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氨苯砜作为麻风和某些大疱性皮肤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已有35年,最近被介绍治疗各种炎性风湿性疾病。适应症有:萎缩性多软骨炎,剂量为100~200mg/d。虽然在这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中缺乏对照研究,在多数开放性研究中,当皮质类固醇失败后应用氨苯砜8~15天即可获得显著结果,但不恒定。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些对照研究证明了氨苯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作有疗效。第一周剂量为  相似文献   

2.
长期单一的服用氨苯砜治疗麻风,虽已治愈大量病人,但由于疗程长,长期应用氨苯砜一种药物,相继出现了耐药菌株和残存活菌,治愈病人复发病例多,因此弊端多,对进一步控制麻风造成很大困难.而联合化疗采用利福平,氯苯酚嗪,氨苯砜联合使用,可终止麻风病的传播,防止耐药,减少复发,护理工作在实施联合化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联合用药对裸鼠麻风杆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进麻风联合化疗方案,研究了新的抗麻风杀菌药物二甲胺四环素,氟嗪酸和氨苯砜,利福平组合的三种联合治疗方案的抗麻风杆菌效果。采用动力法投药,裸鼠在接种麻风杆菌后84 ̄179天治疗。实验结果表明,0.01%二甲胺四环素+0.001%氨苯砜;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0.05%氟嗪酸;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0.01%利福平联合方案均有协同作用和明显的抗菌活性。3联优于2联。3联中以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  相似文献   

4.
由于 N-乙酰化酶的活性可影响血浆药物浓度,因而化疗药物疗效与 N-乙酰化酶的乙酰化率有密切关系。作者在麻风流行区对不同麻风病人的乙酰化作用以及其在氨苯砜(DDS)耐药的发生中可能具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7例成年患者,16例经鼠足垫试验证明对 DDS 耐药,其余对 DDS 敏感。试验前,病人住院并停药5天,而后给 DDS 100mg,投药前和投药后3、6、24小时采血标本。每0.5ml  相似文献   

5.
作者指出,目前关于麻风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或抗药性的认识都是用小鼠足垫试验方法获得的。有些研究者已证明氨苯砜在大鼠体内的情况比小鼠更近似于人,因此,作者认为大鼠的足垫试验可能比小鼠具更大的优越性。作者采用路易斯(Lewis)大鼠作麻风杆菌足垫接种感染,测定雌雄两性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接受氨苯砜饲料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氨苯砜对麻风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  相似文献   

6.
氨苯砜在联合化疗中仍为主要药物。为在门诊治疗中监督病人规则用药,随时监测服药情况很必要。国内外已介绍过不少测定尿中氨苯砜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如高压液体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酶联法、指示剂显色法和指示药物间接测定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实验条件要求很高,操作较为复杂,就是试剂较昂贵不易购得,保存及携带不便,因  相似文献   

7.
麻风患者对氨苯砜耐药的流行率逐年增多,迫使治疗方案由氨苯砜单疗改为数种机制不同的杀菌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多菌型麻风必须在氨苯砜的基础上合用至少两种抗菌药,其中之一应是利福平。现在有杀菌作用的抗麻风药物只有4种,除氨苯砜和利福平外,尚有氯苯酚嗪和丙硫异烟胺。前者因显著的色素沉着很难为皮色较淡的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正>1 麻风联合化疗前的形势中国对麻风的氨苯砜单疗是从1953年初开始的,当时对氨苯砜每天的最佳剂量还不明确。1953年10月3~11日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第6次国际麻风大会上,国外有学者报告氨苯砜有严重毒性作用。我国山东省的的尤家骏教授指出药物副作用是氨苯砜剂量太大引起的,认为100毫克/日基本无副作用,治疗麻风仍然有效。自从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麻风的治疗主要用氨苯砜单疗。氨苯砜单用治疗麻风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9.
1949年曾报告305名尼日利亚麻风病人中,有12%在用氨苯砜治疗的2~5周内发生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1951年又报道3例氨苯砜综合征,以后这种病例报告很少。本文报告两兄弟用氨苯砜治疗时发生此综合征. 例1男,20岁,多菌型麻风,曾服DDS和B_(563)各100mg/d约6周,因疑氨苯砜反应,于1983年8月18日入院,入院前2天已停用氨苯砜。体检:躯  相似文献   

10.
氨苯砜和利福平是两个治疗麻风的最重要药物。用氨苯砜治疗,每天50毫克在大约3个月内可使皮肤活检或鼻洗液中活的麻风杆菌数降低到其最初总数的0.1%以下。而用利福平,每天600毫克治疗1~3周就能达到同样效果。但是尽管用氨苯砜连续治疗10年或用利福平连续治疗2年,仍有小量活菌常常在周围神经和横纹肌内残存,残存的菌对两药仍然敏感。因此推想可能是与这两种药物不易渗入神经有关。为此作者用狗和绵羊研究了氨苯砜、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渗入坐骨神经的浓度。结果发现这四种药物均很容易地渗入到狗和绵  相似文献   

