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埋巷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淮南矿务局潘一矿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 -790 m高程东翼矸石胶带机大巷区地应力以构造应力场为主,其最大原岩水平主应力值大于28.33 MPa,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比值为5.82,属高应力区;(2) 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巷道围岩塑性区从洞周向深部逐渐扩展,同时围岩应力也在塑性区向纵深方向逐渐增大,受围岩弱化的影响,围岩应力在约2倍洞径处应力达到最大值,然后再降低并趋于原岩应力;(3) 底板轨道大巷对顶板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范围大于6倍洞径,远远超过根据传统弹性力学计算的3倍洞径影响范围。研究表明,深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有别于传统的浅埋巷道,可为类似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以及巷道加固支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首次将三维水压致裂法和常规水压法应用于秦岭近1 000 m埋深引水隧洞地应力场研究,并对2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测最大水平主应力范围主要为20~31 MPa,量值基本一致;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集中为NW~NWW向,印证了三维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隧洞深埋洞身段近EW向,与该区域内古残余构造应力分布相符,进一步反映了秦岭区域应力场的复杂性。同时,结合实测结果及隧洞围岩力学参数,对深埋隧洞开挖后应力重分布范围、测试部位的应力水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概括了秦岭区域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并绘出地应力实测结果分布图,这对于深入了解秦岭区域构造演化规律及科学指导越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深埋洞室地应力状态与岩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锦屏二级水电站探涧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与地应力的相关性,在电站探洞不同水平埋深处进行了水压致裂和应力解除三维应力测量。测量结果表明:(1)在探洞浅部,受局部地形影响,测点的应力分布主要受自重和区域及地形地貌控制。形成特有的“V”型河谷岸坡内的局部应力状态,最大主应力11.0MPa左右,作用方向NNW基本近水平;(2)在探洞深部地应力值较高,最大主应力40.0MPa左右,作用方向近直立;(3)随水平埋深的增大最大主应力由近水平状态转变为近直立状态,说明在洞深部自重应力起主导作用。对原地应力实测结果进行解析,得到了隧道横截面的最大主压应力和最小主压应力及相关的应力参量,结合岩爆判据对隧道发生岩爆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岩爆的发生主要受控于隧道横截面内的最大差应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压致裂法和应力解除法,对川西北某隧道应力进行实测和分析,得到了各测点原岩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结果表明,水平主应力为第一主应力,构造应力在测试区域内占优势,区域应力场类型为σ_Hσ_vσ_h型应力场;测试区域开挖影响区内、外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WW向,可代表测点周边一定范围内岩体地应力状态,为未来该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淮南5个煤矿区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揭示淮南煤矿区的地应力特征及其随岩性的变化规律,分析开挖后围岩应力特征及塑性区变化规律,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 淮南5个煤矿区地应力以构造应力场为主,属高应力区;(2) 岩性对岩体地应力侧压系数影响大,砂岩区岩体地应力侧压系数为1.52~1.87,泥岩区岩体地应力侧压系数为1.08~1.18;(3) 岩性是影响围岩塑性区特征的重要因素。由于岩性的差异,最大主应力相近的潘一煤矿和顾桥煤矿南区围岩塑性区范围有较大差异。与此同时,刘庄煤矿实测部位最大水平主应力小于潘一煤矿,但由于矿区测试部位的岩性为灰泥岩,围岩塑性区范围明显大于岩性为石英砂岩的潘一煤矿。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以及巷道加固支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乌鞘岭长大深埋隧道围岩变形与地应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乌鞘岭长大深埋隧道横穿祁连山东麓,长达20050m,最大埋深1050m。在千枚岩夹板岩及构造角砾岩等软弱岩层洞段的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强烈变形,水平最大变形达1034mm,拱顶最大下沉量达1053mm,由此导致支护失效甚至型钢钢架被严重扭曲,且持续变形不收敛。原地应力测量研究表明,该洞段具有明显的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最大主应力的作用强度为20-22MPa,现今地应力状态的总体特征为σH≥σV〉σn。分析认为,隧道围岩的变形是在较强的构造应力与垂直重力的共同作用下,由于未及时支护,软弱围岩不能承受该作用力,以致产生持续性流变大变形。工程实践表明,围岩应力状态是支护设计的依据,而适时支护是非常重要的。