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病人实施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方法:199例病人在围术期接受了系统化、程序化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将此组病人的4项指标(平均住院日、肺部感染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身心状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平均住院日减少12天(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心功能恢复时间显缩短;术后全身状况和心理状态明显好转。结论:围术期给予康复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60岁以上心脏瓣膜置换手术387例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1116例,60~89岁患者387例(老年组),其中男178例,女209例,按年龄60~64岁、65~69岁、70~89岁分为3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行瓣膜置换术,并发严重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心血管畸形者行矫治术。分析老年人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并以同期13~59岁的729例(非老年组)作比较。结果老年组术后早期(30 d内)发生各种并发症55例,并发症发生率14.2%,高于非老年组的11.2%(P〈0.05)。主要并发症为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恶性心律失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老年组术后早期死亡10例(2.6%),60~64岁4例、65~69岁3例、70~89岁3例;非老年组死亡31例(4.2%)。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伴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巨大心脏伴肺动脉高压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15例,其中肺部感染5例,肺不张3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经过心理护理、增强营养支持、加强呼吸道护理、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维护心脏及各器官的功能等护理,治愈41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做好巨大心脏伴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有助于患者康复和降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exogenous creatine phosphate,ECP)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患者心肌保护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体外循环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ECP组各45例,观察两组自动复跳情况,术后12 h内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血清肌酸激酸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主动脉开放后,ECP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vs.68%,P0.05)。手术结束后12 h内心律失常的发病率ECP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vs.38%,P0.05)。在开放升主动脉10 min、手术结束、术后6 h、术后12 h,ECP组各时间点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浓度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前的ECP组心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6)L.min-1.m-2 vs.(1.6±0.5)L.min-1.m-2,P0.05],切皮前ECP组的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721.0±841.9)dyne.s-1.cm-5.m-2 vs.(3 315.0±978.0)dyne.s-1.cm-5.m-2,P0.05;(188.5±57.0)dyne.s-1.cm-5.m-2 vs.(238.3±90.2)dyne.s-1.cm-5.m-2,P0.05]。结论 EPC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有确切的心肌保护作用和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CABG)应用于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和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治疗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为研究对象,观察围术期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和临床指标,以及心脏功能的变化;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进行体外循环CABG治疗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围术期血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术后有轻度升高,术后24 h达到最高峰,术后168 h恢复到手术前水平。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cTnI及CK-M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2)术后即刻、术后2、12 h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指数(CI)、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做功指数(LVSWI)以及右室做功指数(RVSW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者与未采用IABP者术后CI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IABP放置后,CI逐步下降,平均动脉压上升,尿量增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逐渐减少。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对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和心脏功能不良影响小,与体外循环手术相比,结合IABP更可提高其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心肌肌钙蛋白Ⅰ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最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指标,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监测心肌肌钙蛋白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一种有效、安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治疗方式。然而,约有30%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损伤(PMI),并因此减少冠脉血运重建的获益。应用血浆敏感的生化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及磁共振成像等可以量化心肌损伤的程度。对于高危患者,可以通过改进支架植入方式而减少侧支闭塞,充分抗凝、抗血小板或应用近、远端保护装置以预防或减少P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巨大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0cm)患者心脏瓣膜手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153例巨大左心室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前室性早搏或左前分支阻滞,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7.0cm、心功能(NYHA分级)IV级和手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频发,成对或多形室性早搏的独立高危因素;手术前室性早搏或左前分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200ml/m^2,LVESD≥7.0cm和围术期利多卡因用量<0.33mg/min是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巨大左心室患者心及瓣膜手术围术期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与手术前存在室性早搏或左前分支阻滞。显著左心室扩大和心功能低下有关,对于这类高危患者,防治的重点除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加强心肌保护外,必须加强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脏临时起搏以及积极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提高瓣膜置换术后的疗效. 方法共47例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与二尖瓣双瓣置换35例,二尖瓣置换5例,主动脉置换7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42例,左房折叠4例. 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14例(34%),死亡2例(4.25%),影响瓣膜置换手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严重左室扩大,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0.40,左室短轴缩短率(FS)<0.25和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围术期室颤. 结论掌握合适手术时机,注意心肌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心内结构是巨大左心室病人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67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珈宁 《山东医药》2006,46(17):102-102,F0003
