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寻金元医家窦汉卿针灸理论产生的文化因素,笔者对窦氏生平材料进行梳理,以探讨窦氏与道家之间的关系。通过手工检索得到古代历史文献数则,同时对日本回归的明代吴嘉言《医经会元·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窦汉卿针灸受到宋初道医《素问亡篇·刺法论》的影响,又得山人宋子华传授《交经八穴》;窦氏与全真派道士樊志应有所交往,但无明确的医学往来记录;《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可能为道医在窦氏针灸基础上的改编汇集之作。窦汉卿与道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力的双向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金元针灸大家窦汉卿撰写的《标幽赋》以歌赋的形式将针灸学深奥的理论标而明之,其全面阐述了针灸理论与应用,是历代学者针灸学习的入门之作。《标幽赋》曰:"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窦汉卿认为门、海、俞、募是治疗脏腑病的要穴。俞穴与募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与汇聚之处,治疗脏腑病不言而喻;海为气血所归,亦可治疗脏腑病。从主治  相似文献   

3.
张焱 《吉林中医药》2011,31(3):185-186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兼通理学与医学,在医疗实践中把理学思想与医学理论有机结合,于医学理论方面有许多发挥与创新。他对太极理论进行了参悟与发挥,用以阐发人体生理相火之用和病理相火妄动的病因病机,指导养生。其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窦汉卿的针灸二赋学术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元时期针灸学家窦汉卿著<村幽赋><能玄指要赋>是针灸歌赋名篇,至今仍是学习针灸学的必读作品.介绍了窦汉卿完成二赋的时代背景,歌赋的写作特点外,分析了二赋中的针灸学术思想,从而点明二赋的学术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窦汉卿的刺法学术成就探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窦默(约公元1195—1280年),字汉卿,广平肥乡(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人,撰《针经指南》,为金元时期著名的针灸家。窦汉卿在针灸学术上倡导针法,对毫针刺法研究颇深,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兹就窦汉卿的刺法学术成就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窦汉卿,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但是今人对窦汉卿生平相关问题略有出入,笔者针对现代期刊论文中的不同之处进行考辨,并对相关问题重新进行梳理。考辨结果为窦氏生卒年份应为公元1196年~1280年;窦汉卿足迹遍及中国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湖北等地,未曾到过山东;窦汉卿直接师承者按照时间先后次序应为王翁、宋子华、李浩、谢宪子。  相似文献   

7.
试论窦汉卿《标幽赋》对针灸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窦汉卿《标幽赋》对针灸学的贡献甄德江,吴光明(河北省邢台市卫生学校,054056)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学家,窦氏博览经典,擅长外科,尤精干针灸,著有《针经指南》一书,内载...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倡导针法,对针刺补泻方法论述详实,对后世针刺补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的探源,认为其理论主要来源于《素问》和《难经》。同时根据窦汉卿《针经指南》对其针刺补泻进行分析论证,凝练针刺补泻特色,以期为针刺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李鼎教授编著的《针灸二赋译注》一书,已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金元时期针灸学大家窦汉卿的主要作品《针经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国万春  张璜 《山西中医》1991,7(5):30-32
针灸医学在临证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与讨论,使针灸医学理论与实践更加系统和完备起来。金元时期配穴理论的丰富促进了明清针灸处方理论的发展,针灸处方由元以前单元处方为主发展到以配穴处方为主,并具有取穴精炼,配穴得当,补泻适宜,针法多样,针灸并用等特点。以详实的文献资料说明元至明代是配穴处方的发展和成熟时期,并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李鼎教授编著的《针灸二赋译注》一书,已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金元时期针灸学大家窦汉卿的主要作品《针经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进行了校订和评注,并由各专业博士生分别译成英文、日文和韩文。全书先对二赋的历代注释进行评析,再将赋文分段译成现代语,既表达了其原来的意义,又保存了其韵味,且中、英、日、韩四种语言对照,更有利于各国针灸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阅读参考,是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李鼎教授编著的《针灸二赋译注》一书,已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金元时期针灸学大家窦汉卿的主要作品《针经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进行了校订和评注,并由各专业博士生分别译成英文、日文和韩文。全书先对二赋的历代注释进行评析,再将赋文分段译成现代语,既表达了其原来的意义,又保存了其韵味,且中、英、日、韩四种语言对照,更有利于各国针灸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阅读参考,是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整理唐宋金元医家对标本中气的解读、发挥、临床应用,探究各家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唐宋时期医家重理论轻应用,以解读《素问》原文为主,并结合理学思想进行研究。金元时期医家不拘于原文,发展了标本中气的内容、应用,为辨证施治提供了新思路。金元医家发挥标本中气概念,并将其与六经结合,使"六经气化"理论初见雏形。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李鼎教授编著的《针灸二赋译注》一书,已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金元时期针灸学大家窦汉卿的主要作品《针经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进行了校订和评注,并由各专业博士生分别译成英文、日文和韩文。全书先对二赋的历代注释进行评析,再将赋文分段译成现代语,既表达了其原来的意义,又保存了其韵味,且中、英、日、韩四种语言对照,更有利于各国针灸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阅读参考,是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售价25元(包括挂号邮寄费)。  相似文献   

