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5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施行的20例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供者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避免热缺血,M-Ⅲ供者不采用ECMO,待心跳停止5 min后实施肝脏获取手术.受者均采用原位肝移植术,其中17例行胆管端端吻合,3例行胆肠吻合.所有受者获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20例供者中M-Ⅲ占10%( 2/20),DBCD占90% (18/20).20例受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和术后ICU时间分别为(6.2±2.7)h、(54±13) min、(2305±1311)ml和(44±35)h.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无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或移植肝功能恢复延迟;术后1个月内1例受者因脓毒血症死亡,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8例受者长期生存,最长生存时间为58个月.结论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是现阶段我国可以应用的供肝获取方法,其中以DBCD为主要类型;建立科学的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流程,合理使用ECMO等保护供肝质量措施,对我国公民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收治的31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供体中符合中国标准Ⅰ类8例、Ⅱ类3例、Ⅲ类20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2~13 min,平均为9 min;冷缺血时间为240~600 min,平均为350 min。31例受体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其中29例受体恢复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血栓形成、排斥反应,4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平均8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1 d,病情稳定后出院。受体总体存活率为81%,1例术后2 d死于原发性肝脏无功能,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4例肿瘤受者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逐渐完善捐献供体器官功能保护措施,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功能评估、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是改善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和功能维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实施的93例器官捐献供者和87例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介绍该中心对供肝质量的评估和功能维护经验,总结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和利用的情况,以及接受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恢复情况。结果供者器官的平均热缺血时间为8 min(1~12 min),器官切取手术操作顺利,器官切取手术平均耗时为32 min(20~52 min)。93例供体获取了93个肝脏,成功用于肝移植87例,弃用6例(重度脂肪肝3例、肝纤维化2例、肝脏撕裂伤1例),含2例肝肾联合移植。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仅有1例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结论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供者进行早期正确的评估和维护,能够提高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流程方法及疗效,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提供一定借鉴。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年10月至2015年12月完成6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62例均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三类捐献标准(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BCD)。所有病例按标准成功完成了肝脏捐献及获取流程,其中15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维持至器官获取。供肝热缺血时间0~30(16.2±6.5)min,冷缺血时间190~680(347±39)min。62例受体均顺利植入供肝,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围手术期死于多发动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胆漏经引流后自愈,2例发生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后缓解;肿瘤复发转移死亡3例。 结论通过合理流程充分利用ECMO,加强获取器官管理,缩短热冷缺血时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73例,供者43例,其中本院器官获取组织42例,外院器官获取组织分享1例。分析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73例受者随访9~38个月,术后6个月、1年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7.3%/94.5%、94.5%/91.8%。10例(13.7%)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15例(20.5%)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1例(28.8%)受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受者移植肾丢失,4例受者移植肾带功死亡。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近期疗效较好,是解决供肾来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单中心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70例供体中符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国一类(C-Ⅰ)7例、中国二类(C-Ⅱ)3例、中国三类(C-Ⅲ)60例;70例肝移植均为同一手术组完成,供肝热缺血时间(21.4±4.4)min,冷缺血时间(365.6±121.9) min,手术时间(474.3±116.6) min,无肝期(61±12.5) min,术中出血量(1124±606.1) ml,术中输红细胞(7.33±5.67) Unit,术后Clavie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38.6%(27/70),随访期间死亡12例,术后早期(3月)死亡7例: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1例;术后晚期(≥3月)死亡5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胆道并发症2例。受体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78.4%。结论术后严重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受体胆道并发症和合并症恶化是术后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脓毒症可能与边缘供体,供受体源性感染,术前受体MELD评分≥25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胆道并发症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8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均符合中国标准三类捐献(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所有病例按标准获取流程成功完成肝脏捐献,88例受者均顺利植入供肝,胆道重建多采用胆管端端吻合,供者胆管尽可能短,吻合时保持微张力。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患者出现胆漏经引流3周后自愈,2例患者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置入胆道支架后缓解。