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变化规律。方法:脑梗死患者106例、脑出血患者65例和非脑血管病患者83例;脑梗死组又分为初发和复发,<60和≥60岁、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亚组。用比色法测定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TC、TG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老年脑梗死组TC、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脑梗死组TC、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出血患者血脂指标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血清TC、TG和LDL-C均高于单纯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结论:血清TC、LDL-C主要与复发性脑梗死有关,而TC、TG主要与老年脑梗死发生有关;血清TC、TG和LDL-C升高与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探讨Lp(a)糖尿病及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a)水平,并分别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组之间Lp(a)水平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组与对照组比较,脂蛋白(a)血浆浓度明显增高;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脂蛋白(a)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组之间Lp(a)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Lp(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脑梗死患者Lp(a)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88例病人,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和单纯脑梗死组,另选81例健康体检者,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CHOL、TG、LDL)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及高脂血症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我国实行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后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01年8月脑梗死病人1477例,均在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诊断均经CT扫描证实。共检出糖尿病性脑梗死230例,其中伴高血压136例,入院后发现血糖增高而无糖尿病史反复查血糖以除外应激性高血糖。随机选择生脑梗死154例,脑梗死(无糖尿病及高血压)85例。就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病年龄、血脂水平、并发症及梗死部位,与高血压性脑梗死、脑梗死进行对比。结果:(1)糖尿病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时与其他各组甘油三脂对比差别有显性意义(P<0.05)。(2)糖尿病性脑梗死合病感染、意识障碍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对比差别有显性意义(P<0.05)。(3)糖尿病性脑梗死以腔隙性为主,且多发,病灶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以小灶,多发为主,好发于基底节区;易合并感染和意识障碍,预后差;伴发高血压时血脂水平尤其是甘油三脂升高明显,临床应积极降压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细胞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时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扣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脑梗死、脑梗死并高血压、脑梗死并高血压糖尿病组,设立健康对照组,测定外周血中INS、ET-1、TNF—α值,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各组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外周血内皮素-1(P〈O.05)、肿瘤坏死因子-α(P〈0.05)水平的升高,并高血压时升高更明显;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高血压、糖尿病时血清胰岛素(P〈O.05)、血糖升高(P〈0.05);脑梗死并高血压组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与血糖存在线性关系。结论TNF—α、ET-1、INS梗死后的变化并不仅是梗死后应激所致,还可能与高血压一起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活性与PAI—1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论证脑梗死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探讨IR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在脑梗死形成中的可能关系。方法 选择47例正常成年人(I组)、48例脑梗死患者(Ⅱ组)、42例脑梗死伴Ⅱ型糖尿病患者(Ⅲ组),分别测定血清胰岛素(IS)、C肽水平及血浆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结果 (1)Ⅱ、Ⅲ组患者IS、C肽、PAI-1活性明显高于Ⅰ组。其中以Ⅲ组增高最明显。(2)Ⅱ组、Ⅲ组IS、C肽与PAI-1及IS与C肽间呈正相关。结论 (1)IR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2)脑梗死血浆PAI-1活性增高与IS及C肽呈正相关,PAI-1活性增高导致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可能是IR引起脑梗死的中间环节。(3)IR及PAI-1活性增高可能是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高血压并脑梗死(HC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采用氧化酶法、放免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23例HCI患者(A组)、25例高血压患者(B组)、21例正常健康人(C组)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清TNF-α值,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A组与B组、C组比较显示:FINS、TNF-α水平显著增高,而ISI显著降低。相关分析发现,TNF-α与ISI呈显著负相关,而与FIN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CI患者TNF-α水平增高,且与胰岛素抵抗并存,可能参与高血压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高血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伴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的脑梗死惠者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0例健康对照组和352例急性脑梗死惠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的水平,同时对脑梗死患者按伴发疾病不同,分为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并糖尿病组,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CD62P、CD6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高血压并糖尿病组脑梗死患者血浆CD62P、CD63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1);但与糖尿病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组CD64P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5),而CD63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活化血小板水平明显增高,伴有糖尿病及高血压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水平增高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C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急性CI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的血清IL-6水平,并按病灶大小和病情轻重分组比较。结果 CI患者血清IL-6含量在1,3天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第7天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大,中梗死灶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结论 急性CI患者病后血清IL-6水平显著增高,血清IL-6升高的程度与脑梗死体积的大小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在恢复期和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P<0.01),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TNF-α,IL-1β可能参与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VCAM-1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含量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测定血清VCAM-1含量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判断病灶大小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2.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L)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100例本院住院的脑梗死(发稿1周内)进行CRP水平测定,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梗死24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27例,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2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34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13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以CO中毒为主要危险因素组,其次冠心病组;高血压组与糖尿病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清CRP可能在ACI患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水平随卒中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50例正常人、49例高血压无并发症患、30例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的ACE基因上287Bp片段,根据插入(I)或/缺失(D)来判断其多态性。(2)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结果 (1)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微量蛋白尿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2)腔隙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无并发症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3)高血压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性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有关联性,DD基因型提示可能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与脑梗死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11例,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单一危险因素者归列为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2~3个危险因素者归列为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均行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将FMD作为因变量,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作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FM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FMD较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显著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与FMD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脑梗死危险因素越多,FMD降低越显著,其中以高血压病与FMD的改变关系最密切,其次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脂联素(ADPN)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正常对照组(n=35)、单纯2型糖尿病组(n=40)及糖尿病并脑梗艰组(n=37)血清ADP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单纯及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ADPN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ADPN水平低于无并发症组(P〈0.01)。结论血清ADPN水平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sEL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测定了69 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ELAM-1的变化,并与23 例脑出血和20 例正常人对照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24 h 内血清sELAM-1 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和正常对照组(P< 0.01)。血清sELAM-1 水平在24h 至14 天(d)呈下降趋势。大梗死灶组血清sELAM-1 水平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组。脑梗死后并发感染者血清sELAM-1 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sELAM-1 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深入研究sELAM-1 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和血脂水平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88例病人,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和单纯脑梗死组,另选81例健康体检者,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及血脂(CHOL、TG、LDL)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及高脂血症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尼膜同和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探讨该病患者的高血压治疗。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糖尿病、高血压、单纯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尼膜同和依那普利治疗后糖尿病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患糖尿病高血压、单纯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P<0.005);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依那普利的作用优于尼膜同(P<0.05)。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在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依那普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对胰岛素敏感性具有肯定的改善作用;对患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控制血压应首选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患血清性激素变化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绝经1年以上患ATCI的妇女(A组),平均年龄65.5岁,41名绝经1年以上的健康妇女(B组),平均年龄63岁,以及47名健康育龄行径妇女(C组),平均年龄38岁,进行血清雌二醇、促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及血脂谱测定。结果:A组患血清雌二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而血清促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较高,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性意义(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雌二醇与促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结论: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存在严重的性激素失调及脂质代谢异常,其中血清雌二醇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其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作用。方洁采用3H-TDR法和MTT法检测了38例急性期,3O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1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26名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IL-6活性及TNF水平。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PBMCIL-1、IL-6活性及血清TNF水平均较恢复期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恢复期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又较对照者高;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这些细胞因子增高不仅是急性期脑缺血性损伤反应,而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已异常增高,它们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