11.
氨苯砜曾为治疗麻风的首选药物。它还可用于治疗很多以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为主的作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如疱疹样皮炎、变应性血管炎、角层下脓疱病及线状IgA皮病等。其不良反应多种多样,包括贫血、药物性皮炎、胃肠反应、粒细胞减少症、急性中毒及精神障碍等。氨苯砜综合征是在服用氨苯砜后出现的一组以发热、皮损、肝损害、黄疸、淋巴结病及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氨苯砜引起的一种少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因其通常在用药4—6周时发生,故又被称为血周皮炎。我们见到1位23岁女性患者,因线状IgA皮病服用氨苯砜后出现以斑疹为主要表现的皮损,伴高热、肝功升高、贫血、黄疸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诊断为氨苯砜综合征。经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过敏及保肝等辅助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入院40天后化验指标均恢复正常,出院。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左旋咪唑每日内服150毫克,每周连续2天,共6周,治疗了两组住院瘤型麻风患者。组1由20例患者组成,疗前均已接受不同时期的特异抗麻风治疗(利福平6周和长期氨苯砜治疗),在整个左旋咪唑治疗期间,继续原抗麻风药物治疗。该组一半患者予以左旋咪唑,另一半患者予以安慰剂。组2亦由20例患者组成,为新入院而未曾接受任何特异抗麻风治疗的瘤型病人,均予以左旋咪唑而不予抗麻风药物治疗。除临床观察外,左旋咪唑治疗试验尚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一例非活动性瘤型麻风患者在单用氨苯砜治疗时发生了临床和细菌学复发,鼠足垫药物敏感试验证实对氯苯吩嗪(B663)和氨苯砜均耐药.患者男性,南印度人,1956年(19岁)诊断为瘤型麻风,开始用油剂氨苯砜500mg每周2次注射共5年.然后口服氨苯砜300mg每周2次共1年.1962年该病人临床不活动和细菌阴性而停止氨笨砜治疗.直至1972年未进行特异性抗麻风化疗,细菌仍然阴性.此时他被规劝恢复氨苯砜治疗,剂量为100mg/d无限期服用.根据病史记录,患者氨苯砜规则治疗至1984年6月,以后即服药不规则.  相似文献   

14.
自 40年代来氨苯砜就用于麻风病的治疗 ,已取得公认疗效 ,迄今仍为MDT方案中的药物之一。但毒副作用较多 ,少数患者初服本品 1月左右可发生药疹 ,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我院在 1986年以前的 134例氨苯砜单疗病人中 ,发生 2例 (1.49% ) ,1987年以后的 180名MDT病人中有 3例发生剥脱性皮炎 (1.6 7% )。典型病例 例 1,女 ,35岁 ,BT麻风 ,氨苯砜单疗患者 (院外 )。自述在家每日服氨苯砜 4片 (2 0 0mg 日 ) ,服药 2 0天后突然发高烧 ,全身皮肤发红、浮肿、剧痒 ,身上脱皮 ,曾在家治疗 10余日效果不好 ,方于1994年 6月来院治疗。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耐砜类药菌株的发现以及瘤型病人长期砜类药物治疗后仍有活麻风菌持续存在的事实都表明:瘤型麻风单用氨苯砜治疗是不充分的。因此有必要参照结核病化疗的方法,比较单用与联合化疗的效果,故进行本研究。作者在马来西亚选择未经治疗的LL和LI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组。氨苯砜组6例,每天日服氨苯砜100毫克,并加形似利福平的安慰剂。氨苯砜加利福平组(简称合用组)5例,每天口服氨苯砜100毫克和利福平600毫克。共治疗6个月。临床和细菌涂片检查按常规进行,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鼠足垫接种。取材部位  相似文献   

16.
氨苯砜的临床前药理及临床药理再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氨苯砜是一种传统的抗菌剂 ,在皮肤科主要用于麻风病的治疗 ,但自从 2 0世纪 5 0年代发现其对疱疹样皮炎具有显著疗效后 ,临床上已被用于多种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和预防。现对氨苯砜近年来在药效学、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血液系统的毒性反应及其在皮肤科中临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对麻风病长期单一使用氨苯砜治疗会出现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病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我们于1983年开始选择了没有麻风村的西昌县,用利福定、氨苯砜二种药物进行现场治疗。选择145例,经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抗麻风药物氨苯砜(D)、利福平(R)、二甲胺四环素(M)、甲红霉素(clarithromycin,C)和斯帕沙星(sparfloxacin,S)合用在小鼠体内的抗麻风菌活性进行了研究。 对各组雌性BALB/c小鼠双后足垫感染5000条麻风菌后分为不给药对照组和上述5种药物单疗组及2种或3种药物合用组。给药组自感染后第60~150天为治疗期。停药时、停药后第3和第7个月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收获,检查小鼠足垫内菌量。如≥10~5条/足垫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重点观察了氯苯吩嗪(B663)对伴有组织样损害的复发性瘤型与界线类病例的治疗效果,并与两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Ⅰ组(实验组)包括18例伴有组织样损害的复发性瘤型和界线类病例,以往均经过氨苯砜治疗而曾获得细菌阴转,但复发后对氨苯砜治疗无效。Ⅱ组(15例病人)和Ⅲ组(14例病人)作为对照,以往均未进行过治疗。在本研究中,Ⅰ组和Ⅱ组病人均服用氯苯吩嗪(每天200毫克,每周6天),Ⅲ组病人则服用氨苯砜(每天100毫克,每周6天)。各组治疗的时间均为96周。治疗结果,总的说来对照组临床进步的程度比  相似文献   

20.
阿齐红霉素的结构和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口服后在血清中的浓度低于红霉素,而在组织中的浓度高于红霉素,半衰期比红霉素长。已发现阿齐红霉素单剂口服治疗衣原体性尿道炎或宫颈炎与红霉素及其他常用于7天疗程的药物疗效相当。该研究旨在评价阿齐红霉素1.0g单剂口服对衣原体性宫颈炎的疗效和耐受性及其在宫颈粘液和血浆中的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