允许围岩适度变形,使围岩应力得以适度释放。选择在流变大变形尚未形成,围岩尚未丧失其抗载能力的时刻,及时进行衬砌支护,这对确保围岩稳定和支护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应力研究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叙述了地应力研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意义和它的具体应用。在众多地应力测量方法中,推荐水压致裂测量法,尤其提出了在3个不同方向钻孔(组成一测量剖面)中和单个钻孔中的三维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并有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香港排污隧道工程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初始地应力状态是岩石地下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而水压致裂法是深部岩体应力测量的理想方法。文章介绍了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原理及其在香港本岛排污工程隧道沿线11个钻孔(深度130—430m)中的测量实例。测量结果分析表明,隧道高程的最大水平主应力5~20MPa,侧压力系数0.6~1.5,对于工程所处的结晶硬岩而言,属于中等地应力水平;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走向的夹角一般较小,即地应力对隧道稳定性比较有利。另外从地应力场的角度对工程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景锋 《岩土工程学报》2009,31(11):1692-1696
原生裂隙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充分利用了重张试验确定裂隙法向应力精度高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水压致裂法假设多、钻孔横截面最大主应力计算误差大等缺点,并且可进行大尺度的三维地应力测量,但当所测原生裂隙距离大时,应考虑应力梯度。介绍了原生裂隙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步骤,基于大量的实测地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简化出满足一般工程的线性应力梯度形式,并推导了便捷的计算过程。工程应用发现,不考虑应力梯度的原生裂隙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结果与考虑应力梯度测量结果具有一定差别,而后者的测量结果能反映测试范围内的地应力场变化。更多还原 AbstractFilter('ChDivSummary','ChDivSummaryMore','ChDivSummaryReset');  相似文献   

10.
基于赣龙铁路梅花山隧道围岩应力以及围岩岩体模量实测结果,对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围岩模量的分布特征、围岩应力集中区向深部转移特性以及开挖方式对围岩松弛区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梅花山隧道是以构造应力为主的高地应力区;(2)围岩的应力集中区向深部发生了转移,水平孔应力集中区范围为5.9~11.9 m,铅直孔应力集中区范围为7.9~15.9 m。围岩应力集中区向深部转移后,其应力集中度大为降低,水平孔最大主应力集中度为1.87倍,铅直孔最大主应力集中度为1.23倍。(3)采用光面爆破隧道壁松弛范围为0~5 m,底板没有采用光面爆破松弛范围为0.0~7.2 m。松弛区相同深度水平孔岩体模量值及应力值均比铅直孔岩体模量值及应力值大。应力峰值的转移,改变了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为隧道支护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刚  董事尔 《山西建筑》2009,35(36):77-78
针对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理论与工程研究现状,对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的测量结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穿越复杂工程地质条件的深埋长隧洞,应力场特征是目前工程建设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针对巴基斯坦西北部某长隧洞引水式电站工程,基于水压致裂法对工程区3个钻孔进行地应力测试工作,根据测试结果主要分析了地形和断层对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影响.依据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结合实测地应力对工程区应力场特征进行回归分析,进而揭示了整...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预选处置库区现今地应力的赋存特征,在该区花岗岩体内的4个深钻孔中采用水压致裂方法进行地应力测量。基于钻孔岩芯编录结果,在0~700 m深度范围内,成功取得地应力量值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数据。依据获取的地应力实测资料,结合拜尔利定律和断层摩擦库伦准则,对预选区的地应力状态及断层活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3个主应力随深度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2) 测试深度范围内,水平应力普遍高于垂向应力,预选区构造应力占主导地位,且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岩体北部的水平力作用强于中部及南部,南部最弱;(3) 最大水平应力优势方位为NEE,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吻合,自青藏高原内部及边缘到东天山地区,现今最大主应力的作用方向表现为由NE~NEE的变化规律;(4) 预选区地应力量值未达到断层摩擦滑动临界值,断层活动性较弱;(5) 研究成果为处置库的开挖设计和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的指导,实测资料填补了该区域地应力数据的空白,为我国西部地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山东地区地质构造环境十分复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中强地震及强震。