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介绍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管理措施,评价医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效果及其对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通过HIS系统,以及临床药学室平时所收集到的关于2011-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数据,对比分析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过程中各项合理用药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全院药品使用金额比例、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32.94%、34.12%、60.56%、100.00%、84.64%下降至20.19%、20.18%、33.57%、41.89%、65.88%。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医院合理用药整治活动效果的调查,了解所运用的各种干预措施对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药物使用、降低药占比、减轻患者负担提供有效的干预手段。方法采集干预前、干预中和维持三阶段的医院药占比、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金额比例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了解干预效果及维持情况。结果干预前、干预中和维持三阶段的医院药占比、门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是:(41%、22%、48%、65%、79%、34%);(37%、21%、40%、66%、60%、30%);(33%、7%、24%、54%、43%、21%)。医院药占比下降8%,门、急诊和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下降了15%、24%和1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36DDD,抗菌药物金额比下降13%。结论通过抗生素分级管理、抗生素专项整治、医院合理用药专项整治、专科用药管理及鼓励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等系列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诱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药占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综合干预措施对某院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外科系统(分为运动医学科和其他外科系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干预前),2011年1月开始,运动医学科采取"以临床为中心、多科室合作"的综合干预,同期其他外科系统未进行综合干预;前瞻性监测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外科系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和医院感染发病率(干预后),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55.75%、0.10%,均低于干预前(分别为95.26%、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53.42、15.13,均P0.01)。干预后,其他外科系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63%,低于干预前(73.79%);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55%,高于干预前(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51.57、19.04,均P0.01)。结论以"以临床为中心、多科室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安全、有效,可以降低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相关规范化管理与改进意见。方法选取某市5所综合医院进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抗菌药物品规、微生物送检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开展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所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品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门诊两联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指标控制和管理成效良好,但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部分指标效果还有待强化管理。结论开展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须进一步加强优化和管理,包括强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职能、建立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和奖惩制度等,以推动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每季度进行一次出院病历抽查点评,对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用药时机、用药疗程、预防及治疗用药的合理性等进行分析,比较第一季度(整治活动前)和第四季度(整治活动后)的情况差异。结果专项整治活动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明显下降,由100.00%降至43.24%;Ⅰ、Ⅱ类切口手术24h内停药比例明显增加,由0.79%上升至37.93%,疗程>3d的比例明显下降,由77.78%降至21.84%;预防用药合理和基本合理比例明显升高,由3.17%上升至50.57%,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四季度达到了卫生部的要求。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能够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规范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眼科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51 110例接受I类切口手术眼科住院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对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发病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51 110例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2011年的63.90%下降至2012年的25.93%,2013年1-10月份下降到17.8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61.86%下降至2012年25.86%,2013年1-10月份进一步下降到19.41%;在降低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同时,3年间手术部位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及未用药I类切口手术病例院内感染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多项科学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同时不会增加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及查阅电子病历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 2010-2014年该院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2010-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29%、5.20%、3.97%、3.93%、3.73%。医院感染现患率居首位的科室为儿科(9.09%~12.96%),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居首位(50.00%~69.5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0.19%、41.40%、23.40%、25.47%、23.92%,逐年下降(χ2=133.40,P<0.001);预防用药率高达57.38%~75.47%;单一用药率均>95%。结论2010-2014年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预防用药比例高,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专项整治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作用效果,以提高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整治前(2010年1-8月)、整治后(2011年1-8月)进行分组,对两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各临床科室用药频度(DDDs)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的AUD为87.19,整治后为51.53,较整治前下降40.90%(P<0.05);临床科室专项整治前DDDs为346 409.80,整治后为168 733.10,较整治前下降51.29%(P<0.01),重点管理的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林可霉素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等AUD均显著下降,下降率分别为49.78%、83.33%、50.00%、50.70%、60.02%、67.28%,但全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仍然>40DDD。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可显著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不合理用药仍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方法从2011年7月起进一步采取强化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知识教育,执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制定特殊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等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率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除医院感染率无差异外,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6.62%下降至68.91%、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3.18%下降至45.0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56.05DDD下降至51.46D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减少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某职业病防治医院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该职业病防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2011年5月起,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比较活动实施前后的数据。结果干预后(2011年5月-2012年9月)与干预前(2010年1月-2011年4月)相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9.98% vs 39.45%)和使用强度(AUD 34.60 vs 49.56)显著下降,并且单一用药率(73.04% vs 55.58%)显著上升,抗菌药物使用者标本送检率(74.29% vs 49.87%)显著提高,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19.87% vs 43.09%)显著降低(P<0.005或P<0.05)。结论通过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显著改善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0-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了解医院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率,为进一步落实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取2010、2012、2014年调查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新入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与各临床监控小组相配合,采取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史相结合的方法,按要求填写个案调查表,并进行3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2014年应查住院患者4 631例,实查患者4 561例,实查率98.48%,共23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271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5.10%,例次感染现患率5.94%;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分别为ICU、神经外科及血液科,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及泌尿道为主,分别占46.86%、11.44%、11.44%;3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7.24%、41.00%、35.37%,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44.46%、58.67%、66.06%,一联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74.88%、79.90%、83.86%。结论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且呈下降趋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成效显著,调查资料准确,基本反映了医院感染发生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实际情况,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规范呼吸机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岑汉明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044-2044
