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三尖瓣峡部消融对伴有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和不伴典型房扑发作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13例,根据有无典型房扑分为三尖瓣峡部消融组(CTI组)和未行三尖瓣峡部消融组(Non-CTI组),比较临床特征及手术特点,并随访术后典型房扑和房颤发生率.结果:Non-CTI组左房内径更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比例、左房线性消融的比例更高.而CTI组射频消融时间较Non-CTI组更长.术后典型房扑和房颤发生率2组无显著区别.结论:无典型房扑发作的房颤患者,不行三尖瓣峡部消融,不会升高术后典型房扑发生率和房颤复发率,同时射频消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2.
典型心房扑动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回顾分析 35例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结果。心内激动标测显示沿三尖瓣环 (TA)逆钟向折返性房扑 2 7例 ,顺钟向折返 2例 ,同时存在二种折返 6例。 8例行TA峡部拖带起搏者均呈隐匿性拖带 ,起搏后间期与房扑周长差值为 1± 4(- 3~ 5 )ms。采用TA峡部双线性消融、后峡部或 /和间隔峡部消融的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 15例以房扑不能再诱发为手术终点 ,随访 10例 ,3例复发 ,复发率 30 % ;2 0例达到TA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19例 ,1例复发 ,复发率 5 % ,两组比较P <0 .0 5。随访的 2 9例中 ,7例发生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发生率 2 4%。与无房颤发作者相比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有房颤病史者的比例明显增加 (6 / 7比 9/ 2 2 ,6 / 7比 4/ 2 2和 7/ 7比 2 / 2 2 ,均P <0 .0 5 )。结果表明 ,心内激动标测结合拖带起搏技术可确定典型房扑的诊断 ,后峡部或间隔峡部消融是治疗房扑的有效方法 ,以TA峡部双向阻滞为手术终点较房扑不能被再诱发为终点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房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术前存在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 1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其中17例(14.2%)合并典型房扑(房扑组,其余作为对照组),行三尖瓣环峡部消融,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终点为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房颤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结果 房扑组房颤病程(9.8±10.7)年,长于对照组(5.9±6.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房扑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91~401(237±79)d,房扑组房颤复发率为47.1%,对照组房颤复发率为1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校正年龄、房颤病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直径等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消融术前合并房扑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3.52,95%可信区间1.32~9.34,P=0.012).结论 典型房扑可能增加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房颤导管消融前应对患者是否合并典型房扑进行认真评价.  相似文献   

4.
二尖瓣环依赖性房扑(PMF)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心律失常,但对于阵发房颤的冷冻消融术后,其发生率较为罕见,关于PMF的治疗,目前较为常见的是二尖瓣峡部线消融。本文报告1例房颤冷冻消融术后发生房扑的病例,该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二尖瓣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且左房前壁存在低电压区,消融径线为从左侧环肺静脉消融区的前外侧至二尖瓣环后侧,贴近左心耳底部的水平消融线,获得成功,且至今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5.
马艺波  张栋  易甫 《心脏杂志》2023,35(1):106-110
三尖瓣峡部是典型房扑折返环中的缓慢传导区域,对这一解剖结构进行线性消融以达到双向传导阻滞是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方法。房颤与典型房扑内在关系密切,一方面房颤与典型房扑往往共存于同一患者,另一方面房颤患者在电生理检查中常可见到典型房扑的诱发。因此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常常补充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以期病人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但最近的研究对这一术式的疗效提出了质疑。本文以两种心律失常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就三尖瓣峡部消融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冷冻消融治疗心房扑动和颤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报道应用冷冻导管消融His束和消融右房峡部、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 )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各 1例。例 1男性, 79岁,因反复心悸伴晕厥入院。心电图示阵发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190~220次 /分,药物治疗效果差,决定用冷冻导管消融His束。先进行冷冻标测,温度 -30℃,持续时间 <80s,确定靶点后 ( -30℃,冷冻标测 50s,出现房室阻滞,复温后恢复正常传导)开始冷冻消融,温度降至 -80℃,持续时间 4min。成功阻断His束并置入永久起搏器。例 2男性, 65岁,因反复发作典型房扑并房颤入院。术前核磁共振显示左肺静脉严重狭窄,术中先用 8mm冷冻导管消融右房峡部,共消融 5个点后达峡部双向阻滞。再用一种可自动扩张的环形冷冻导管成功隔离右肺静脉。