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1、4周疗效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起效时间及治疗时间情况,并对病程与起效时间、治疗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2组治疗4周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药组治疗1周总有效率90.84%(119/131),治疗4周总有效率99.24%(130/131),不良反应发生率2.29%(3/131),对照组分别为98.36%(120/122)、81.97%(100/122)、14.75%(18/122),中药组治疗1周总有效率低于西药组(P 0.05),但治疗4周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4周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05),其中中药组治疗4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改善优于西药组(P 0.05),而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评分改善不及西药组(P 0.05)。2组治疗4周HAMA评分和HAMD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 0.05),且中药组治疗4周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 0.05)。中药组起效时间明显长于西药组(P 0.05),但治疗时间明显短于西药组(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中药组起效时间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 0.05),而治疗时间与病程有明显正相关性(P 0.05);西药组起效时间和治疗时间均与病程有明显正相关性(P 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治疗气虚水停型失眠疗效确切,且长期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所需时间短于西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无药物耐药性和依赖性,副作用较西药更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归脾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法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0月我中心门诊收治的105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西药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则接受归脾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法治疗。上述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脾两虚相关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脾两虚相关症状积分、 HAMD-24、SD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治疗中应用归脾汤联合耳穴压丸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各项中医症状以及抑郁心理状态,提高整体睡眠质量,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归脾汤加减督脉熏蒸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5—10月在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收治的90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给予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归脾汤加减督脉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脾两虚相关症状(易醒多梦、心悸不安、健忘、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记录2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心脾两虚相关症状积分、PSQI各项评分、SDS评分和HAMD-24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症状评分和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3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归脾汤加减督脉熏蒸能够明显缓解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心脾两虚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抑郁程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