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代理签密和自认证签密的理论,构造了一个基于pairings的自认证多接收者代理签密方案.由于用户公钥具有自认证性,无需权威机构签发证书,同时用户私钥也只有自己知道,因此,与已有文献相比,此方案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有机集成广义指定验证者签名和自认证签密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基于DLP的自认证广义指定验证者签密方案,方案的困难性基于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问题.所提方案不仅能够保护签密持有者的隐私,而且消除了证书存在问题和密钥托管问题.由于新方案具有通信代价低、计算量少和安全性强等优点,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活动中将具有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波  孙涛  于代荣 《通信学报》2015,36(9):109-118
对庞等提出的首个考虑发送者和接收者双重匿名性的基于身份的多接收者匿名签密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不满足选择密文攻击下的密文不可区分性,在现有安全模型下,攻击者可以区分不同消息的签密密文。提出一个在随机预言模型下选定身份安全的改进方案,新方案在CDH和Gap-BDH困难问题假设下分别满足密文的存在不可伪造性和不可区分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Lal等人所提出的基于身份的多接收者签密方案中存在的暴露接收者身份信息隐私性和解密不公平的问题,应用拉格拉日插值方法,提出一种满足接收者身份匿名性和解密公平性的新的多接收者签密方案。基于双线性 Diffie-Hellman 问题和计算 Diffie-Hellman 问题,对随机模预言模型下的 IND-sMIBSC-CCA2和EUF-sMIBSC-CMA的安全性进行了证明,验证本方案具有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  相似文献   

5.
秦艳琳  吴晓平  胡卫 《通信学报》2016,37(6):129-136
针对已有的基于身份的多接收者签密方案存在的密钥托管问题,研究了无证书多接收者签密安全模型,进而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提出一个无证书多接收者签密方案,并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证明方案的安全性建立在计算Diffie-Hellman问题及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的困难性之上。该方案无需证书管理中心,在签密阶段和解签密阶段均不含双线性对运算,且可确保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身份信息不被泄露,可以方便地应用于网络广播签密服务。  相似文献   

6.
周彦伟  杨波  张文政 《电子学报》2016,44(8):1784-1790
为了满足广播通信环境下发送者的多消息发送需求,本文提出可证安全的无证书多接收者多消息签密机制,密文中不再包含接收者身份列表,实现对接收者身份等隐私信息的保护;同时发送者可在一次签密操作中完成多消息发送任务.相较与现有方案而言,除具有保密性和不可伪造性之外,本文机制具有较强的匿名性和较高的计算效率,满足广播通信环境中多消息的匿名发送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慧贤  巨龙飞 《电子学报》2015,43(11):2187-2193
2011年,庞等人利用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方法构造了一个新的基于身份的多接收者匿名签密方案,并声称在其方案中任何攻击者或合法接收者都无法获取其他合法接收者的身份信息,从而能够保护接收者隐私.本文对庞等人的多接收者签密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发现其方案中任何接收者对于其他接收者都无法实现匿名.同时,本文在其方案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以弥补其安全缺陷.最后在随机预言模型下,对改进方案的正确性和接收者匿名性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8.
张李军  范佳 《通信技术》2014,(5):562-565,588
2010年,Jin等人和Zhang在标准模型下分别设计了一个基于身份的签密方案,并且声称在标准模型下满足IND—CCA的保密安全性和EUF—CMA的不可伪造安全性。通过对这两个方案的安全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它们并不满足其所声称的安全强度。在严格的签密定义和安全模型下,明确地给出了对这两个方案的实际有效的攻击。最后,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这两个方案在其他常用的安全定义下的安全强度。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通常假设通信双方都处在同一个公钥密码体制环境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不同的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公钥密码体制。为了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通信安全问题,该文提出两种在公共密钥基础设施(PKI)和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CLC)下安全通信的异构签密方案。同时在双线性Diffie-Hellman问题(BDHP)和计算性Diffie-Hellman问题(CDHP)的难解性下,所提方案在随机预言模型中具有自适应选择密文攻击下的不可区分性(IND-CCA2)和自适应选择消息攻击下的不可伪造性(EUF-CMA)。  相似文献   

10.
异构聚合签密方案不仅可以保证异构密码系统之间数据的机密性和不可伪造性,而且可以提供多个密文批量验证。该文分析了一个具有隐私保护功能的异构聚合签密方案的安全性,指出该方案不能抵挡恶意密钥生成中心(KGC)攻击,恶意KGC可以伪造有效的单密文和聚合密文。为了提高原方案的安全性,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具有隐私保护功能的异构聚合签密方案。该方案克服了原方案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实现了无证书密码环境到身份密码环境之间的数据安全传输,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证明新方案的安全性。效率分析表明新方案与原方案效率相当。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离散对数有序多重签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对数型的有序多重签名方案,该方案无需增设第三方信任机构,减少了通信和计算工作量。同时他的安全性基于求解离散对数难题,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有序多重签名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两层分散式组密钥管理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基于多个解密密钥映射到同一加密密钥的公钥加密算法提出一个组密钥更新协议,结合LKH算法为特定源多播模型设计一个两层分散式组密钥管理方案。证明它具有后向保密性、高概率的前向保密性和抗串谋性。通过上层私钥的长寿性和密钥转换的方法来缓解子组管理者的性能瓶颈及共享组密钥方法中普遍存在的1影响n问题。分析表明,采用混合密码体制的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兼备了两类不同组密钥管理方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一些典型的代理多重签名方案,发现已经存在的方案存在漏洞,容易受到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个新的代理多重签名方案,改进后的方案克服了原方案的缺陷,通过性能分析,新的方案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离散对数的代理签名方案,一般分为需要可信中心和不需要可信中心两种。但在现实中,许多特定的应用环境下,一个完全可信的第三方认证中心并不存在,而且在第三方认讧中心出现问题时。吞易对信息的安全性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构造一个不需要可信中心的代理签名方案显得非常重要。它通过对代理授权信息的盲化,加强了信息的安全性,使得授权信息可以在公共信道中传输。这样不但保证了方案在授权阶段的信息保密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方案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该文首先说明了Harn的分析方法对现有的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盲数字签名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威胁。其次,基于一个登记协议和CarmenisCh等的盲数字签名方案,提出一个新型的公平盲数字签名方案,该方案提供了部分不可联系性。  相似文献   

16.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solving the discrete logarithm problem modulo an n-bit safe prime p is hard even when the exponent is a small c-bit number, we construct a new pseudo-random bit generator. This new generator outputs n – c – 1 bits per exponentiation with a c-bit exponent and is among the fastest generators based on hard number-theoretic problems.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背包问题的密码体制是NP完全问题,有较快的加/解密速度和能满足广泛应用的密码系统。背包系统问题仍然保持较热的研究方向这是毫无疑问的。给定点对(P,[m]P),求整数m,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这问题称为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简称为ECDLP)。论文提出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的一种新颖的背包类型公钥密码体制。  相似文献   

18.
The Discrete Logarithm Problem on Elliptic Curves of Trace One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In this short note we describe an elementary technique which leads to a linear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discrete logarithm problem on elliptic curves of trace one. In practice the method described means that when choosing elliptic curves to use in cryptography one has to eliminate all curves whose group orders are equal to the order of the finite field. Received 9 December 1997 and revised 11 March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