术中患者无疼痛,术后造影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通过冷冻消融的初步临床应用,证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压力感知导管和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压力感知导管或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01例,根据患者使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压力感知导管组(146例)和二代冷冻球囊组(5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1年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代冷冻球囊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压力感知导管组[(127.9±35.1)min比(158.3±48.5)min,P0.001],而X线暴露时间长于压力感知导管组[(27.8±11.5)min比(12.1±6.3)min,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压力感知导管组和二代冷冻球囊组患者术后1年房颤/房扑/房速的复发率分别为24.0%和25.5%,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无房颤/房扑/房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结论使用压力感知导管或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冷冻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可行性和短期疗效。方法选择阵发性和持续性房扑患者5例,采用8mm冷冻消融导管,设定输出温度-85℃,每点消融4min,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行线性消融,以峡部双向阻滞并保持30min为消融成功。结果5例均峡部双向阻滞,达到有效消融的平均次数5.2±1.9次,出现冷冻有效的时间56.0±11.4s,1例双向阻滞4min后恢复,再消融3次后成功,每例平均消融次数6.0±2.9次。4例未完成完整的线性消融便已达到消融终点。手术总时间为102±26.8min,X线曝光时间为14.42±7.74min。患者均无疼痛等不适主诉。随访76±11.4天,未见房扑复发。结论经导管冷冻可以有效,快速的行典型房扑峡部消融,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AF;下简称房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临床上根据心电图检查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可分为峡部依赖性房扑与非峡部依赖性房扑。频率规整而房室传导比例固定的峡部依赖性房扑很容易通过普通体表心电图确立诊断。对于体表心  相似文献   

10.
对比观察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两种方法的疗效。 41例房扑患者随机分为后位峡部组 ( 18例 )和间隔峡部组 ( 2 3例 ) ,消融线径分别为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欧氏嵴。成功消融终点为房扑不能诱发和峡部呈完全性双向阻滞。结果 :40例消融成功 ( 97.6 % ) ,无并发症。后位峡部组 3例和间隔峡部组 2例在首选消融方法失败后 ,改用另一种消融方法获得成功。两组患者的放电次数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平均随访 12 .4± 6 .8个月 ,在后位峡部消融成功者中 ,有 2例房扑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房扑均安全有效 ,两种方法互补可以提高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房颤与房扑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房颤的射频治疗方法。方法 对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结果 40例中有6例患者发生房扑,行右房峡部消融,1例行Halo电极标测示峡部双向阻滞,随访12-30个月房颤消失或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房颤与房扑为两种密切相关的心律失常,消融右房峡部可能对部分房颤患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房扑和房颤的关系。方法86例房扑患者,其体表心电图均提示典型房扑,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50.0±15.6(11~74)岁,病程5.6±6.4(0.1~30)年。将所有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房扑合并房颤患者,共25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患者,共61例;其中A组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T)10例;B组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7例。对峡部依赖性房扑者,线性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致双向传导阻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旁道消融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慢径改良术,阵发性房速术中持续或可诱发,予以射频消融。平均随访27.1±14.1(6~63)月。结果A组25例患者中,术后68%(17/25)患者不再发作房颤;其余8例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为术前同时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为合并阵发性房速。61例术前不合并房颤者,术后随访中有16.4%(10/61)新发房颤。86例患者中,6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随访未诉心悸、胸闷,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出现。结论房扑可能与房颤具有共同的发生基质,也可以是房颤的触发因素,成功消融房扑后可以阻止房颤的发生。但房颤发生机制多样,消融峡部依赖性房扑,仍会发生房颤,术前合并房颤或房速者是最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使用心腔内超声观察三尖瓣峡部实时解剖学形态特征.方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行导管消融且使用了心腔内超声标测的患者共纳入79例,其中45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简称房颤/房扑),34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早/室速).在导管消融术的标测过程中,使用心腔内超声留取右房三尖瓣峡...  相似文献   

14.
