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运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方法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累及部位,方式.结果: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24例,经128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后诊断24例,正确率100%.结论: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对肺动脉栓塞诊断迅速,部位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肺栓塞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中56例病情疑为肺栓塞的患者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以其他常规检查结果和临床溶栓治疗所得结果为金标准,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作出评价.结果:经多层螺旋CT诊断发现中央性盈缺103支,完全性盈缺155支,偏心性盈缺261支,为别为栓塞主肺动脉32支、栓塞段动脉267支、栓塞亚段动脉126支、栓塞叶动脉94支,共确定32例肺栓塞患者;经其他检查及临床溶栓治疗所得结果确定36例肺栓塞患者,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可得CT诊断的特异度为90.91%,灵敏度为88.89%.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其扫描成像能清晰显示肺主动脉、段动脉、肺叶分支及各类盈缺,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作为肺栓塞的一种可靠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宝根 《智慧健康》2023,(12):242-245
目的 分析肺动脉栓塞诊断中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自2017年1月-2022年9月诊治的4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对其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分析其诊断意义。结果 肺血管强化CT值,其中右肺动脉为(429.38±83.27)HU,左肺动脉为(417.22±87.28)HU;信噪比为(33.28±6.28),对比噪声比为(34.91±4.36),图像噪声为(28.31±6.41)HU,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4.88±0.97)分。26例(57.78%)患者中,有85处栓塞,35处(41.18%)为叶肺动脉栓塞,12处(14.12%)为左右肺动脉主干栓塞,38处(44.71%)为段肺动脉栓塞;19例(42.22%)患者左右肺动脉均有栓塞。结论 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能获得清晰图像,可较好展示肺动脉及其分支情况,还可较好地显示栓子所在部位、大小及形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共14例,采用1.5mm准直,0.75~1.00mm重建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 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对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显示受累肺动脉166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锐角附壁型(本组无此型)、钝角附壁型、完全闭塞型.均为急性肺栓塞.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少血征、胸腔积液等.结论 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1.5mm准直薄层扫描完全能满足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洽疗的需求.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与心胸联合造影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共14例,采用1.5mm准直,0.75—1.00mm重建层厚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结果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对肺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16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显示受累肺动脉166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锐角附壁型(本组无此型)、钝角附壁型、完全闭塞型。均为急性肺栓塞。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少血征、胸腔积液等。结论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1.5mm准直薄层扫描完全能满足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与心胸联合造影及下肢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梁鹏  赵冬青  王雄 《医疗装备》2010,23(4):36-3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CT成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结合Vitrea 3.7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技术成像。结果:35例平扫显示片状实变影,磨玻璃样影,楔形变等。增强扫描能清晰直观显示中央型肺动脉栓塞,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等。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技术对肺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肺部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16层CT配合MPB、MIP及VR进行高效处理进行诊断,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影像学情况。结果本组74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后,本组74例患者中,病变共受累肺动脉485支,其中显示栓塞左/右肺动脉10支,亚段肺动脉207支,叶肺动脉117支,段肺动脉151支。结论多层螺旋CT在PE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无创、高效、准确率高等特点,尤其是对亚段PE的敏感性非常高,可以作为今后临床中关于PE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可疑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7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的情况,20例腔内的血栓清晰地显示,27例下肢动脉显示清晰。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冰 《现代保健》2014,(34):1-3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和MR肺动脉成像(MRPA)的诊断价值并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并拟诊为PE的患者52例,根据患者采用的成像方法分为CT组(n=41)和MR组(n=11),CT组患者行MSCTPA,MR组患者行1.5T MRPA,均观察肺动脉栓子的特点和肺叶继发变化情况,并由2位不知情的高级职称影像科医师对两组图像进行分析,统计不同部位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检出数量。结果:CT组患者中,MSCTPA共发现肺动脉栓子661支,包括488支中段以上栓子。MR组患者中,MRPA共发现31支肺动脉栓塞。