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手握屠刀 不能成佛——读曾国藩的自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越来越高,不仅是充分肯定他办“洋务”的功劳,而且连镇压太平天国也被充分肯定。有人甚至要以否定太平天国来肯定曾国藩,比如,有人说:“否定太平天国必然为曾国藩翻案,为曾国藩翻案必然否定太平天国,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①问题发展到如斯地步,笔者不得不发表点看法,以正视听。从实而论,讴歌“曾文正公”的观点倒不是什么新观点,批判的才是新观点,不过人们善于忘却罢了。几十年前范文澜著文批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时过境迁,有人又以…  相似文献   

2.
明南京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极高的军事防御价值。作为城市防御建筑体系 ,它在南京地区性战争 ,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曾发挥巨大作用。但是 ,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也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巨大作用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起了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危及清廷生存的时候,曾国藩在湖南组办了地主武装湘军,于1864年7月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镇压了这场农民运动。曾国藩能够在封建统治摇摇欲坠的末世一度挽回危局,引起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和学者们的极大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考察研究曾国藩其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和结论。但  相似文献   

4.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09,30(1):46-50
太平天国崇拜上帝,反对儒、释、道,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曾国蒋家族信奉儒、释、道,起而抵抗,父死子继,弟死兄继,直至太平天国失败。有大量的曾国藩之类的家族与太平天国对抗,应该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太平天国起义当然是一次激烈的阶级斗争,但是,它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中西文化冲突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湘军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敌手。曾国藩则为湘军的灵魂人物。因而,探讨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于深入开展太平天国史、军事思想史研究无疑大有裨益。但过去,史学界对湘军战略,尤其是湘军军兴初期曾国藩战略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本文拟从曾国藩思想产生的背景着手,探讨其演变的动态进程,并揭示演变之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1853年初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奉旨办理团练组建湘军,至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将其解散为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湘军活跃了十二年之久,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挽救了清朝行将覆亡的命运。然而,湘军不仅征服了太平天国,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从湘军筹组的特征,考察湘军崛起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不当之处,请行家不吝赐教。一太平天国革命自广西金田村爆发后,转战两湖,席卷三江,定南京为国都,北伐、西征,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对付太平军,清政府除调兵遣将、实施围剿外,还派遣大员在各地兴办团练。曾国藩丁忧在籍,也奉旨在长沙协助巡抚办理团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奉命帮办团练,却超越了地方团练的组织边界,把地方团练训练成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导武装力量。从历史路径上分析,其"不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分别是团练最终成为湘军的政治博弈、制度创新和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近代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的。比较1840年鸦片战争开端说,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董蔡时先生撰写的《曾国藩评传》1996年11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董蔡时先生是著名的太平天国史和湘军史研究专家。近几年来,已有好几本关于曾国藩的书出版。董蔡时先生的这本《曾国藩评传洲别具一格,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提出了很多独到的学术见解。董先生长期研究太平天国史,辛勤笔耕,积三十余年治学之经验和心得,厚积薄发,集大成于《曾国藩评传》。《评传》对曾国藩标榜“诚”、‘“信”、“仁爱”等道德观念作了行为上的剖析,指出:曾国藩强调“诚”、“信”、“仁爱”等,实际上并未普遍践行,而仅仅实行于与其党同代异的地主…  相似文献   

10.
论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与李鸿章的矛盾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曾国藩在进攻太平天国和捻军期间与李鸿章的矛盾斗争董蔡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长期充当曾国藩的机要幕客。1862年,曾国藩扶持他组建淮军,保荐他升任江苏巡抚。他利用进犯苏常太平军的时机扩充淮军,独树门墙,至1864年春,已达6、7万人①,且全部使用洋...  相似文献   

