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4.5h)^[2],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一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足3%,90d死亡和残疾率高达21%和68%^[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器械(支架取栓装置及血栓抽吸装置等)相继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4-5],但在目标患者及时间窗选择、最佳治疗流程、远期获益等方面,尚缺乏肯定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AIS血管内治疗可能仍将作为静脉溶栓禁忌或静脉溶栓无效的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一种补充或补救性治疗手段。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总结目前AIS血管内治疗已有的国际临床试验的结果及初步证据,同时结合国内本领域内专家意见形成本共识,旨在为AIS血管内治疗提供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策略,同时期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果,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目前AIS早期血管开通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静脉溶栓),但由于严格的时间窗限制(3~4.5 h)[1-2],且合并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13%~18%),能够从此项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不足3%,90 d死亡和残疾率高达21%和68%[3],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一些新的血管内治疗器械(支架取栓装置及血栓抽吸装置等)相继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开通率,血管内治疗(动脉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通过总结目前国际上关于AIS血管内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及初步证据,结合国内该领域内专家意见形成本共识,旨在为AIS血管内治疗提供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管理策略。动脉溶栓推荐意见:(1)发病6 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或经静脉溶栓治疗无效的患者,经过严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术后的预后,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4例急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等;术后复查头颅CT平扫评估脑组织是否存在造影剂外渗、颅内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结果 28例患者接受了支架取栓、抽吸取栓治疗,其中19例实现了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为67.9%;32例患者接受了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其中10例实现了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为31.3%;术后24小时有47例患者的NIHSS评分减分率不足18%,占比73.4%。术后3个月随访29例血管再通的患者发现,恢复较好(mRS评分≤2分)的患者有15人,占比51.7%;28例接受了机械取栓的患者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因子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AIS患者86例(AIS组),AIS组又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54例和重度组12例,术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好转组47例和未好转组39例,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收集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脂肪因子(内脂素、趋化素、抵抗素及网膜素1)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AIS组血清内脂素、趋化素及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网膜素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重度组血清内脂素、趋化素、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网膜素1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内脂素、趋化素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网膜素1和早期神经功能好转比例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70.09±21.09)g/Lvs(158.97±17.13)g/L,P=0.024;61.3%vs 37.5%,P=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内脂素、趋化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好转是AIS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血清内脂素、趋化素、抵抗素和网膜素1水平与AIS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内脂素和趋化素水平是老年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循环衰竭( 休克) 是以微循环功能障碍为基础组织低灌注、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 情危重。需要提高早期识别和诊断能力,早期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组织灌注和氧供为中心稳 定生命体征,保护器官功能,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测,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急性循 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发布,有助于提高我国急诊科对急性循环衰竭( 休克) 的早期识别、诊断和处 置,有利于促进对本病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0%^[3]。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相似文献   

8.
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不断增多,但也存在名称使用错误、患者筛选和评估不规范、治疗方案不明确等问题.为规范远隔缺血适应的临床应用,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组织领域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于2021年7月发表了《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  相似文献   

9.
在发病4.5h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措施,但对大血管病变的血管再通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得以飞速发展,因为后者能够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然而,任何治疗措施都是双刃剑,没有最好的治疗措施,只有最合适的治疗措施。本文将回顾相关文献,对如何选择适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6月,《Lancet Neurology》杂志发布了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荟萃分析:与1990年相比,尽管中国卒中的每10万人年龄标准化残疾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DALYs)降低了33.1%,但卒中是中国寿命损失年的第一位死因,与缺血性心脏病一样成为中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1]。缺血性卒中占急性卒中的85%,其中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占20%[2]。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2月4日Euro Intervention发表了《血管重建失败后治疗管理欧洲专家共识》. 心肌血运重建是全球使用最多的治疗干预措施.当代经皮介入和外科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提供了极好的短期和长期临床预后.然而,尽管器械、技术和操作成熟发展及药物洗脱支架和动脉桥血管在当前临床实践中的广泛使用,但长期随访中,仍有相当...  相似文献   

12.
<正>(续上期)3合理转运3. 1转运策略: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研究表明,3h内rt-PA静脉溶栓组患者3个月完全或接近完全神经功能恢复者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两组病死率相似[37]。2008年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Ⅲ)提示,发病3~4. 5h使用rtPA静脉溶栓仍然有效[38]。因此,EMS急救人员应在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疾病[1,2]。据统计,2013年中国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 114. 8/10万人,发病率为246. 8/10万人,死亡率为114. 8/10万人[3]。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15.
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但在国内对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用药尚未达成一致,为规范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特约请国内心血管和神经学科专家充分讨论并最终达成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再通、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等。文章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循证证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磁共振血管 造影,对预测大血管闭塞状况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发病6 h内完成磁共振血管造影的颈内动脉(ICA)系统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血管闭塞位置,分为3组:无闭塞组38例、ICA闭塞组(ICA组,18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组(MCA组,31例),均在MRI检查前进行NIHSS评分.结果 ICA组和MCA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无闭塞组(p<0.001).NIHSS评定项目中的意识水平提问(P<0.001,OR=7.5,95%CI:2.8~17.9)、凝视(P=0.01,OR=3.7,95%CI:1.4~10.1),下肢运动(P=0.01,OR=7.4,95%CI:1.3~13.1)、失语(P<0.001, OR=7.8,95%CI:2.9~20.7)与是否有大血管闭塞相关.NIHSS≥9分对预测ICA系统大血管闭塞的效果最佳.结论 NIHSS评分的评估有助于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患者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各国指南明确指出在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唯一被证实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的有效方法,但中美2015年中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存在一定差异,汇总如下。血管内治疗是否可以替代静脉溶栓?2015年中国指南推荐:机械取栓推荐使用机械取栓治疗发病6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发病4.5 h内者则可在足量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Ⅰ级推荐,A级证据);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管理专家共识》中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对肝硬化预后的影响、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推荐要点予以解读,以期能让医师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并合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