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诊断资料,均通过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观察两种心电图检查监测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和监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等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检出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观察,可以对早期心肌缺血进行诊治,并对心绞痛型、隐匿型及心律失常型冠心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9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其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表现。1 资料与方法 自1997~1999年我院门诊或住院冠心病患者92例(心绞痛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0例),男64例,女28例;年龄46~80岁,平均59岁。临床诊断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并排除左室肥厚、瓣膜病变、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洋地黄应用、低钾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美国BI9600系统全程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4小时,ST段缺血型改变的标准为J点后80ms处测得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 ,这种病人在发展过程中可突然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1 ] ,由于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的心动周期的波形 ,往往不能提供诊断依据。而动态心电图能监测心电图不能或不易观察的一过性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本文旨在通过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观察探讨该病发作特点及诱因。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 :本院 1 995年~ 2 0 0 0年经临床诊断冠心病共84例 ,男性 48例 ,女性 36例 ;年龄平均 75± 1 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1 .2 测量方法 :采…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为了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规律,我们对64例冠心病患存实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道如下.l资料和方法1.l一股资料我院于1997{6~1998一门,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用DCG监测则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表现患者64例共103次,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5376。779)岁,(39-74岁).冠心病诊断按美国心脏协会1979年制定的标准,结合临床、体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进行诊断,其中心肌梗塞问例,心绞痛型38例,心力衰竭16例。1.2方法采用美国ComPaqDeskPro型DCG监测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作用。方法 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对90例冠心病人连续监测24小时,并详细记录其检测时间内活动情况。结果 90例冠心病人中,有SMI的有61例ISMI发作的次数,ST下移最大,最长时间均以上午6~12点为多IST段下移越严重,下移时间越长,合并室上性早搏越多。47例单纯SMI病人中有43例(90.2%)ST段下移发生于休息及日常轻度活动时,结论 SMI与心绞痛发作有同等的预后意义,可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应加强其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诊断技术,可以定量反应血压总体状况和波动规律。目前对冠心病患者血压、心率变化与心电图ST段压低为表现的心肌缺血关系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二者相关性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压改变与动态心电图所示心肌缺血变化是否存在相关性。1对象和方法对象选择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1月底门诊和住院冠心病患者99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5例,年龄56±14.4岁,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史,均行心电图检查,78例曾行运动负荷试验检查,诊断冠心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58例合并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46例中老年人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32例,占69.57%。设对照组30例,均有冠心病或心绞痛的明确诊断。两组病人在HoHer监测同时做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观察组46例,男29例,女17例,男:女=1.7:1。年龄57—71岁,平均64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以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态图两种方式进行诊断。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以及心律失常监测结果。结果相较于常规心态图,动态心电图的心肌缺血阳性率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相较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率失常监测结果明显更好,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检测结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差异,以寻求更好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查方法。方法 1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试验组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并同时分析试验组心肌缺血发作时间与全天各时段关系、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率(85.56%)明显高于对照组(48.89%),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义(χ2=27.458,P=0.000)。试验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高峰时段为6:00~12:00,低发时段为22:00~次日6:00。心律失常发生率86.67%(78/90)。发作时心率增快居多(59.74%)。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高,效果显著,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530例老年冠心病人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育 《哈尔滨医药》2006,26(2):26-26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ST-T改变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对530例老年冠心病人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异常ST-T改变检出率高.结论是早期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一种可靠以及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动态心电图在无痛型心肌缺血诊断效果,判断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老年心绞痛患者100例,观察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患有冠心病的120例患者中有82例属于无痛型心肌缺血患者,诊断率为68.3%。患有老年心绞痛的100例患者中有90例,诊断率为90%。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检测出无痛型心肌缺血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4h 动态心电图( DCG )和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0月_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120例,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 ECG)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患者的不同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出室性早搏48例,房性早搏59例,室早二联律18例,房早二联律20例,阵发房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停搏3例,心肌缺血51例。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室性早搏26例,房性早搏30例,室早二联律6例,房早二联律7例,阵发房性心动过速0例,窦性停搏0例,心肌缺血32例,明显低于24h 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4h 动态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姜丽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1004-1004
现对我院10例糖尿病患者并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作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本组10例中男7例 ,女3例 ,年龄48~72岁 ,按WHO标准均确诊为Ⅱ型糖尿病 ,病程4~20年 ,空腹血糖水平9 5~20mmol/L ,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 ,陈旧性心肌梗塞2例 ,脑梗塞1例 ,10例均无典型心绞痛发作症状。所有患者均常规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动态心电图等检查。2结果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0 53例 ,心电图 :缺血性ST—T段改变5例。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无ST—T段改变5例 ,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应用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的临床实际效果。方法:使用计算机法对2017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分成试验组100例以及对照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试验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进行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诊断的临床效果对比。结果: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显示为67%,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的89%,试验组患者室性、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对照组相比显示结果更优,差异P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对于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 (DCG)监测 10 8例冠心病患者 ,旨在进一步探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1 资料与方法选择我院 1992— 1997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共 10 8例 ,男6 2例 ,女 46例 ,年龄 39~ 78岁 ,均符合 1979年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除外高血压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及束支传导阻滞等。全部病例均接受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所用仪器为美国先进医用设备公司 BIOSENSOR动态心脏监护系统 ,选择 MV1 、MV5导联 ,全信息连续记录 2 4h心电资料 ,参照生活日记 ,观察 ST段改变时是否伴有心绞痛以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相关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监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经不同的监测方式后,各组间的效果均相同,其中观察组的监测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变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各组间的数据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效果显著,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平板运动试验是协助冠心病诊断及评定心功能的重要方法 ,因在运动状态下 ,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肌的耗氧量也增加 ,而此时 ,原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 ,心肌缺血就表现出来了 ,在运动中可发生心绞痛 ,心电图上也可记录到缺血改变。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有重要进展 ,尤其适用于老年病人或不能耐受运动量增加的病人 ,通过长时间的心电图监测 ,可以将病人一次或多次的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记录下来 ,部分冠心病人无心绞痛发作 ,称作无痛性心肌缺血 ,可能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测 ,并及时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临床分析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资料。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75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对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症状患者21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48例,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经动态图监测可见,ST段阵次变化次数为450例,无症状、有症状心肌缺血变化分别为314阵次、136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阵次发生率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P <0.05),而无症状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昼夜规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的ST段下降幅度、持续时间对比无差异(P> 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心电图,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准确率高,对于指导临床预后,改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标准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标准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临床诊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临床诊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的检出率。结果标准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在诊断冠心病时,检出率更高,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67例,均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监测,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组心肌缺血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组;动态心电图组房性和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及早搏成对、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提高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疾病的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