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江苏丹阳6~24月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作为调查对象, 对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血红蛋白和微量元素铁的测定, 通过对其监护人的现场问卷调查获得婴幼儿、母亲及父亲的基本情况、母亲孕期及哺乳期相关情况、家庭一般情况、婴幼儿喂养情况、家庭饮食习惯、接受健康教育情况等相关资料。应用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23.32%。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母亲孕晚期是否贫血、是否添加富含铁的食物、母亲哺乳期营养状况、家庭年人均收入、母亲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育儿指导等7个因素是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应重点针对当地经济条件较差、父母亲文化水平低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提倡科学喂养, 合理地添加辅食, 多措并举才能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孕产妇贫血患病率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潘迎  武明辉  谢争  赵娟  徐宏燕  丁辉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64-1366
目的:掌握北京市孕产妇贫血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孕中期、孕晚期和产后3~7天的妇女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0所分娩医院的2654名孕产妇,每例研究对象填写调查问卷、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的检测,对晚期妊娠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110g/L的研究对象,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铁蛋白。贫血诊断标准:血色素检测结果<110g/L诊断贫血;血色素检测结果<110g/L且血清铁蛋白<11.0ng/ml,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结果:孕期总贫血患病率为19.5%,其中轻度贫血占97.4%,中度贫血患病率仅为0.5%,无重度贫血。孕中期与孕晚期患病率分别为17.7%和21.3%。产后总贫血患病率为40.7%,其中中度贫血患病率为6.5%,重度患病率为0.6%。孕晚期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1.5%,缺铁性贫血占孕晚期贫血的71.3%。有6项因素在中度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户籍状态(城市或农村)、文化水平(高中以上和初中以下)、孕期血色素检测次数(0次与≥3次)、孕期医生是否进行营养指导、每天牛奶摄入量是否≥250ml,每周是否吃鱼虾类产品等。结论:加强产科门诊医师孕期营养与饮食指导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使每位怀孕的妇女都能得到正确的饮食营养指导;应从孕中期开始常规补充多种维生素。  相似文献   

3.
患病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情况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玲  史素芳  刘月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119-4120
目的:了解患病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找出薄弱环节,从而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方法:将2005年5月~2008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的3岁以下患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高铁氰化钾法测定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析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结果:1 246例患儿中493例患缺铁性贫血,其中婴儿患病率最高,为48.38%。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合理指导小儿喂养,降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情况,为制定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2-2015年湖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并测量其血红蛋白含量、体重和身长。结果 14 082名6~24月龄婴幼儿总贫血患病率32.7%,2012-2015年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6%、31.4%、36.4%、30.8%,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P0.05)。男童贫血患病率高于女童(P0.05)。6~、12~、18~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2.7%、33.6%、24.5%,患病率随年龄增大逐渐下降(P0.05)。低体重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低体重婴幼儿,低体质指数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低体质指数婴幼儿(P0.05);消瘦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消瘦婴幼儿,生长迟缓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生长迟缓婴幼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学历高低对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无影响(P0.05),母亲学历高者贫血患病率低于母亲学历低者(P0.05)。结论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有必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降低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保健门诊部门的婴幼儿,共100例,收集时间在2015年12月~2016年2月期间,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实施定期的血常规检查,以此查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以此对造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100例婴幼儿中,共有30例婴幼儿发生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其发生率为30.00%,其中,与1~2岁的婴幼儿相比,6个月~1岁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明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及时添加了辅食的婴幼儿相比,没有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明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婴幼儿进行定期的临床检测,可以及早发生婴幼儿是否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对其及时添加辅食,可以有效降低该类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婴幼儿的贫血情况,以及出生后0~6个月的喂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对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甘肃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信息,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58.2%,男童贫血患病率(61.0%)趋势高于女童(5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月龄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5.206,P<0.01),6月龄开始婴幼儿血红蛋白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到12月龄时最低,从15月龄开始血红蛋白水平随月龄的增长开始逐渐升高。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贫血患病率是一致的,6!月龄婴儿的贫血患病率较高,12~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达到最高,12~月龄后随月龄的增长患病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和贫血患病率有显著差异(χ2=9.245,P<0.05),人工喂养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混合喂养儿和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χ2=8.529和7.173,P<0.05)。