15.
总结针灸古代文献中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窦汉卿学术思想以及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参考。对窦氏针灸处方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窦汉卿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次分析,并采用Apriori算法分析处方用穴规律。共收录窦汉卿针灸处方446个,针灸处方最多用穴12个。治疗病种以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及五官科病症最多。窦汉卿所有处方中总共用穴205个,包括25个奇穴。窦汉卿针灸处方中关联程度较强的穴对有7组,分别为合谷-足三里、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合谷-委中、曲池-肩井、委中-曲池和委中-足三里。选穴原则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配穴方法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和表里经配穴为主;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配合,注重针刺顺序。  相似文献   

16.
书讯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李鼎教授编著的《针灸二赋译注》一书,已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金元时期针灸学大家窦汉卿的主要作品《针经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进行了校订和评注,并由各专业博士生分别译成英文、日文和韩文。全书先对二赋的历代注释进行评析,再将赋文分段译成现代语,既表达了其原来的意义,又保存了其韵味,且中、英、日、韩四种语言对照,更有利于各国针灸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阅读参考,是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欲购者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本书售价25元(包括挂号邮寄费)。地址:上海市宛平南路650号邮编:200030  相似文献   

17.
李成卫  王庆国 《世界中医药》2013,8(9):1039-1043,1048
将理论的起源追溯到《内经》是中医学学术史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本文以肝主疏泄与《内经》关系为例,采用知识考古学分析其研究方法,认为这种追溯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虚构。故以金元社会文化、医学理论为背景,将朱震亨肝"司疏泄"理论要素拆分,分别讨论其来源及构建方法,结论认为,肝"司疏泄"不是一个独立理论,属于对于肾精"肾藏-肝疏-心控"理论的一个环节,是朱震亨采用程朱理学阴阳动静观、心性论、格致论的方法,在刘完素火热论、李东垣元气阴火论基础上,解决火热在杂病中的病机演变(伤阴)、治疗方法及生理基础等医学问题而提出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一个具体学说。  相似文献   

18.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其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学养丰富。先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后师从河间之二传弟子罗知悌尽得真传。其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力纠局方之弊;倡导辨证论治,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与此同时,偏重"滋阴降火",开辟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新途径,后世尊其为"滋阴派"创始人。同时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从其师从许谦、理学渊源。故研读经典、融会贯通、集金元诸家之长三个方面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的渊源和形成,以期对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李鼎教授编著的《针灸二赋译注》一书,已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金元时期针灸学大家窦汉卿的主要作品《针经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  相似文献   

20.
宋明理学各学术流派之间,在学术思想上的继承和吸收、争鸣与辩论,对金元时期河间与易水学派的形成以及医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两大流派的传承关系、医学发展创新与医学交流的探讨,揭示金元医家学术思想中所蕴涵的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