结论:MSCTPA操作简单,快捷,可清楚地显示肺动脉栓子,检出率高;MRPA可清楚显示肺叶动脉以上的栓子,但肺段动脉栓子仅部分可显示清楚,可结合三维增强磁共振动脉成像(3D-CE-MRPA)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肺栓塞病例35例,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重建。结果通过增强CT扫描及图像重建后,肺动脉显影率为100%。35例患者共检出肺栓塞动脉76支。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安全、准确、简单、经济,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扫描技术。方法:对184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CTPA检查,采用团注实验法(bolustest)测试循环峰值时间,以峰值时间加1s作为肺动脉扫描的延迟时间,再对肺动脉进行成像扫描。结果:184例均成功完成CTPA扫描检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强化均匀,通过后处理技术均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进行CTPA检查,选择恰当的延迟时间至关重要,而恰当的延迟时间又能使对比剂的用量减到最低。此方法简便快捷,达到延迟时间个体化,可作为CTPA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足部挤压伤多发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足部挤压伤多发骨折患者行X线检查,并予以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X线片检查可见30例患者足部41处骨折,10例患者X线片检查未见骨折,诊断准确率75.0%(30/40)。16排螺旋CT检查发现39例患者共有48处足部骨折,1例患者高度怀疑骨折,但CT检查未见骨折,诊断准确度为97.5%(39/40),16排螺旋CT扫描和图像重建诊断足部挤压伤多发骨折准确度高于X线片准确度(P<0.05)。结论使用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可清晰观察到足部挤压伤部位骨块的空间解剖结构,更直观地展现整复模型,结合二维成像可更方便、准确地诊断足部挤压伤多发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食管裂孔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5例经胃镜、手术或上消化道造影证实的食管裂孔疝患者的16层螺旋CT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食管裂孔疝的疝囊大小、部位、形态、密度、膈肌裂孔情况及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通过薄层断面和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可以多角度显示疝囊及内容物,可为肿瘤性病变及其他不明原因膈肌膨隆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唐学东  孙峰 《医疗装备》2010,23(2):33-3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颅骨骨折病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所检病人按照设定好的方案扫描,待重建结束后,将需要的重建图像导入配备的工作站。根据头颅外伤的部位,选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相应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对这1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通过层厚为8nm的横断面图像诊断,只有89例发现颅骨骨折。在对这些患者的重建薄层图像的连续观察后,颅骨骨折人数增至93例。而将重建薄层图像经工作站的相应软件进行3D处理后,100例患者的颅骨骨折均被发现。结论:头颅外伤时颅骨骨折的诊断,仅靠原始的厚层图像是不可靠的。应结合不同重建参数获得的薄层图像连续观察,尤其是通过功能强大的工作站处理后的优质三维图像综合诊断,这样才能使确诊率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心脏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有急性胸痛感觉的6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之后对扫描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多层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以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重组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等。分别统计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后处理检查和临床接诊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62例病例中有34例形成了冠状动脉斑块并狭窄,16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主动脉夹层,左房粘液瘤2例。其中46例临床初步诊断正确,临床初诊的符合率为74%;62例64层螺旋CT诊断正确,64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对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是一种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图像在诊断胸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胸骨骨折病例25例,分别对横断面图像、矢状面图像、容积再现(VRT)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确诊胸骨骨折,横断面图像显示胸骨骨折23例,检出率为92%;矢状面显示胸骨骨折25例,检出率为100%.容积再现(VRT)图像显示骨折22例,检出率为88%.同时发现肋骨骨折23例,气胸19例,胸腔积液20例,肺挫裂伤18例,肩胛骨骨折2例,锁骨骨折1例.结论: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三维重建图像在诊断胸骨骨折中具有较高价值,是诊断胸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联合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表达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的8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受试者血液中GDF-15、Fib水平,并行64排螺旋CT检查。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DSA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比较GDF-15、Fib、64排螺旋CT单一及联合诊断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中GDF-15、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DF-15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78例,Fib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78例,64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79例,平行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98例,系列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阳性59例。平行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P<0.05),系列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P<0.05),平行联合及系列联合诊断的AUC值均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P<0.05)。结论:血清GDF-15、Fib表达联合64排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有效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