目的 浅析我院实行抗菌药应用专项整治成效,加强我院抗菌药应用管理制度,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底对抗菌药使用进行专项整治,对我院进行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经过专项整治活动,到2012年底,门诊抗菌药使用率由56%控制至现在20%,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则由73%下降至60%,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结论 我院抗菌药专项整治取得较好成效,基本实现专项整治预期要求,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院抗菌药的合理使用和应用水平及管理制度的提高,患者用药安全及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3.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应用的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监控医院感染、评价该院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2011年11月28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853例住院患者,实查率为100.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87%,感染例次现患率4.10%;317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19%,其中一联用药72.56%,二联用药27.44%;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抗菌药物的构成比占首位.结论 该院2011年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取得一定成效,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高危科室的目标性监测及加强广谱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耐药菌株产生,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抽取四川省某三甲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抗菌药物品种、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占总费用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接受限制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微生物送检率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活动前,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有88种,整治后一直保持在50种。整治活动后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和住院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费用比均小于整治活动前(均P0.05)。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治后接受限制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的微生物送检率也显著高于整治前(均P0.05)。整治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低于整治前,而术前30 min~2 h用药比例高于整治前(均P0.05)。结论 3年专项整治使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横断面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医院实施综合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成效,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综合干预前(2008年)和干预后(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对比与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55.7%下降至2010年的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性用药率由2008年的43.8%上升至2010年的54.8%,预防性用药率由2008年的38.2%下降至2010年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取干预后,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单一用药率及病原学送检率明显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率、无指征用药率明显下降.结论 通过综合临床干预,可以达到逐步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措施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调取2(113年3月、5月医院外科手术病例728例作为非干预组:调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全院外科手术病例742例作为干预组。通过各项指标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31.66%,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59.03%,且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并未出现增长。术前0.5~2h用药率由整治前的81.59%升高至100%(P〈0.05)。专项整治后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长由5.72天降至1.56天。整治后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明显提高。结论医院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妇幼专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对某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管,比较应用PDCA方法前后(2014年8月—2015年7月为专项管理前,2017年8月—2018年7月为专项管理后)的效果。结果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门急诊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专项管理前的16.69%、13.18%、58.63%、45.12%,下降至整治后的7.69%、6.75%、38.21%、8.13%,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符合国家要求;其他各项指标如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成效明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专项整治活动,改进基层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方法选择整治前的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整治前225例和整治后的2014年1-6月医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419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预防使用时间≤24h符合率及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68.89%,整治后下降为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治前、后全部手术病例均为单用抗菌药物,无联合用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24h符合率整治前、后分别为69.68%和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部位感染率整治前、后分别为0.44%和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专项整治,对改进基层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有一定提升作用,不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师进康 《中国卫生产业》2020,(7):159-160,173
目的分析不同规模医院在不同感染监控指标下的感染情况及相应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方法该次研究以2019年1—12月间某地66所不同规模的综合医院为研究对象,了解不同规模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指标,并记录所有医院感染发病率、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结果该次研究选取的66所综合医院总计住院患者1742587例,其中感染病例数为31366例,总感染发病率为(1.80%),分析各组感染发生率,医院规模与感染发生率成正比关系,对比第1组与第4组感染发病率情况,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选取的66所综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总感染病例数为576例,总感染率为(0.27%),分析第1组与第4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前者明显低于后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选取的66所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56%),分析4组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医院规模成反比关系;该次研究选取的66所综合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36.36%),分析4组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与医院规模成反比关系。结论不同规模综合医院的医院感染监控标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规模较小的医院感染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较高,需要规范这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肿瘤专科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感染现状,为评价该院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调查与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方法,对2011年12月16日的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现患率调查.结果 应查患者804例,实际调查804例,实查率1 00.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98%,例次感染率4.6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占43.24%;其次为口腔和胃肠道,分别占16.22%和13.51%;412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1.24%,抗菌药物使用目的中治疗、预防、治疗+预防所占比例分别为42.48%、46.60%、10.92%,抗菌药物联用一、二、三联分别占70.63%、23.54%、5.8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显示,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侵入性操作、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该院2011年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取得一定成效,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合理,但仍需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