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生命自文艺复兴至今,人们被有生命的动物和无生命的植物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着,而且有"灵魂"的人类与无"灵魂"的动物也是势不两立的.然而,分子生物学取得的辉煌成果证明,从病毒直至人类,在一切生命中共同具备的遗传路径都可以用单纯的物理和化学法则加以说明.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也只是一种被偶然和必然支配着的物质进化的历史产物.地球上DNA类型  相似文献   

2.
神经系统中学习和记忆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和记忆是动物神经系统特有的功能,也是动物赖以生存和进化发展的关键。对于人类来说,学习和记忆是人类智能和其他高级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感情……)的基础,与人类社会的进化和文明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  相似文献   

3.
祖先的生活     
《大自然探索》2008,(5):23-31
科学家在史前人类遗址中发现了羚羊、斑马和其他体型比较大的动物的碎骨化石,还发现了用石器切割和敲碎的骨头。这就是说,随着后期人类的进化,人类开始猎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了,包括猛犸象。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文明,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所有这些,地球上其他动物均望尘莫及。不过,和大自然相比,人类所取得的成绩又微不足道了。因为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奇迹,提供的每一个榜样,都让人感到造化弄人,学无止境。下面列举事例,将加深  相似文献   

5.
武夫 《科学之友》2004,(6):52-53
人和其他动物都来自自然界,但是因为进化程度不同,二者就产生了分歧,道德范畴就只存在于人类世界。例如“偷情”。受人类道德的影响,这种行为被冠以“偷”式的不光彩,而在其他动物那里,偷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们选择更多基因确保后代生存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解读哭泣     
进化将流眼泪演变成一种可以用来表达复杂情感的方式,仅此一点就足以将人类与其他动物,甚至与灵长类动物区别开来。那么,人类究竟为什么会哭泣?  相似文献   

7.
<正>约90%的人类都是右撇子。而且这个比例不仅在各个文化、地域是稳定的,也许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都是稳定的。偏手性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质,而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中偏手性可能也是很普遍的。不仅于此,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多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也存在偏向性(偏爪性)。越来越多的证据激励着研究人员们去寻找人类以及其他动物  相似文献   

8.
动物侦探     
人类常常自诩为自然界中最高等的动物,然而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类在大脑进化的同时,其身体的其他机能如嗅觉、听力、反应能力等却在逐步退化,相比之下,很多动物则拥有非同一般的嗅觉、听力、反应等能力。正是因为动物的这些人所不及的“一技之长”,使得人类在制止违法犯罪方面常求助于某些动物。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5,(5):79-79
人类进化到现在已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动物。人类可以借助避孕工具来控制后代的数量;人类能够制造延续生命的药物,最大限度地延迟死亡的降临;人类甚至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对自身的遗传基因进行修改。这些非同凡响的表现可能让我们有一种错觉:人类似乎已经摆脱了进化的宿命。实际上,这种充满诱惑的奇思妙想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站立,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人类自从站立起来以后,眼界开阔,行动敏捷,仪表潇洒。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站立的姿态正是引起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原因.人们都知道,在地球上,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液体总是从上方流到下方,而在动物体内,因为有心脏和其他器官的调节作用,血液  相似文献   