家庭经济状况与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F=0.637,P值均P>0.05);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贫血患病率趋于较低(χ2=1.666,P>0.05)。结论婴儿12月龄!时血红蛋白含量最低和贫血率最高,人工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家庭经济状况对贫血患病率的影响不明显。提示应关注和改善6月龄以上婴幼儿的铁营养状况和贫血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孕期贫血是否会改变妊娠结局及增加婴幼儿贫血的概率并且阻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孕妇孕期贫血情况及新生儿出生结局资料,追踪记录婴幼儿6、12月龄和24月龄时的身长、体重,计算Z评分,并对其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和评价,依此探讨孕期贫血对新生儿出生结局和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 孕期总体贫血患病率为18.9%,阴道分娩率为57.7%,早产儿发生率为5.5%,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4.2%和9.2%,婴幼儿贫血率6月龄时最高为8.2%,随月龄增加贫血率逐渐降低,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良好,消瘦、生长迟缓、低体重及超重发生率均低于1%。孕期贫血组与不贫血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孕龄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24月龄,婴幼儿贫血情况及生长发育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贫血对新生儿出生结局以及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兰州市与东乡县学龄期儿童铁缺乏、铁减少、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铁缺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10月分别于兰州市及东乡县的两所学校抽取6~12岁儿童396名。进行体格发育指标测量、静脉血采集和调查问卷。分析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对调查问卷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6例儿童中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的患病率分别为12.6%、8.6%、21.2%;东乡县儿童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的患病率均较兰州市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乡族儿童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的患病率均较汉族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儿童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铁缺乏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铁减少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个相关因素中,婴儿期(6月龄后)喂养、零食食入及偏食(OR>1,P<0.05)对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有显著影响,经济水平、带养人学历、家中有亲属贫血、注意饮食搭配、用铁锅烹饪及肉食食入为缺铁性贫血保护因素。结论 兰州市及东乡县学龄期儿童铁缺乏患病率较前降低,隐性缺铁仍是目前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宁波市海曙区0~2岁儿童营养性疾病患病状况, 掌握营养性疾病发病高危人群, 为及时做好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9月宁波市海曙区9 616例0~2岁婴幼儿体格监测结果, 采用《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进行判断婴幼儿是否患有营养性疾病, 并及时进行干预。结果 0~2岁婴幼儿中, 有1 320名儿童患有营养性疾病, 患病率为13.73%, 其中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最高为7.63%, 佝偻病患病率最低为0.05%;不同年龄组间患病率除佝偻病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户籍儿童间营养不良和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4, 29.298, P值均<0.05)。经治疗, 78.4%营养不良患者、60%的佝偻病患者、91.55%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和81.66%的肥胖症患者得到好转或治愈;除营养不良(χ2=6.763, P<0.05)外, 其他营养性疾病不同户籍儿童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宁波市海曙区儿童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 也应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地区6个月至3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及原因。方法对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童保健科接受常规健康体检的6个月至3岁1652婴幼儿进行血红蛋白测定,筛查缺铁性贫血。结果0~3岁1652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儿604例,患病率36.56%。其中轻度541例,占89.57%;中度62例,占10.26%;重度1例,占0.17%。婴幼儿贫血的高峰年龄存6—12月龄。结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仍是危害本地区儿童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加强健康教育,从围生期开始,在婴儿期辅食添加阶段做好膳食指导,提供充足的富含铁食物是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西缺铁性贫血高发区6~24个月婴幼儿贫血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干预方法对6~24月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方法 在广西缺铁性贫血高发地区,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方法抽取广西3县8个乡镇的6~24个月龄婴幼儿504名,分横县干预组(A)、灵山县干预组(B)、宾阳县大桥镇和黎堰镇(C)、宾阳县武陵镇和新桥镇(D) 4个组,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不同干预试验,其中A组健康教育+营养包,B组营养包,C组补充营养+健康教育,D组为对照组。干预时间为8个月。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儿贫血患病与转归情况。结果 四组儿童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905);四组干预前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1,P=0.003),贫血患病率B>A>D>C,干预后贫血患病率均降低(P<0.001),贫血患病率C>D>A>B;干预前后贫血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4,P<0.001)。结论 6~24个月龄婴幼儿补充营养素补充剂有利于改善婴幼儿贫血状况和降低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辽阳市太子河区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辽阳市太子河区妇幼保健所妇保科进行围产期保健的808例孕妇实行贫血调查,按统一标准制定、记录调查登记表,测定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结果 808例孕妇中216例在不同孕周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孕妇贫血的发生率是26.73%,轻度贫血182例,占84.26%;中度贫血32例,占14.81%;重度贫血2例,占0.93%。孕妇贫血的发生率随孕周增加而增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孕妇不良饮食习惯、孕期不补充铁剂、孕妇文化程度低、无职业、有过孕产史、不定期产前检查,以上均可增加孕妇贫血患病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提高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积极宣传缺铁性贫血防治知识,加强孕期营养指导,适量及时补充铁剂,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韩晶  顾伟英 《中国校医》2015,29(4):256-259
