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邯郸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市地处太行山中段,是生态脆弱地区,2002年纳入国家首批退耕还林工程。据前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定点监测,退耕还林工程对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较明显的,调查研究证明:退耕还林后平均水土流失量减少59.4%,监测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4.9个百分点,平均综合生态效益指数达到1.93,提高93%。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全省14个点1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降水无明显影响;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孔隙度、腐殖质层厚度;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效益突出,不同退耕模式效益差异明显,乔灌草模式防风固沙效益最优.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1038.8亿元,其中保育土壤价值占46.7%.  相似文献   

3.
怀化市鹤城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怀化市鹤城区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十年间所取得的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估算了鹤城区退耕还林工程在保护水资源效益、固土保肥效益和固碳制氧效益3个方面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鹤城区退耕还林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鹤城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6645.36万元。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家庄市为例,采用土壤蓄水量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改善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分别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工程建设取得的数量化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阶段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城、黎平、望谟、关岭、麻江、黔西、龙里、习水、开阳、铜仁10个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县107个固定样地和草本灌木样方物种多样性调查,水城、黎平、铜仁10个径流场连续观测,3个气象哨的综合配套应用和定位观测,采取面上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数据,对10个监测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并用价值的形式来现体现监测县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旨在为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甘肃省武山县退耕还林区域进行布点监测分析得出,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选择合理,生态效益明显,最佳树种组成依次为:刺槐山杏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纯林>落叶松油松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并参照相关指标,对武山县退耕还林从2000~2009年10年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估算,退耕还林工程10年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378 638.9万元。结果表明,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6年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保水效益、固土保肥效益、固碳制氧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进行价值计量与评估,结果表明:2006年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为523 495.69万元。其中:固碳制氧价值为261 204.54万元,占总值的49.9%;生物多样性价值为133 923.41万元,占总值的25.58%;固土保肥价值为98 880.74万元,占总值的18.89%;森林保水价值为29 487.00万元,占总值的5.63%。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已在河南省实施、巩固了20年,目前正处于前一轮退耕还林已经结束,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的关键时期.将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县(市)作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样本县(全省重点监测区域),每年对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监测,取得了科学、真实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全省12个退耕县、12个退耕村和120个退耕农户进行了连续8年的效益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有效地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能够稳定地增强粮食产品持续供给能力,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评价工程建设成效,是国家投资效益核算的主要内容。如何对其效益进行评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背景和目的,应用系统学的基本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其简明等原则构建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1.
通道绿化带生态效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通道绿化带的生态效益评价尚处于认识与研究之中,无论是评价的内容还是指标都属于一门崭新的课题。笔者在较全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通道绿化带净化空气、土壤重金属防护及噪音衰减效应等方面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做了总结性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趋势:1)建立科学、完整的通道绿化带生态效益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2)寻求简单、有效且适合多尺度范围的通道绿化带研究评价方法;3)以货币形式显示通道绿化工程生态效益的计量。  相似文献   

12.
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等效益替代的计量评价方法,对小陇山林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评价,得到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效益的综合价值为1.4290×109元/a。其中蓄水效益7.3791×108元/a、净化水质效益3.9661×108元/a、固土效益4.4277×105元/a、防止泥沙淤积效益4.1793×106元/a、保肥效益1.8501x108元/a、固碳效益5.3776×107元/a、释放O2效益2.935×107元/a、吸收SO2效益2.172×107元/a。  相似文献   

13.
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及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影子工程法、工业生产成本法、碳税法、工业制氧法等方法,对嵊州市公益林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森林储能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嵊州市公益林总生物量374.55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为98.57t/hm2;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储能的总量分别为4 407.63万m3/a,4.78万t/a和63.55万MJ/a,总价值分别为3.6亿元、8.52亿元和36.05亿元。并在此基础上为嵊州市今后的公益林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分为退、还、补、管4个环节。“退”是前提,“还”是重点,“补”是关键,“管”是保证。为进一步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国家林业局办公室李世东同志通过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写出从退耕还林的“退”与“还”到“补”与“管理”的系列文章,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现分3期刊登,以引导广大读者对此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工程与"三农"问题 --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退耕还林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改善生态状况和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较大贡献。文章在分析四川省现行政策补助期满后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应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并提出完善政策、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等方面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低丘红壤坡地开发的经济生态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丘红壤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10多年的开发试验,第1茬种植的园地防护林和荒坡地上的试验林,在9年之内即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坡地上第2茬种植的林、果、竹目前已投产,初步显示出更高的经济生态效益,这种结合生产的科学实验,既出成果又获创收,还致富了农民。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核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效益是有价值的, 这些价值应该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也应该作为营林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文中研究讨论了如何进行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宏、微观核算, 以帮助政府制定出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和环保政策, 正确反映国家或地区(部门)的国民经济宏观信息和营林企业的会计信息, 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适合用于屋顶绿化的5种园林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马缨丹(Lantana camara)、蔓花生(Arachisduranensis)、小蚌兰(Rhoeo discolor)和铺地锦(Melastoma dodecandrum)的光合特性、滞尘能力、吸收硫和氯的能力进行测定,并对5种植物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5种植物中,小蚌兰喜阳耐荫,南美蟛蜞菊和铺地锦的净光合速率较大,分别为4.40和3.46μmol·m^-2·s^-1,吸碳放氧能力较强:马缨丹滞尘能力最强,单位绿化面积年滞尘量692.47g·m^-2;蔓花生吸收硫和氯的能力最强,单位绿化面积含硫、含氯量分别为0.5219和0.3724g·m^-2。5种植物的生态效益强弱顺序为南美蟛蜞菊、马缨丹、蔓花生、小蚌兰和铺地锦。  相似文献   

19.
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其生态综合效益,对后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相关政策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宜昌市2000~2013年退耕还林情况,并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空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为评价指标,系统评价了宜昌市退耕还林情况。结果表明,宜昌市共退耕还林12.21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4.95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97万hm2,封山育林0.29万hm2。造林林分以生态林为主,其次为经济林。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接近,近成熟林面积最大。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表现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地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年生态价值总量为79.07亿元,其中,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的生态效益价值量分别为32.19亿元、45.03亿元和1.85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