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指导心房扑动消融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在心房扑动 (房扑 )标测和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7例房扑患者 ,年龄 (6 0± 10 )岁 ,男 4例 ,女 3例。其中 1例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2例为采用常规方法消融典型房扑后复发患者。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构建右房三维几何模型 ,标测心动过速的折返激动顺序和关键峡部 ,并利用其导航系统指导峡部的线性消融。消融后分别于峡部两侧起搏判断峡部阻滞情况。结果  6例患者诱发出房扑 ,心动过速周长 (2 16± 2 2 )ms。6例房扑均为峡部依赖型 ,2例呈逆钟向传导 ,4例呈顺钟向传导 ;4例房扑呈双环折返激动 ;7例消融均成功 ,房扑不再诱发 ,峡部呈完全双向传导阻滞 ;手术时间 (30 0± 12 9)min ,X线曝光时间 (2 5 0± 6 5 )min ,放电次数 (2 5 7± 12 1)次。无手术并发症。随访 3~ 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在房扑标测和消融中应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是安全有效的 ,不仅能确定折返环路 (特别是双环折返激动 )的顺序和关键峡部 ,而且能准确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同时可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常观察到一种类型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 ,其心电图表现介于典型心房扑动 (房扑 )与房颤之间 ,有学者称之为阵发性房扑 房颤〔1 ,2〕或不纯性房扑〔3〕。近期国内外文献均有三尖瓣环 下腔静脉峡部 (isthmus)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扑 房颤的报道〔1~ 3〕,本文报告 2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 5 7岁、60岁。病史分别为 4年、1年。心悸发作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典型房扑与阵发性房颤 ,两者交替发生 ,相互转换。典型房扑时体表心电图F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 ,呈典型的锯齿状 ,I、…  相似文献   

16.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采用冷冻能量隔离肺静脉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使用的冷冻剂为N2O,目前使用的有23和28 mm直径的两种球囊。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较高,如早期房颤复发,再次消融可显著减少晚期成功率。第二代球囊的成功率显著高于第一代的,但隔神经瘫痪及食道的损伤可能性也较高。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隔神经瘫痪。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部分典型房扑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者或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过程中,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性房扑,关于射频消融治疗房扑后对房颤的影响国内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右房峡部传导特性与心房扑动诱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1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后及 2例窦性心动过缓心脏电生理检查中 ,依次进行低侧右房和冠状静脉窦口刺激 ,检出右房峡部双向阻滞 6例、双向传导 2例、单向阻滞 4例。在 3例峡部逆钟向阻滞者 ,低侧右房刺激诱发出短阵顺钟向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 ;在 1例峡部顺钟向阻滞者 ,冠状静脉窦口刺激诱发出短阵逆钟向房扑。提示在无临床房扑史但有右房峡部单向阻滞者 ,可诱发短阵房扑 ,诱发房扑的类型与峡部阻滞方向及刺激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欧氏瓣对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导管射频消融即刻效果的影响。方法28例老年Ⅰ型房扑患者(呈逆钟向折返18例,顺钟向折返10例)在透视解剖标志和Halo电极三尖瓣环标测电图指引下,在房扑发作或冠状窦口起搏时以温控方式消融位于三尖瓣口和下腔静脉口之间的后峡部,消融方向从三尖瓣叶右室侧到下腔静脉开口。预设温度70℃,每点消融30s,每次移动消融电极3~5mm。观察下列指标:①房扑终止和后峡部阻滞时消融电极在消融线上所处的位置;②房扑终止后峡部残存传导间隙在消融线上所处的位置;③房扑终止后继续消融致后峡部完全阻滞的最终消融部位。结果根据右前斜位30°透视影像测得后峡部平均弧长(即消融线)为38.6±9.7mm。28例全部达到后峡部完全阻滞的消融终点,无并发症。与欧氏瓣有关的房扑终止率为100%(17/17),与欧氏瓣有关的后峡部完全阻滞发生率为92.9%(26/28)。结论欧氏瓣是Ⅰ型房扑后峡部消融线终点的重要标志,线性消融时欧氏瓣心室侧易残存传导间隙,消融该部位的残存传导间隙是Ⅰ型房扑后峡部消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探讨射频消融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拖带刺激的电生理特征 ,更好的理解房扑机制 ,以期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复发率。 5例阵发性典型房扑患者 ,诱发房扑后 ,在高位、低位右房 ,冠状窦口 (CSO)及右房下部的峡部分别进行拖带刺激 ,分析心房激动顺序 ,然后进行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的线性消融。 5例房扑折返环均为逆钟向旋转 ,峡部 ,高位、低位右房及CSO呈现隐匿拖带 ,左房和卵圆窝呈现显性拖带 ,平均放电 9± 6次 ,均达到右房峡部双向阻滞。CSO起搏时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P波形态发生改变。结论 :隐匿、显性拖带对判断峡部依赖性逆钟向房扑有较高价值 ,CSO起搏时心内电图激动顺序和体表心电图P波改变可做为判断峡部消融达到双向阻滞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