11.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之际,清廷多方调援,亦涉及湘军。曾国藩奏陈免让谕旨饬派的鲍超部北上,而请从他和胡林翼中间派一人率军赴援。在此前后,湘系要员们认真筹议聚谋。尽管因形势变化湘军北援终归未果,但筹议中反映出他们对“北援”及相关之事的态度和应对方策,颇值注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曾国藩书信、日记、家书、诗文等文献中梳理出一个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回答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曾国藩是否有自己的理学体系、是否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理学家的疑问。通过条分缕析曾氏理学与程朱理学的区别与联系,文章认为曾国藩理学的主体内容是继承宋学而来,但也有他自己的发明与创造。具体表现在:在性命理论上,反对空谈性理,更重视理学观念的实践,实用色彩鲜明;在认识论上,以“实事求是”的观点改造程朱关于“格物”的认知;在修养论上,调和了理学内部关于主静与主敬的分歧,提出敬中致静、动中求静、在理学义理的践履中追求心灵安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曾参被推崇为“宗圣”,历来都认为他是孔子“忠恕之道”、“心性之学”的传人,实际上他又是孔子不为富贵所诱、不为威武所屈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后经子思等传授给孟子,成为孟子“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曾参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思孟的中间环节。曾参出生地是南武城,而“武城非南武城之省”。  相似文献   

14.
中俄伊犁谈判是曾纪泽外交生涯中的显赫一笔,对于曾纪泽的交涉和部分权利的挽回,学界中人大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近几年,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曾纪泽在“重界轻商”思想下对俄国陆路通商特权的让步给近代中国西、北边疆造成了很大损害。然而,从当时的情况出发,要求曾纪泽在伊犁交涉中“商界并重”看似对中国主权有利,实则难以达到。清政府在中俄陆路通商交涉中的节节失利,事实上是晚清政府边疆危机在经济上的表现,不能因此而苛责曾纪泽的修约交涉。  相似文献   

15.
“曾国之谜”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和随是一国两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曾国和随国至迟在西周末就并立于汉东,这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能得到证实。曾侯乙的族姓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证,过去认为其为姬姓证据并不充分。从“上曾太子鼎”出土于山东的事实可以看到,两周之交山东与豫南、鄂北曾有过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于“曾国之谜”的破译工作将是长期的,我们期待着将来更丰富的考古材料的出土。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的家庭伦理道德主要体现于读书、修身、家庭教育三方面。在读书上,他要求子女要勤奋,要有志、有识、有恒;在修身上,他主张慎独、克己、敬恕、谦虚;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倡勤俭持家、孝悌友仁爱。  相似文献   

17.
新发现《永乐大典》残卷中的曾巩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发现的《永乐大典》残卷保存了他在任地方官时所作的14封书信,经笔者查考,其中13封不见于他书,属新发现的曾巩佚文。这是近20年来曾巩佚文发现最多的一次,对曾巩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对信中所涉及的时、地、人、事进行了初步的考说。  相似文献   

18.
翔云 《兰州学刊》2008,(7):162-165
曾国藩为政上被誉为“成同中兴第一臣”,为文上被称为“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曾氏去世后,清廷以国葬之礼厚待,当朝权贵文士撰文盛赞其不朽功业。清末反满革命浪潮迭起,曾氏受到革命党人斥责在所难免,但文学成就仍受后人称颂,再传弟子林纾光复湘乡文派。曾国藩的丰功伟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毛泽东救国救民伟大抱负,蒋介石也以之为效法榜样来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上博楚简《内礼》与《曾子》十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竹简《内礼》的面世,表明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确为先秦文献。比较《内礼》与《曾子》,可为考察《曾子》一书的编订、流传情况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读书善识大体,是经世之学。其整体成就属于通识的范围,归属士大夫之学。曾国藩对学问的认识始终以"事"为中心,在礼学经世思想蕲向下,一宗宋儒,不废汉学,嗜好辞章,使学术的本质转化为学术的功能,使得事功实践与知识阅读融通起来。曾氏所学不是出于著述,而是作为事功和德性开启的前提条件,一切学问的认知与实践最终指向理想实现和人格提升的总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