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对卒中偏瘫患者腕踝关节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卒中偏瘫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辨证取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疗程两个月,观察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电针刺激伸肌结合辨证取穴可改善卒中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李芳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4-79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36例予单纯针刺拮抗肌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5次,休息2 d,每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80.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拮抗肌联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对于降低患者肌张力、增加肌力及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针刺拮抗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梗死后出现患侧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联合贺氏火针速刺治疗4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4周。分别于基线期(入组前)、治疗后(入组后4周)及随访期(入组后24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BI)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改善程度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SS-QOL量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上肢屈肌、患侧下肢伸肌)方面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手)方面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改良Rankin量表方面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24周进行随访,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SS-QOL量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上肢屈肌、患者手、患侧下肢伸肌)等方面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改良Rankin量表方面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贺氏火针疗法可改善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偏瘫患肢的屈肘肌、屈腕肌和股四头肌的肌张力,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辨证取穴结合电针刺激伸肌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腕踝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6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4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内科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辨证取穴结合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辨证取穴结合电针刺激伸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为91.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电图检查,治疗组桡侧腕伸肌波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胫骨前肌波相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H反射检查中M-amp/H-amp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见显著差异(P0.01)。结论辨证取穴结合电针刺激伸肌治疗可增加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桡侧腕伸肌和胫骨前肌的运动单位,降低腓肠肌的痉挛程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患者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中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对应与中轴针刺组、常规针刺组和康复治疗组,各30例。对应与中轴针刺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取穴以督脉穴位为主配合手少阳经和足太阳经穴;常规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配合少阳经穴;康复治疗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及CSS评分评定。结果:对应与中轴针刺组治疗后肘、腕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后肘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应与中轴针刺组与康复治疗组治疗4周后肘关节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应与中轴针刺组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应与中轴针刺组治疗后较另外两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且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及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4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Barthel指数(BI)及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对所测得H波、M波最大波幅及H波/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CSI评分及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max/Mmax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Hmax/Mmax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徐安瑜  徐应倩  黄璐 《新中医》2021,53(3):135-13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肢肌张力改善情况(Ashworth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及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Ashworth评分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刺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观察组主动肌取健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1组主动肌取患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2组主动肌、拮抗肌均取患侧穴位且均行平补平泻法。3组患者均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经过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3组MAS、FMA、BI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和对照2组(P均<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且针刺健侧主动肌疗效优于针刺患侧主动肌,而疗效与针刺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观察贺氏火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4周,治疗组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贺氏火针速刺治疗4周。分别于基线期(入组前)、治疗后(入组后4周)及随访期(入组后24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Rankin修订量表(mRS)改善程度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贺氏火针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上肢屈肌、患侧下肢伸肌)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毫针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手)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Rankin修订量表(mRS)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后24周进行随访,贺氏火针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上肢屈肌、患者手、患侧下肢伸肌)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毫针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ankin修订量表(mRS)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贺氏火针疗法可改善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降低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偏瘫患肢的屈肘肌、屈腕肌和股四头肌的肌张力,而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针刺拮抗肌为主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为主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2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Fugl-Meyer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踝关节 CSI 评分[(10.70±1.49)分比(11.60±1.17)分,t=-2.586]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67.40±13.91)分比(54.65±8.41)分,t=4.200]、Barthel指数评分[(69.15±12.43)分比(57.65±8.35)分,t=4.475]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的患者分布较同组治疗前变化明显(χ2值分别为10.627、10.261、10.200,P 值均<0.05)。结论拮抗肌针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宇  吴中朝  栗新 《中医杂志》2012,53(20):1746-1749
目的 比较巨刺针法与传统患侧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缺血性中风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取健侧手阳溪、阳谷、合谷、后溪,行针时配合患侧手腕关节的运动;对照组取患侧手相同穴位.两组每次均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穴行针1min.每周各治疗3次,隔日1次.总疗程共8周.根据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评定法、Fugl-Meyer评价量表、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法、Barthel指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手肌张力分级、手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平衡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巨刺针法可有效促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改善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在使用脑病科治疗卒中基础药物、护理和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每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下肢痉挛评级、临床痉挛指数、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疗程开始前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6%(31/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针刺均可改善患者偏瘫下肢的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把10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进行拮抗针法结合Bobath疗法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针刺结合Bobath疗法训练。治疗组和对照组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较治疗前都有显著好转(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拮抗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下肢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卒中下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试验测定患者治疗前后最大步行速度(MWS)变化,并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及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WS、改良Ashworth分级、各项步态指标及各关节运动参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MWS、改良Ashworth分级、各项步态指标及各关节运动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改善卒中下肢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关节运动功能,减轻肌痉挛程度,促进患者步态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留有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100例住院患者据其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成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拮抗肌经络腧穴治疗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Ashworth评价量表(MAS)、Barthel指数评价量表(MBI)评价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东垣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接诊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东垣针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1 d及治疗结束后1 d,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使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患侧及健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患侧与健侧FA比值(rFA),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结果进行CST损伤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和踝屈肌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三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结合筋骨针疗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相比,可更有效地减轻缺血性中风患者痉挛上肢的肌张力、改善运动能力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组方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做出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和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M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针刺十宣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改善患者的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