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岭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生态智慧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遮阳隔热措施以及聚落格局的通风策略和水资源利用角度入手,探讨了传统民居聚落的气候适应性,并运用建筑能耗软件进行了环境模拟为研究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为避免破坏性建设,增强区域可识别性,基于模拟及相关分析,总结和归纳了一系列传统聚落和建筑营造智慧,对岭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2.
土族传统民居"庄廓"是青海河湟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类型,该地区黄土地貌与高原严寒气候造就了庄廓民居厚重粗旷的地域特征,其中不乏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经验。研究以青海东部土族聚居地区自然与民族文化为基础,分析土族民居聚落特征,总结传统民居所具有的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气候的生态适应性,结合土族新民居创作设计实践,从聚落规划、民族文化、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土族传统民居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寻访青海省东部河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民居所具备的低能耗、零污染等方面的生态优势,总结出当地地域性建筑设计中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现状 ,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 ,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了进一步分析 ,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 ,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对今天日益升温的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围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生态智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田区是珠三角地区的农业景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众多传统聚落分布其中,从选址布局、场所构建、空间营造等各个方面都显现了人们营造聚落的生态智慧。以围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对聚落的景观环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次进行分析,揭示传统聚落的宏观环境体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态智慧,表现为因地制宜的聚落择址和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体系;中观环境体现的是“安身立命”的生态智慧,包括满足使用功能的功能性场所和承载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性场所;微观环境则体现“心安理得”的生态智慧,表现为安心舒适的庭院空间和顺应气候的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6.
合掌造民居是日本白川乡的一种传统乡土建筑,在城镇化中得到了完好延续。它通过因地制宜的技术,营造出与环境和谐相融的建成环境,体现了传统聚落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文化。以白川乡合掌造聚落为例,从“结文化”的合作造屋智慧、合掌造的木架建构智慧、融于环境的消防保护智慧进行解析,提出生态智慧活化传承的策略,旨在启示我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传统民居聚落为核心的乡土建筑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虚实相生的形态观、雅俗共赏的情态观,并且,三者有机统一于一体。在研究鄂州程潮新村和武汉江夏区自然村改造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三者有机统一思想并进行了灵活运用,同时,阐述了聚落生态、形态、情态智慧对新农村建设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族庄廓民居及聚落研究——以巴麻堂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是适应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典型藏族聚落,它仍旧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特征,其民居及聚落环境与地区自然气候相适应、有效利用本土建筑资源,取得人、建筑、环境的良性互动。该文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绘、访谈,从聚落形态到民居建筑单体进行全面分析,对比传统、在建、新建三个不同时段的庄廓民居建筑现状,总结概括出巴麻堂村民居及聚落的生存智慧。传统营建经验的再挖掘,是为了当下乡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希望能为当地民居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套平原地处黄河内蒙古段沿岸,在其特有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适应性的聚落与民居,村镇民居经历了由生土房屋向砖石房屋演变的过程。笔者通过现场调研、问卷统计、实测和理论分析,从聚落单元、院落空间、建筑形式、火炕、地窖四方面阐述河套平原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生态智慧,并进行其地域适应性的研究,希望这些生态智慧在今后的居住建筑发展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0.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青多民族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殊,传统聚落更新面临机遇与挑战,保护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传承民族文化是聚落民居更新建设的重要任务。文章对甘青地区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总体分析,指出传统聚落更新应树立"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同时提出整合设计方法,即将自然气候因素的"共质性"与民族文化因素的"异质性"以及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时代性"进行综合协同考虑。  相似文献   

12.
岭南广府地区传统聚落中的生态智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杨栩  唐孝祥 《华中建筑》2012,(10):164-168
该文以岭南广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从环境、聚落、建筑等方面探析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揭示出广府地区传统聚落和谐务实的环境生态理想、适应地域的聚落生态格局、创造舒适的建筑生态措施,以期为当今岭南地区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福智  刘加平 《工业建筑》2006,36(11):48-51,66
在分析民居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进一步分析,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对目前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住居文化的精华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也体现在普通乡村的一些典型民居中。在普通乡村聚落更新中,有些优秀民居正在面临着被废弃或拆毁的危险。论文以保定市冉河头村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和居民访谈,追根溯源,分析了当地民居近50年的演进特点,尝试发掘其生态营造智慧和传统技艺,并提炼出其建筑空间与形态类型,同时提出当地民居的保护策略,试图为传统住居文化的传承提供类型积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国内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研究已经走向区划,整体宏观上的区划和典型文化圈层的划分已经趋于成熟,边缘文化圈层和文化交融地区的亚区细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对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进行全域调查,从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四个层次选取文化因子,构建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区划的指标体系及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研究样本数据型指标的量化分析,确定了聚落形态和民居型制作为主导因子,并对主导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数据型指标的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指标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将海南岛划分为两个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和10个文化亚区。将传统的因子定性分析与量化的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力图使分区结果更客观、更准确,这是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划方法的一种新尝试、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踏勘,对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由"山水格局—乡村聚落—单体民居"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构成的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体系框架,并对该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聚落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结构与民族文化特征,聚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宗教核心、民俗多元的特征,服务个体精神需求的私密空间位于民居最核心的隐秘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为助推新时代建筑事业稳健发展,针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日益深入,旨在汲取先辈智慧,贯彻绿色生态化建设产业发展理念,在新型建筑体系中让传统民居观念焕发生机,实现建筑文化传承发展目标。我国传统民居生态节能优势较为突出,用独特的民居语言表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绿色建筑观念不谋而合。本文通过探析鄂西南地域传统民居中的绿色智慧,以期推动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中,蕴含了大量的充满智慧的生态理念和绿色生态建构经验。文章通过对海南地区传统民居的调查和研究,提取和总结了其中具有气候适应性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手法,为我国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前人的经验和参考。文章通过研究表明,海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在自然通风、遮阳及建筑材料方面都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5)
该文作者立足于环巢湖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巢湖地区湿地自然资源、整个环巢湖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环巢湖湿地现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整合环巢湖地域性文化资源,并发掘其优势,探析地域文化表达与环巢湖湿地公园特色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巢湖湿地公园建设的总体定位,探索环巢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法,为营建集生态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特征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湿地公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社会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大量耗费,为了节约资源与能源,绿色建筑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我国传统村落和民居经过长期发展,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理念,产生了较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营建技术和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地区渼陂古村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测绘、文献研究和热环境实测,从选址与聚落总体格局、建筑空间组合、安全与防灾、建筑技术与构造、室外微热环境营造5个方面探讨渼陂传统民居典型的生态技术,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方法及理念,为保护和更新传统民居提供理论基础,对启发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以及推动建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