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归纳出中药"显效理论",即中药通过"众多显效形式(显效型)的单靶点叠加作用、多靶点协同作用及毒性分散效应"发挥药效并削弱自身毒性。一味中药可含有约1 000种成分,一种成分口服进入体内后又可产生约100种代谢产物。无数化学成分及其无数体内代谢产物中的众多显效形式可共同发挥"集团军式作用"。在药物分子少、靶点分子多的情况下,中药不同种的显效型分子可相继与靶点分子结合,发生叠加作用,当"靶点充分占位"时药效始启动。既有浓度上的叠加作用又有时间段先后的叠加作用,这使得药效得以持久。显效型呈现药效叠加和毒性分散,源于不同显效形式分子结构之间药效基团相同而毒性基团不完全相同。"毒性分散效应"适于对无毒中药而不适于对有毒中药的解释。显效理论揭示中药可以众多化学成分及众多代谢产物参与发挥药效过程,包括叠加作用、协同作用及毒性分散效应,可有助于阐释和弘扬中药特色优势。今后需研究/确证的问题: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是怎样构成的?多数中药为什么毒性小?体现中药特色优势的中药"显效理论"如何在新药研发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毒性成分和毒性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其来源以植物药为主,其次是动物药、矿物药,还有小部分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由于中药生物来源、生态环境、化学物质结构、炮制方法、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蕴涵着许多科学问题。解析这个复杂系统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是毒性成分和毒性效应物质的阐明。伴随中药代谢的研究进展和新兴学科代谢组学的出现,形成了“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毒性成分和毒性效应物质的发现策略”,其将为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立符合中药方剂自身特点的整体药效评价体系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科学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方剂整体药效评价与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围绕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在中医证动物模型评价、“方证对应”研究、中药整体药效作用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评析,提出和讨论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的定量表征,多组分多靶点中药与单成分、单靶点化学药物药效作用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代谢组学整合研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整体药效作用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中重要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药对机体的调节杂泛性和机体处置中药的复杂差异性,仍是科学阐释中药作用机制和提高疗效的障碍,新近"多成分单靶点叠加作用"假说,认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网络中局部靶点可存在相似多成分的药效叠加作用。该文作者进而认为,中药多成分只能在有限条件/浓度下起叠加作用,由于中药-机体系统杂泛性,在药效单靶点上更多显现的是多成分叠加与竞争/拮抗并存的复杂作用,此复杂作用可能是影响中药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关键,理论上,选择和创造单靶点叠加作用,可实现中药的科学配伍、疗效提高与毒性减弱。该文根据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及"叠加作用"假说等,提出方剂"主效应"研究思路--中药(复方)作用多样、复杂,如何更好地研究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和提高疗效?应该从中药复杂多样的作用中筛选与临床具体病证相关的某一或某几个"作用效应"作为方剂"主效应",方剂"主效应"是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宏观体现,方剂"主效应"研究至少可以包含2个方面,一是方剂"主效应"的药动学应用研究,二是方剂"主效应"的药效作用研究:在某一具体临床使用中,仅仅是应用方剂治疗某一临床病证的作用,那么这一作用可视为当下该方剂的主效应,此时,如能研究得出该"主效应"的药动学规律(如主效应时间曲线,主效应-剂量相关性等),可制定此方剂治疗该病证的临床优化用药方案;主效应的作用研究上,主要有2个要素,其一,机体的哪些药物靶点与"主效应"直接相关,也即找出"主效应"的靶点网络,其二,"主效应"靶点网络中单个靶点受哪些药物成分调控(正相关、负相关),调控的成分浓度或数量变化会引起单靶点药效的何种变化,进而会引起多靶点协同作用的何种变化。此两要素将是最终阐释中药作用机制和配伍机制的研究关键。通过对方剂"主效应"的研究,可以提高具体病证应用下方剂的临床疗效和阐释其配伍机制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春雨  王张  王平  孟宪丽 《中草药》2013,44(7):918-922
代谢组学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相吻合.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基于代谢组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益肾固络合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建立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ationic bovine serum albumin, C-BSA)诱导的CGN大鼠模型,益肾固络合剂灌胃给药后,进行肾脏功能相关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测定以及组织病理形态观察等药效评价;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依据质谱离子碎片信息和代谢途径,结合PeakView 1.2和MetabolitePilot 2.0.4软件对益肾固络合剂入血成分(原型及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分析;整合代谢组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数据,构建血清生物标志物和入血成分相关性分析的数理模型,筛选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潜在效应物质。益肾固络合剂显著降低CGN大鼠的24 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以及改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代谢组学共筛选出花生四烯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类化合物等20个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涉及花生四烯酸代...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通过代谢组学研究中药“红I号”灌肠液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证)的作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瘀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28例直肠给药,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另选择5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初步探索中药“红I号”灌肠液通过直肠给药方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收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瘀滞证)患者的粪便样本,共设5组,分别于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抽提并获得粪便菌群DNA。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或与疾病有一定相关性的标志物,从而分析药物的吸收功能、代谢功能以及生物利用度等的影响。结论:寒湿瘀滞证SPID患者粪便代谢物中存在有差异的关键化合物,其中寒湿瘀滞证SPID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粪便中潜在干预靶点比较,4个上调,4个下调。这些代谢化合物的异常表达可能是SPID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往研究多基于"成分-药效"的生物模型方法的二元研究模式。从中药的基本属性、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出发,并与中医辨证论治、治则、治法、配伍规律、药性理论等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相关联,提出基于"性-效-物"三元论的基本认识,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模式,并以元胡止痛滴丸为例进行示范性研究,确定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为其质量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