自1999年以来,我院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67例,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7例患者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6~70岁。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8例,二尖瓣置换15例,双瓣置换17例,三尖瓣成形17例;心功能~级。全组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监护时间48~132(72±24)h,呼吸机应用12~48(24±12)h。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对患者加强心理疏导,并请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与之交流,消除其对手术的顾虑。心功能级者术前须加强治疗,待心功能改善至级时再手术,心功能~级者应充分休息,低流量吸氧2~3 L/min,…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5例风心病合并冠心病病人进行手术的不同经过,通过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从加强术前诊断,合理用药,心肌保护以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的应用等方面加以改善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2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2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20例术前有ST-T改变。选用对循环影响轻的麻醉方式。用大剂量芬太尼麻醉,复合异丙酚,氨氟醚维持,效果良好。术中应用硝酸甘油,硝普钠降低前后负荷。体外循环后7例低心排病人用多巴肢和10例心动过缓病人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7至2005-03于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共325例,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96例,年龄12~75(46.3±12.8)岁,共分为3组:A组,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且肝功能正常组(n=265);B组,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且肝功能受损组(n=32);C组,乙肝标志物检测阳性组(n=28).比较3组各自术前和术后第1、5、10天肝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A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第1、5、10天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ALB)术后第1、5天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ST、LDH、DBIL术后第1、5天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术后第10天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术后第1,5天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AST、TBIL.术后第1、5、10天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IL术后第1、5天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替换术在术后早期对多项肝功能指标有一定影响,但对反映肝细胞损害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瓣膜置换病人围术期的心肌损害程度及米力农对其的影响。方法20例心功能Ⅱ级~Ⅲ级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米力农组和对照组,主动脉开放即刻米力农组10min内用负荷剂量米力农50μg/kg、继以0.5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则只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胸手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min(T1)、6h(T2)、24h(T3)取中心静脉血,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结果两组T1、T2、T3cTnI均明显升高,米力农组cTnI在T1、T2、T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应用米力农能够有效减轻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复跳前主动脉根部灌注腺苷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 42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腺苷组在心脏瓣膜置换完成后,心脏复跳前主动脉根部灌注入外源性腺苷,对照组心脏复跳前不灌注外源性腺苷,按照常规处理。术前、主动脉开放后4h、12h、24h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测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观察心脏停跳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腺苷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在主动脉开放后4h、12h,肌钙蛋白I水平在主动脉开放后4h、12h、24h较对照组低。透射电镜见腺苷组心肌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结论 在心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复跳前主动脉根部灌注腺苷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机械瓣替换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机械瓣替换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规律,以指导术后抗凝治疗。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正常对照组35例,胸部恶性肿瘤组12例、瓣膜替换组25例,术前及术后1、3、7、10、15、20、30、60天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动态变化。瓣膜替换组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观察临床抗凝治疗疗效。结果:瓣膜替换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前略高于正常(P<0.01),术后显著增高(P<0.01),且逐渐增高,7~10天达到高峰,50~60天降至正常水平。胸部恶性肿瘤组术前、术后血浆D-二聚体也升高。结论:瓣膜替换组术前无论合并心房颤动与否,均提示高凝状态。术后2个月内处于血栓形成的高危期。血浆D-二聚体动态检测可指导术后抗凝治疗。胸部恶性肿瘤组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以了解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所致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40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乌司他丁组按12ku/kg体重计算乌司他丁用量,分别在麻醉诱导和心肺转流开始时按6ku/kg静注乌司他丁共两次,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乌司他丁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10min,30min,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后1h,3h,6h抽取桡动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同时测定诱导前,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后1h,3h,6h等时间点的肺死腔率和血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体表面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前心肺功能,病种,总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别和手术时间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10min至循环后6h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均较麻醉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均在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达高峰。循环后1h至6h至两组肺死腔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均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肺死腔率在体外循环后1h达高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在体外循环后3h达高峰。乌司他丁组体外循环30min至体外循环后6h时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循环后1h至6h肺死腔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明显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过度释放,减轻术后早期肺死腔率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对改善肺氧合保护肺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回顾我院自1989年到2001年共74例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情况,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心肌保护并进行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时间51-166min,平均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24min,平均67min;心脏自动复跳69例,占93%,电击复跳5例,占7%;全组死亡8例,死亡率10.8%,主要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衰竭、大出血和呼吸衰竭。结论 在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认真作好术前准备,根据患儿的体重、病种选好相应的设备、血液稀释和灌注方法,在体外循环中保证充沛的组织灌注,注重心肺等器官的保护,心脏复跳后掌握好辅助循环的要求等综合措施,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128例瓣膜替换术后早期的治疗和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28例瓣膜替换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其目的是找到合适的早期处理方法,以增加瓣膜替换术的成功率。方法:①注重血容量的补充,术后第1个24小时液体的入量为0.5~1.0ml·kg ̄(-1)/h,出量稍大于入量,使病人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胶体的补充则根据引流量而定,血红蛋白达100g/L即可。②血管活性药物如硝普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术后要尽早使用且联合应用,以支持心脏功能。③常规使用呼吸机辅助时吸。采用大潮气量(12~15ml/kg)和低频率(12~14次/分)的呼吸方式,并尽早使用呼气末持续正压通气(PEEP)。④术后采用高浓度补钾,以快速纠正低钾血症。结果:通过以上处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术后早期死亡率,使病人能顺利渡过术后关。结论:实践证明,本方法是实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例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辩和/或主动脉辩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谷氨酰胺预处理组(n=30)和对照组(n=30),谷氨酰胺预处理组患者在手术前4天开始经外周静脉给予谷氨酰胺0.5 g/kg,每天一次,手术当天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经中心静脉给予相同剂量的谷氨酰胺,总计5次;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麻醉方法及用药相同.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_1)、开放主动脉后60 min(T_2)、6 h(T_3)、12 h(T_4)、24 h(T_5)分别抽取桡动脉血10 mL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并于开放主动脉后30 min取右心耳心肌组织约1~2 g,做病理切片检查.记录各个时点患者的血压以及患者停转流后多巴胺及硝普钠的用量.结果 光镜下,对照组心肌间隙及血管周围有大量白细胞浸润,而谷氨酰胺预处理组则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心肌肌钙蛋白Ⅰ从T_2时,最开始显著增加(P<0.05),T_4时点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且谷氨酰胺预处理组自T_2时点开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在硝普钠用量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谷氨酰胺预处理组多巴胺的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谷氨酰胺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