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采用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儿童安氏Ⅱ类错He.以评价矫治器对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改良型Activator矫治20例安氏Ⅱ类错He儿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治疗前后的电子计算机-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组SNA角减小,SNB角明显增大.ANB角减小.下颌骨水平向生长趋向正常。结论: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错牙A不仅能抑制上颌生长.减小上颌突度,还能有效地促进下颌生长。  相似文献   

2.
对22例8~12岁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上颌快速扩弓器进行矫治。患儿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选取相关的内容进行测量。结果:SNA变化不大,ANB减小,SNB增大,有显著性差异,上下磨牙牙合关系也有显著性变化。表明使用上颌快速扩弓器治疗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可以终止或减缓错牙合进一步发展,促进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变不良生长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进行双期矫治,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和固定矫治器对16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双期矫治,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用肌激动器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及位置变化所致.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结论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在早期用功能性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咬(牙合)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4.
Activator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ctivator矫治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替牙和恒牙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采用Activator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记录相关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经Activator矫治后,均完全建立中性[牙合]关系,前牙呈正常覆盖覆,面高度明显增大,面型获得较大改善。结论Activator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远期稳定性。方法:选取8例在我院牙科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患者,对其矫治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进行追踪观察,探讨其远期稳定性。结果:8例患者中,3例采取单侧上颌第二磨牙拔除,5例采取双侧拔除,治疗结果都较满意,上下牙列较为整齐,磨牙与尖牙建立中性关系,面型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追踪观察结果显示,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较为稳定。结论:拔除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远期稳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徐玉香 《中外医疗》2011,30(4):11-11,13
目的分析上颌斜面导板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治器矫治27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升支长、下颌体长、下颌综合长度、前下面高、SNB角等较治疗前增加。ANB、OJ(覆盖)等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上颌固定斜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治恒牙列早期下颌后缩型安氏Ⅱ错(牙合)覆盖、覆(牙合)减少,下颌后缩的面型、(牙合)关系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对22例8~12岁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上颌快速扩弓器进行矫治。患儿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选取相关的内容进行测量。结果:SNA变化不大,ANB减小,SNB增大,有显著性差异,上下磨牙(牙合)关系也有显著性变化。表明使用上颌快速扩弓器治疗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可以终止或减缓错(牙合)进一步发展,促进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变不良生长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FR-Ⅲ型矫治器对替牙期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 使用改良FR-Ⅲ型矫治器对38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对其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进行分析评判.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上颌长度明显增加,上颌位置明显前移(P<0.01),反覆(牙合)、反覆盖解除,磨牙达到中性.结论 改良FR-Ⅲ型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儿童咬(吮)下唇的不良习惯及其因此而导致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矫治方法。方法:用上颌平斜导板治疗替牙期儿童不良习惯及其所导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8例。结果:经过平均6个月的治疗,所有患儿均由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转变为安氏Ⅰ类正常牙合,且戴入该矫治器后阻止了咬(吮)下唇习惯的继续发生。结论:上颌平斜导板矫治器体积小、制作容易,能快速而有效地矫治替牙期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及其所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相似文献   

