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茶叶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下,对茶叶生产制备工艺提出更高需求,对于茶叶厂商来讲,在保证数量供给的前提下,必须对茶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才可提高企业的运营收益.基于此,文章以茶叶人工揉捻工艺为切入点,对揉捻机的研发、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绿茶加工的鲜叶摊放、杀青、冷却和干燥等工序均逐步实现了连续化流水作业,惟独杀青后的揉捻间歇作业如何实现连续化仍在探索中。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就连续揉捻机技术进行了攻关,作了机械和气动调控揉捻加压装置的设想和试制,试图实现揉捻加压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茶叶揉捻机转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速是揉捻机的重要参数之一。国内揉捻机的转速多为50~60转/分。在国外,印度揉捻机的转速较高,一股为55~70转/分,斯里兰卡的转速较低,为40转/分,转速最低的是日本,为21转/分。在如此大的转速范围内,有否存在一个最佳转速,转速对茶叶揉捻的质量有何影响,对此,至今未有明确的结  相似文献   

4.
薛红肖  李娟 《福建茶叶》2016,(12):188-189
揉捻是茶叶初制塑形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通过揉捻形成茶叶紧结弯曲的外形和更加完善的内质,对茶叶的出品来说至关重要。在茶叶的揉捻中,成条率随揉捻时间的增加呈现出的是数学二次曲线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只有更好地应用数学模型对茶叶揉捻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才能将揉捻的时间控制在最合适的区间范围内,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揉捻是茶叶加工的一个重要工序,对形成茶叶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茶叶揉捻机的现状,对目前揉捻机的揉盘凹倾角、揉桶转速、棱骨数量等关键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连续化揉捻、自动加压、自动进(出)料等结构创新及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当前茶叶揉捻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茶叶科学》1966,3(2):70
茶叶揉捻机的揉盘一般系采用铜或硬木制成。铜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不但供应量有限,且价格昂贵;硬木(要求无气味)在不少茶区是不易多得的,且易于磨损。我们在茶叶生产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为了降低揉捻机的造价,探求坚硬耐磨、价格低廉、不损害茶叶品质而供应充裕的揉盘材料,以代替硬木和铜。通过调查访问,于1962年开始和宜兴陶瓷实验  相似文献   

7.
杨远庆  尹杰 《茶叶科学》2003,23(1):38-40
茶叶揉捻中,成条率随揉捻时间的增加而表现出二次曲线变化规律,其数学模型为: y=5.6277x-0.077x2-17.1439; 细胞破损率随揉捻时间的增加而表现出指数曲线的变化规律,y=85.3e-11.9/x;为了提高绿茶品质,揉捻时间宜控制在30~40 min。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市场上茶叶揉捻机自动化程度低、功能单一、人工操作时存在安全隐患等不足,设计一款用于能自动实现茶叶揉捻、出料等功能的自动化茶叶揉捻机。基于Solidwork软件,设计该设备的传动机构、挤压机构、揉捻机构及出料机构,对设备的电控系统基于西门子PLC控制器进行设计。最后,经试验样机生产验证,证明该设计能实现预设生产目标,设计对其他茶叶加工设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温炒青揉捻方法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巨盛 《茶叶》1992,18(4):39-40
低档温炒青纤维素含量高,条索粗松,香低味涩,品质差。但以数量计,温州、丽水两地区年产即达2000吨左右,为了提高品质,笔者试从揉捻角度探讨其改进途径。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和工艺□试验于1990年5月在文成岙底初制厂进行,原料是本地群体种5级鲜叶,用锅式杀青机杀青,每锅投叶7公斤,下叶锅温  相似文献   

10.
《茶叶初制机械讲座》:第六讲揉捻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琦 《茶叶》1989,(1):52-55
揉捻机是在茶叶初制过程中用以卷紧条索,以利干燥成形的一种机器。通过适度破坏叶细胞,挤出茶汁,附于叶表,使干茶容易冲泡,并由于其中果胶质的存在,使茶叶形成一种油润的色泽;对红茶而言,通过揉捻,使茶汁中的发酵基质、酶及空气充分接触,能促进发酵。  相似文献   

11.
姜淑华 《福建茶叶》2016,(11):157-158
普通茶叶揉捻机整体构造尽显笨态,且生产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对于生产工人而言未免过于负重。利用步进电机替代普通揉捻机的人工手柄,可实现自动化生产。然而,为了满足更大的生产需求,茶叶揉捻机的集成数字化控制系统设计大势所趋。该设计仅对系统局部零构件加以优化,在不低于传统系统生产强度的前提下,保证其系统更为轻量化。  相似文献   