为深入了解该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区域地壳应力积累水平,基于优化处理后的181组地应力实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全面分析了该地区地应力量值随深度的分布特征,并依据地壳应力积累理论,探讨了区域应力积累水平和地壳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状态主要以?H>?h>?v型和?H>?v>?h型为主,应力状态类型与深度有一定关系;3个主应力?H,?h和?v均随深度呈近似线性增加的关系,应力变化梯度值分别为0.024 2,0.018 0,0.025 8;3个侧压系数KH,Kh和Kav随深度呈近似双曲线分布,随着深度的增加分别向1.46,0.89,1.17趋近;水平差应力相对大小μd更接近于线性分布,随着深度的增加趋向于0.24;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整体表现为NWW-SEE向,但NEE-SWW向也占有较大比例,优势方位统计结果与世界应力图2016及板块间作用相吻合;沂沭断裂带西侧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整体呈NEE-SWW向,而其东侧区域整体呈NWW-SEE向。?m能较好地反映地壳应力积累能力,?m值主要集中在0.3~0.5,0.2~0.3范围内,该地区的应力积累水平整体上处于中低程度,地壳浅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逆断型应力状态的?m值主要集中在0.2~0.3范围内,应力积累水平以较低程度为主;走滑型应力状态的?m值主要集中在0.3~0.5范围内,应力积累水平以中等程度为主。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油气田水力压裂工程中多裂缝相互干扰应力阴影效应问题,引入三类断裂力学干扰因子,采用权函数理论求解有限尺度地层剖面内部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分析裂缝干扰与竞争起裂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权函数理论所得应力强度因子精度高于采用传统无限大裂缝模型所得应力强度因子;(2)提高破裂压力以增大应力阴影效应作用范围受局限,破裂压力达临界值时,扰动因子出现奇异性最值;(3)应力阴影效应对裂缝间距变化非常敏感,距离直井双翼裂缝扩展总长度一半位置相互干扰行为更加显著;(4)裂缝应力阴影效应随垂直地应力增大呈线性规律增强;(5)裂缝扩展角度变化造成裂缝相互干扰规律极其复杂,并依赖于破裂压力、诱导应力及地应力变化;(6)应力强度因子为负值的特殊闭合裂缝与常规水力裂缝干扰规律明显不同,干扰因子对定量分析闭合裂缝扰动也具有作用;(7)破裂压力与诱导应力交替作用可导致非等长裂缝竞争起裂效果产生差异性转变。研究结果在页岩油气、薄差油层及干热岩等资源开发的水力压裂工程中定量分析多裂缝干扰力学行为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煤矿坚硬顶板具有硬度大、整体性好、分层厚度大等特点,导致诸多围岩控制与安全难题。水压致裂可改造顶板岩体结构,控制工作面顶板的冒落;提出坚硬顶板水压致裂控制的理论与成套技术框架。采用真三轴实验系统等研究揭示水压裂缝的扁椭球体典型形态和空间转向扩展形态,给出围压主应力差、排量、层面与原生裂隙等对水压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考虑围岩的应力应变状态与控顶效果,阐明定向压裂临空坚硬悬顶的断顶线位置适当内错煤柱的原理。给出采动岩体水压致裂的时空关系及确定方法。针对裂缝形态的控制要求,提出定向水力割缝致裂等系统的控制致裂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煤矿井下高压(60 MPa)水压致裂的成套装备。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控制水压主裂缝扩展、翼型裂纹扩展和吸水湿润作用,使顶板及时充分冒落,实现围岩弱化、应力转移、诱导矿压破煤等功能。研发了工作面端头悬顶、切眼及中部坚硬顶板、坚硬顶煤弱化、综放面初采瓦斯、临空巷道冲击地压和大变形等控制成套工艺技术。成套技术与装备已在大同矿区、神东矿区等推广应用。与传统爆破弱化顶板相比,水压致裂弱化顶板管理简单、扰动小、安全性高、工程量少、作用范围大、控制距离远,且经济成本不到其1/10,在深部开采中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黄河北矿区阳谷—茌平煤田与济宁、巨野煤田相似,属全掩盖式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因煤系地层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受聚煤期后构造运动的影响,煤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沉缺、剥蚀、断缺等影响,整个煤田缺乏整体研究,含煤地层划分较为混乱.本次通过煤系地层沉积特征及聚煤变化规律的研究,采用煤岩层组合特征、标志层、层间距、测井曲线形态和...  相似文献   

18.
黄薇 《山西建筑》2014,(16):265-266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毕业生在施工企业工作的情况,找出在《建筑结构体系受力分析与计算》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探讨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好相应的优化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