10.
高低T形曲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阳 《广西医学》2010,32(3):293-294
目的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观察矫治前后牙颌面的变化情况,以寻找一种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安氏Ⅱ^1类错[牙合]21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横腭弓控制支抗,下颌不拔牙,或拔除单颗严重错位的下切牙,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内收上前牙,单独牵引上颌尖牙远中移动至与下颌尖牙形成中性关系,采用0.018×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高低T形曲内收、压低并根腭向转距控制上切牙。后期常规精细调整。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其颌面部变化。结果21例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上前牙突距平均减小6.3mm,下前牙突距平均减小0.2mm,前牙覆盖平均减小6.1mm;SNA角平均减小3.8°,SNB角平均减小0.4°,ANB角平均减小3.4°;覆颌基本恢复正常;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平均减小13.3°;上前牙前突得到明显改善;尖牙为中性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结论高低T形曲用于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能够内收、压低并转距控制上切牙,效果满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后,软、硬组织的突度变化. 方法: 选择26 例11~16岁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用方丝弓矫治技术, 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减小1.1°,⊥-NA角度减小13.3°, ⊥-T角度增加19.9°,上唇倾角增加10.4 °,下唇倾角增加5.9°,上下唇角增加15.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1类拔牙矫治可取得明显的软、硬组织突度的改变,主要是上颌及上颌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FRⅡ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1名经FRⅡ型矫治器矫治的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满意病例,以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FRⅡ型矫治器可促进下颌生长,同时引起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结论:FRⅡ型矫治器可产生明显的生长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肌激动器结合颈带治疗儿童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应用肌激动器结合颈带对 2 3名 8~ 11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治疗 ,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方法评价疗效。结果 肌激动器结合颈带可产生抑制上颌生长、刺激下颌生长的效果 ;同时也引起上磨牙远中移动 ,下磨牙近中移动。结论 肌激动器结合颈带用于治疗儿童的安氏Ⅱ类错牙合 ,可产生显著的生长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鸦合不拔牙矫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 :5例以下颌后缩为主处于青春期的患者用肌激动器和固定矫治器双期治疗。 11例上颌轻中度拥挤 ,上颌第二磨牙未萌的安氏Ⅱ类错鸦合推磨牙向后矫治 ,4例侧貌直面型上下切牙角度较小 ,牙列轻中度拥挤用固定矫治器 ,唇倾前牙。结果 :5例双期治疗侧貌改善明显 ,Ⅱ类关系矫治为Ⅰ类关系。15例牙列轻中度拥挤矫治为Ⅰ类关系 ,侧貌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以下颌后缩为主、非高角的青春期病例及直面型、非高角、面下 1/ 3正常、上牙列轻中度拥挤、上颌第二磨牙未萌的病例为安氏Ⅱ类错鸦合 不拔牙矫治适应证。重度拥挤、高角、严重上颌发育过度则为禁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用功能矫治进行矫治,观察矫治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 用双(牙合)垫功能矫治器(twin-block)对15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进行矫治,分析比较矫治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 患者除SWA角无明显变化外,SNB角增大,ANB角减小,前牙的覆盖(is/r-ii/r)减小,磨牙关系(ms/Y-mi/Y)在矢状方向变化明显.结论 对于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在早期用功能矫治器进行第一期治疗,主要纠正骨骼的矢状关系不调.第二期用固定矫正器,对牙位及牙合关系作精细调整.  相似文献   

16.
周文功 《海南医学》2008,19(2):69-70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不拔牙矫治的应用特点。方法:选取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覆合覆盖均为Ⅰ-Ⅲ度,下颌平面角为均角偏低角,均为不拔牙矫治。运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患者平均疗程10.2±2.4月,矫治后ANB角、U1-SN、L1-MP、U1-L1、UL-EP、LL-EP、FMIA、Z角均有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后前牙覆合覆盖均有减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在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不拔牙病例有很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儿童咬(吮)下唇的不良习惯及其因此而导致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矫治方法.方法:用上颌平斜导板治疗替牙期儿童不良习惯及其所导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8例.结果:经过平均6个月的治疗,所有患儿均由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转变为安氏Ⅰ类正常,且戴入该矫治器后阻止了咬(吮)下唇习惯的继续发生.结论:上颌平斜导板矫治器体积小、制作容易,能快速而有效地矫治替牙期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及其所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相似文献   

19.
李涛 《吉林医学》2014,(5):923-923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平面导板结合直丝弓固定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选择直丝弓技术矫治21例患者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x线头影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水平生长型的病例,直丝弓技术配合上颌改良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的方法值得推广,而对于高角型的深覆[牙合]患者,应慎用前牙平面导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矫治进行疗效评价.方法 对28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上颌前方牵引可有效地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是早期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