结论加强获取器官管理,采用规范的获取供肝流程,充分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尽量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注意胆道重建技巧,有助于减少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完成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的76例供体和78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观察肝移植受体早期移植物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引起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的危险因素,观察远期的移植物生存及受体生存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8例受体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6%(28/78),其中供体总胆红素(TB)高和冷缺血时间长是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者围手术期存活率为92%(72/78),死亡6例,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5例,胆道狭窄3例,血管血栓形成2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经相应治疗后好转。受体术后1年的存活率为84.2%,2年存活率为80.0%。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是较好的供肝来源,其近远期效果良好。控制术前供肝质量,缩短冷缺血时间等均是提高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保护及功能评估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和3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供肝获取情况和受者预后情况;根据供者器官获取前的血清钠离子水平(血清钠),将相应受者分为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比较3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结果 35例供者中,中国标准二类27例,中国标准三类8例,实施肝移植33例,余2例肝脏有淤血性肝硬化改变,弃用。33例肝移植受者中,30例恢复顺利,术后7~14 d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长期门诊随访移植肝功能基本正常;3例受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死于肺部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依次为18%、23%和4/5,其中,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明显高于血清钠155 mmol/L组(P0.05)。结论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维护是提高供肝利用率、保证供肝功能和取得较好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器官捐献)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75例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对供者情况进行严格评估。总结肝移植受者的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5例肝移植受者1年累积存活率为88%,3年累积存活率为78%。9例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重症肺部感染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肝衰竭1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13例肝移植受体发生胆道狭窄,其中1例自行缓解,1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愈,11例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5例治愈,2例转行胆肠吻合术治疗治愈,4例仍在临床观察中。结论器官捐献供肝应用在临床肝移植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供体进行严格评估、受者围手术期规范管理、使用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维持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成功和受者长期生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将受者分为高MELD组(MELD评分≥25分,8例)和低MELD组(MELD评分25分,26例)。比较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术前,高MELD组需要人工肝治疗者比例、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ELD组(均为P0.05)。术中,两组受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供肝热缺血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高MELD组的入住ICU时间长于低MELD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总体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移植术后高MELD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高于低MELD组。两组受者术后胆漏、腹腔脓肿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能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边缘供肝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2015年4月至5月施行的3例边缘供肝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边缘供肝供者均为男性,包括61岁老年供者供肝1例,重度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脂肪变65%)供肝1例,冷缺血时间延长(15.7 h)1例。均实施中国三类标准器官捐献。老年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恢复差,术后1周因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再次行肝移植。冷缺血时间延长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0 d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将他克莫司由2.0 mg(2次/d)调整为2.5 mg(2次/d),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综合评估供肝状况及合理匹配受者的前提下,边缘供肝能够安全使用,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老年供肝可以匹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低的老年受者;冷缺血时间延长供肝可通过增加灌注次数以适当缓解术后肝功能恢复延迟情况;重度脂肪变性供肝仍应谨慎使用,要综合其他影响供肝的因素及受者状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原位劈离式肝移植(ISSL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实施的10例ISSLT供、受者临床资料。10例供者均为中国Ⅰ类器官捐献,中位年龄33岁,脑死亡原因分别为脑外伤6例,脑出血4例;中位体质量指数22.8 kg/m2,ICU住院时间(3.8±2.1)d。经评估后按3种方式完成在体供肝劈离,产生20例具有独立解剖功能的供肝。10例ISSLT中,6对成人-儿童,4对成人-成人,移植物重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1.5%~2.7%。6对成人-儿童中,5对分别使用扩大右半肝和左外侧叶,1对分别使用左、右半肝;4对成人-成人分别使用左、右半肝。接受右侧肝叶的受者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接受左侧肝叶的受者行背驮式肝移植。结果供肝劈离手术时间(226±58)min,出血量(138±51)m L;供肝离体修整时间为(84±25)min。20例受者中,8例在外院手术,12例在我院手术。截至2017年9月,在本院手术的12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10例未发生出血、血管及胆道并发症,肝功能恢复顺利。2例出现胆道并发症,1例胆管吻合口轻度狭窄,经皮胆道支架植入好转;1例接受右三叶供肝的受者术后2周夹闭T管后出现少量胆漏,经引流后好转。5例接受右三叶供肝的受者中,1例术后移植肝Ⅳ段坏死,受者ALT升高,肝叶萎缩,2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余4例Ⅳ段门静脉重建的受者,术后肝功能均恢复较快。结论 ISSLT可以在循环状态稳定的脑死亡供者中顺利开展,在保证供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供肝使用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病因、预后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的26例再次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时间不同,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代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再次肝移植治疗经验探索期)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早期移植组(共9例),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成熟期移植组(共17例)。