目的 本研究通过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女大学生发病率,同时探讨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指导女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为有效干预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校276名女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体检血常规,血常规中血红蛋白低于110 g/L的病例,复查铁缺乏指标,包括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调查女大学缺铁性贫血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女学生中缺铁性贫血49例,检出病率为18.01%;其中轻度贫血(90 g/L0.05);肥胖、正常和消瘦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生源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检出率高于城市生源学生(P<0.05);月经量多的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检出率高于月经量正常的女大学生(P<0.05);不吃早餐、爱吃零食和素食者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高于正常早餐、不爱吃零食和非素食的女大学生(P<0.05)。结论 缺铁性贫血是女大学生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大样本研究证实来保护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按照中国铁缺乏症防治指导中心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对海南省海口、三亚等8市县2 620名婴幼儿进行了血红蛋白(Hb)和锌原卟啉值(ZPP)的测定,经u检验并对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海南省婴幼儿红细胞生成缺铁率达31.7%,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20.8%,婴儿组贫血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3%)。各年龄组之间、黎族与汉族、城市与农村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海南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年龄组之间、黎族与汉族、城市与农村Hb、ZPP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济南市药山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现状,探讨影响济南市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来山东黄河医院儿保门诊健康查体的1 094例4个月至3岁健康足月婴幼儿进行研究,查末梢血血常规,分析各年龄段贫血患病率,进一步分析贫血与6个月内喂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喂养习惯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结果 药山社区4个月至3岁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总患病率为37.9%(415/1 094),其中轻度贫血占88.2%(366/415),中度贫血占11.8%(49/415).贫血的患病率与月龄、母亲文化程度、6个月内喂养方式、是否合理添加辅食有关,6个月~<12月婴儿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χ2=14.95~31.93,P<0.01);母亲文化程度高者贫血的患病率低(χ2=10.86~47.02,P<0.01);人工喂养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和混合喂养者(χ2=15.26~23.38,P<0.01);合理添加辅食者贫血的患病率明显下降(χ2=31.18,P<0.01).结论 药山社区婴幼儿贫血总患病率仍较高,贫血现状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降低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儿保门诊体检的3岁以下婴幼儿为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问卷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营养性贫血发病率为29.61%,各年龄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52,P0.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喂养方法、母亲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卫生保健知识知晓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情况与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家庭状况等因素有关。指导科学的喂养方法,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降低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8,(23):5573-5576
目的分析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学龄前儿童145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筛查,并设置统一的问卷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452例受检儿童共检出儿童缺铁性贫血患儿120例,患病率为8.26%,其中6~12个月的患病率为13.76%,1~3岁的患病率为7.90%,4~6岁的患病率为4.38%,不同年龄儿童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的幼儿是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人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出生体质量、喂养的方式、消化功能、辅食添加时间、妊娠期贫血情况、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饮食习惯、铁制剂服用情况、家庭收入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德阳地区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出生低体质量、消化功能、添加辅食时间、妊娠期贫血、家庭饮食习惯,在早期关注孕妇及胎儿的营养状况,适时添加辅食及合理搭配儿童的饮食结构,可起到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孕期贫血对妊娠结局和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调查收集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并分娩的1 604例孕产妇孕早、晚期血红蛋白检验数据及新生儿出生结局情况,并追踪其3、6及12月龄身长和体质量,并对6月龄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及记录。结果 孕早、晚期贫血率为11.72%、14.71%。孕早期贫血组其早产儿发生率大于非贫血组(χ2=309.919,P<0.001),孕晚期是否贫血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贫血产妇所生婴儿6月龄贫血率高于孕晚期非贫血组(P<0.05),孕早期贫血与其6月龄婴儿贫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晚期是否贫血对其婴儿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婴儿期的生长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妇女贫血与不良妊娠结局和婴儿期贫血相关,与体格发育生长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长春市朝阳区育龄妇女缺铁性贫血(IDA)与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春市朝阳区15~49周岁育龄女性共237名,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日24 h个人膳食询问法,血红蛋白(Hb)测定采用氰化高铁法。结果:237名育龄妇女中贫血(Hb<120 g/L)15例(6.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贫血患病率低于其他文化程度人群贫血患病率(χ2=26.109,P<0.05);高经济收入人群贫血患病率低于低收入人群贫血患病率(χ2=19.972,P<0.05);非贫血者和贫血者薯类、禽畜肉类以及维生素C、钙、铁和硒摄入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市朝阳区育龄妇女贫血与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情况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0~6岁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结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进行体检检查的137例0~6岁儿童的临床资料,按照《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防治方案》的标准,用SPSS 12.0对血红蛋白进行统计分析其缺铁性贫血的情况,对检查出缺血性贫血的患儿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治疗。结果 137例儿童中有5例检测出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3.6%。其中0岁组和1岁组缺铁性贫血的比例最高,与其他各种有显著性差异,P>0.05。5例患儿经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该组儿童的整体营养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应该加强科学指导,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