12.
用二元回归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加工三级杀青叶,建立了揉捻机的揉捻叶质量与揉捻机棱骨的安装根数及安装角度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优化理论,求得棱骨的最佳安装根数为12根,最佳安装角度为42°。经验证,证明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13.
杨亨栋 《茶叶》1991,17(2):38-40
揉捻是绿茶初制必要的一道工序,揉捻叶质量首先取决于鲜叶的物理性状(包括柔软性、韧性、可塑性及粘性)和嫩度;其次决定于揉捻机的性能。而揉捻叶细胞的破损率和成条率是衡量揉捻工艺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就揉捻机性能试验的一些资料做如下分析。一、试验工艺1.供试材料:福云6号;福云7号;福鼎大白茶;福安菜茶。2.供试机型:福鼎茶机厂制造的6 CR-25型;6CR-40型;6CR-45型;6CR-65型。性能指标见表1。  相似文献   

14.
丁小宽 《福建茶叶》2016,(12):399-400
受当今"全民健身"理念的影响,人们对自己身体保健的意识逐年增强,生产的过程即是锻炼的过程。制茶技艺中的茶叶揉捻,便是对人的上肢力量锻炼方式之一。文章介绍了茶叶制作过程中的揉捻的过程,从整体茶叶制作过程中,解析了揉捻所处的地位、起到的作用,并介绍了揉捻的基本动作要领。重点分析了茶叶揉捻动作,对上肢力量的锻炼方式和锻炼效果。以具体案例为依托,解读了茶叶揉捻在上肢力量运动锻炼中的应用。最后,对茶叶揉捻融入上肢力量运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国内初制茶厂现有的大、中型密闭式茶叶揉捻机,在加压装置上面都设置了压力指示器机构,其目的是在揉捻加压过程中,及时反映出压力数值的变化,起到指示作用,以适应制茶工艺的需要。但是就我们所接触的各地有关茶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这个机构普遍反映认为不起作用。初步归纳有这几种情况:(1)在加压过程中,指示器的指针完全不动;(2)在重压时指针稍有跳动,而中、低压则不动;(3)在加压后指针跳动频繁,有的超过刻度范围。  相似文献   

16.
马文桂 《中国茶叶》2010,32(1):29-30
揉捻是茶叶初制加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它的好坏决定了成茶品质的优劣。目前,茶叶加工中的揉捻原理基本相同,均是让杀青(或萎凋)叶团在由揉桶、压盖和揉盘组成的揉捻空间中,利用曲柄连杆机构带动揉桶在揉盘上做匀速平行圆周运动,茶叶受到揉桶、  相似文献   

17.
袁玉聪 《中国茶叶》2006,28(2):31-31
我国茶叶加工中的揉捻工序一直沿用传统的盘式揉捻机完成,其原理是利用曲柄连杆机构带动揉桶在揉盘上作平面圆周运动,揉桶盖、揉盘及棱骨产生的综合作用使叶片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完成揉捻过程。这种揉捻方式应用历史悠久,结合适当工艺,能够完成各种条形茶的揉捻作业。然而传统盘式揉捻机也存在一些不足,揉捻时每次投叶时均需停机,通常只能一桶一桶地加工,很难实现揉捻工序的连续化;功效低,通常每桶茶叶的揉捻时间需30—50min;揉桶透气性不好,容易形成闷揉,影响成茶的鲜爽度;从结构上看,盘式揉捻机体积较大,结构较复杂。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茶叶萎凋叶揉捻的基本目的是破裂叶細胞,使挤出細胞汁于叶表上而为揉捻叶的醱酵創造有利条件。除此,叶子在揉捻机里揉捻成条使能符合于成条外表形狀的要求。茶叶揉捻的机器—揉捻机(除第一次揉捻采用开口式揉捻机外)均用有压力,被应用于萎凋叶第二次和第三吹的揉捻时。通过压力使茶叶揉捻得更好,也就是說要加强萎凋叶的破碎。利用压力的週期—15分鐘,而最先10分鐘施压视萎凋叶萎凋程度和投入量多少而定。萎凋过度的叶子需要較重的压力,相反的萎凋不足就要較輕的压力。最后5分鐘的揉捻則不用压力。  相似文献   

19.
揉捻与烘焙是乌龙茶的增味与塑形阶段,也是形成其特征品质的关键。该阶段分为三揉三焙6道工序,各个工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揉捻与烘焙的流程为速揉-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干燥,最终使毛茶达到外形呈颗粒状,含水量低于7%的标准,利于保存及后续精制。随着市场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升,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再度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初制中闽南乌龙茶的传统揉捻与烘焙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目前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揉捻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以6CR-40型茶叶揉捻机为研究对象,基于Solidworks对茶叶揉捻机进行三维建模,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茶叶揉捻机的揉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求各试验因素对茶叶揉捻机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运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优化求解,获得揉捻质量最佳的结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揉桶转速为42 r·min-1、棱骨高度为10 mm、揉盘倾角为3.8°时,茶叶的成条率为88.55%、碎茶率为1.83%。茶叶揉捻机具有较好的揉捻质量。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优化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