根据移植间隔时间不同,将26例受者分为移植间隔>1年组(15例)和移植间隔≤1年组(11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再次肝移植术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长、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长及术后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间隔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第7、14天总胆红素、ALT和A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移植间隔>1年与≤1年组受者术后2年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再次肝移植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8例,移植物失功8例,原发病复发4例(肝细胞肝癌复发),慢性排斥反应2例,首次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血管并发症2例(门静脉血栓和肝动脉栓塞各1例)。早期移植组受者术中无肝期时长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3.3±7.9)min和(34±5)g/L,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分别为(45.1±1.8)min和(38±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和-2.111,P均<0.05)。早期移植组肝移植术前年龄、MELD评分、移植间隔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ALT和AST以及术后第14天总胆红素、ALT、AST和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至2020年10月1日,2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5 d(105~1 842 d),期间9例受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移植组6例,成熟期移植组3例)。早期移植组和成熟期移植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和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移植间隔≤1年组和移植间隔>1年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05)。 结论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能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器官捐献成熟时期的再次肝移植预后优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因再移植受者病情复杂、手术困难,应谨慎进行再次肝移植手术评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能够为再次肝移植受者带来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利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心脏死亡供者(donors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行原位肝移植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期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共有14例DCD供者进行器官捐献,其中11例行原位肝移植,分析总结心脏死亡供肝行肝移植的疗效.结果 本组11例DCD供肝热缺血时间为(21.3 ±2.6)min,冷缺血时间为(2.5±0.8)h,供肝质量为(1245 ±180)g.11例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无肝期42~ 80 min,手术时间380 ~ 740 min,术中出血量600 ~ 3000 ml,平均1750 ml.除l例受体于术后第3天死于原发移植肝无功能外,其余受体术后均恢复良好.在全程随访期间预后较好,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及胆管、血管并发症.结论 通过规范捐献流程、尽量减少冷、热缺血时间及加强器官功能维护,利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心脏死亡供者供肝对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行肝移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受者接受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的受者选择标准、手术方式、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我院完成的1例成人受者接受儿童DCD供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供者为6岁女性溺水儿童,心脏死亡后捐献肝脏,供肝重量598 g,热缺血时间10 min。受者体重55 kg,移植物受者体重比为1.09%,移植物体积/受者估计标准肝体积为61.8%。手术采用经典非转流术式,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顺利,术后第14天CT显示移植肝动、静脉未见异常,移植肝体积增至1 003 cm3,于术后45 d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肝功能正常。结论儿童DCD供肝可以成功地应用于成人受者,但需要根据供肝情况选择合适的受者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1前言随着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未成年供者(未满18周岁)的器官捐献逐渐增多。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中心为例,自2011年至今,未成年人供肾移植占该中心所有CDCD肾移植的20.1%,未成年捐献者占所有捐献者的19.7%。未成年人逝世后器官捐献供器官的应用,扩展了捐献器官池。未成年人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与成人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存在差异,在器官的功能维护、评估及应用方面有其特殊性。而对未成年人本身来讲,从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完成的15例儿童器官捐献供者,供给28例肾移植受者(其中双肾移植2例)的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受者手术均获成功。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中位数为12.5 min(0~17.0 min),冷缺血时间中位数为4.3 h(1.5~7.7 h)。术后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4例、透析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肾吻合口狭窄和供肾血栓形成后切除移植肾各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受者存活26例(93%),带肾存活受者24例(86%),其移植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儿童器官捐献供者双肾整块移植及单肾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现阶段器官来源主要为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ese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部分CDCD供者捐献前在ICU停留时间长,院内感染风险大,易导致供者来源的移植物感染,如肺部感染与移植肾血管感染。尽管肾移植技术日益成熟,但是术后感染仍然危及受者和移植物存活[1]。肺部感染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而血管感染易导致动脉破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在体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中国一类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供者接受供肝在体劈离手术,并将劈离后的供肝移植给4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供肝的劈离手术中,在保证供者循环稳定的情况下使用超声吸引刀劈离肝实质,离体劈离肝脏血管和胆道,并对供肝进行修整.供者例1的全肝质量为1800 g,劈离成右三叶供肝和左外叶供肝,右三叶供肝移植给1例成人受者,左外叶供肝经减体积后移植给1例儿童受者.供者例2的全肝质量达2100 g,在体劈离成左右半肝,分别移植给2例成人受者.结果 在体劈离肝实质的手术耗时分别为1h和45 min,离体劈离肝血管和胆道的耗时分别为30 min和40 min.供肝热缺血时间均为0 min,冷缺血时间为120~360 min,移植肝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GRWR)为1.5%~2.2%.肝移植后,1例成人受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经手术取尽门静脉血栓后,行门静脉-腔静脉搭桥,术后早期出现肝性脑病症状,经内科治疗后好转.肝移植后4例受者均恢复顺利,随访期间移植肝功能正常,均未发生排斥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结论 对于中国一类供者,实施在体劈离式肝移植是安全可行的,此项术式有望成为扩展供肝来源的重要途径,详细的术前评估技术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保证肝移植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