11.
吕宝忠 《自然杂志》2018,40(4):290-296
为揭开在被野兽猎杀的威胁下而胆战心惊生存的原始人是如何成为"万物之灵"的,简述了智人进化的历程,指出此过程是由自然选择、文化进化和人工智能设计的进化三部曲所构建的。最后,展望了人类乐观和悲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邓兴旺 《自然杂志》2018,40(6):391-399
地球上的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目前的动物和植物。通常,动物可利用眼睛感知光线,然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传送到大脑来解释所看见的东西。此外,动物还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需求自主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方式与动物存在显著差别,它们没有眼睛和大脑,终生固着在一个地方生活而不能自主移动。然而,植物拥有自己的优势。它们生命力旺盛,繁殖力超强,可拥有动物难以企及、高达几千甚至几万年的超长寿命。除了使地球丰富多彩以外,植物还为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植物虽然不会动,却也能洞悉世间万象变化,并且不同植物之间还存在着竞争与合作。更神奇的是,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也能看见光,甚至能看见我们人类眼睛看不到的光,并对不同的光照周期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3.
苦味受体基因家族功能和演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玲玲  施鹏 《科学通报》2009,54(17):2472-2482
苦味的识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 能帮助动物避免摄入有毒物质, 它在动物的长期进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取食偏好, 使苦味识别能力在动物的长期进化中产生了分化. 苦味的识别源于苦味物质和苦味受体的结合, 所以对编码苦味受体基因的研究成为研究苦味识别的分子基础. 近年来, 随着体外功能实验体系的建立, 越来越多苦味受体的配体被发现. 另一方面, 随着许多脊椎动物基因组的测序完成, 人们对苦味受体基因家族的演化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对演化驱动力的研究, 能够使我们了解不同物种中苦味受体功能的变化趋势, 从而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苦味配体. 本文主要介绍了苦味受体基因家族的功能及其在脊椎动物中演化的最新进展, 并对苦味受体基因家族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4,36(3):182-185
概要介绍了栖息地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行为、散布和迁移的原因,以及迁移行为的起源和进化史。动物最喜欢的栖息地应当是那些能使其生殖成功率达到最大的栖息地。Steve Fretwell利用博弈论提出了理想自由分布理论,该理论可使行为学家能够预测,当动物必须在两个质量不同的栖息地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理想自由分布可以导致在质量不同的栖息地内定居的个体其适合度是大体相同的。很多动物年轻个体的散布可以减少近亲交配的机会,而近亲交配通常会对适合度产生负面影响。当两个近缘个体交配时,它们所产生的后代更有可能携带有害的等位隐形基因,这常常会导致近缘交配者后代的适合度明显下降。短距离迁移是先于长距离迁移的。也就是说,长距离迁移鸟类,很可能是起源于那些每年迁移距离比较短的鸟类。迁移物种起源于热带地区的非迁移祖先。  相似文献   

15.
绿硫细菌是一类厌氧光合细菌,能够利用光能以硫化物为电子供体进行非产氧光合作用。绿硫细菌的光反应系统由捕光天线绿小体、能量传递体FMO蛋白和反应中心三部分构成。文章主要介绍用冷冻电镜解析的绿硫细菌FMO蛋白-反应中心复合体的原子结构、基于结构推测的复合体内部的能量传递机制和它们对早期光反应中心进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任梅宏 《科学之友》2009,(6):121-122
思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2,34(3):157-160
动物前脑大小与觅食创新之间存在着神经生物学联系,通常是前脑越大觅食创新能力越强,觅食创新能力可大大提高鸟类的食物摄取率,从而对鸟类的生存和生殖有利。松鸦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它常常为了未来的需要而贮藏大量的食物,并能在以后重新找到它们。当检查贮藏食物的行为与脑海马大小之间关系的时候,发现很多鸟类都表现出极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海马体积越大,贮食行为就越发达,这表明海马的大小是鸦科鸟类空间记忆力和觅食行为进化的关键因素。鸦科鸟类的祖先是适度贮藏食物者,这就是说,原始鸦科鸟类中的一些物种朝着专化贮藏食物者的方向进化,而另一些种类则走向了完全丧失贮藏食物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巧妙的实验,现已证实动物确实具有计划未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构成物质世界各种物体形态(或形体)多是由同类、相近类(或类群)物质相聚,使其异类物质相分离而形成的观点,并认为由于“同类相聚、异类相分”且在聚集中建立的结构不断发育,而正是这种结构的不断发育又使其物体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可见,物体形态的稳定性是结构发育的外部表征,受结构发育支配,而结构发育才是形成物体形态的根本动因之一。与此同时,文中还就类聚与异分的机制作了粗浅剖析.  相似文献   

19.
低碳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宗虎 《自然杂志》2011,33(2):74-80
低碳技术是各种可以使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减少的技术总称。近百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化石能源使用量剧增。其后果是一方面使化石能源面临枯竭,另一方面使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快速增加并导致环境恶化、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必须采用低碳技术,少用化石燃料,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以保护环境、补充能源和改善全球变暖现况。作者论述了低碳技术的采用原因,其分类以及在中国各主要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已在电化学能源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燃料电池、电池、超级电容器、电解水/二氧化碳等。为了更好地发挥EIS的诊断功能,文章系统地综述了EIS的基础理论、测量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在电化学能源技术中的应用,并着重阐明了如何理解以下四个核心问题:(1)什么是EIS(What)?(2)为什么需要EIS(Why)?(3)如何实现EIS诊断(How)?(4)EIS能力边界在哪里(Where)?为了用好EIS技术,必须清楚:EIS可以做什么,EIS不可以做什么,EIS擅长做什么。尽管EIS不是无所不能,但是如果能被合理运用,它的价值和潜力将会得到更好发挥,尤其在电化学能源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