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人对《山海经》姑媱之山“草”的诠释,常常只抓住“服之媚于人“的致媚性能而忽略了其叶,其华、其实等植物特征。“草”虽为“媚草”,但并非媚草类的通称。“草”亦非“灵芝”。在先秦文献中“芝”并无神秘意义,“芝”被神化肇端于神仙方术家,谶纬之学将其神学符号化。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精魂为草,曰灵芝”,反映了战国后期神仙方术思想对楚文化的影响,是楚地原始巫风自然神崇拜向神道设教的圣物崇拜转化的一种表征。本文尝试将其致媚性能与植物形态结合起来加以考释,从而提出草即淫羊藿。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平庸的时代。尽管明代主流诗人或力倡复古 ,或力主创新 ,企图找回失落的“真诗” ,但也未能改变明诗平庸的面貌。究其原因 ,既非明代诗人移情别恋缺乏创作热情 ,也非他们在诗学理论上抱残守缺缺乏创新精神 ,而是宋以后中国文化理性成熟童心渐失所致。明代主流诗人以“真诗”为最高境界的种种努力、种种试验 ,就是要拯救宋以后古典诗歌的衰势 ,再现盛唐以上的辉煌 ,但留下的却是平庸的诗作与失败的记录 ,由此可以窥见古典诗歌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3.
《群鬼》是易卜生的名著,国内外都有评论家对它进行过评论,但基本上都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进行解读。然而若从社会生态伦理的视角对该剧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讨论,则可得出:由于社会生态伦理的失衡,剧中人物都处于自我迷失状态。他们想要找回迷失的自我主体性,可往往走错了方向,离开自我主体性越来越远。其结果是,使得人物原本光明灿烂的心理状态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黑暗笼罩的破碎心灵,冰冷而寒碜,不断地发出阵阵祈求的呻吟:“太阳。太阳。”  相似文献   

4.
瑶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分支复杂,自称、他称繁多,但其中布努瑶的来源应与苗、壮、侗等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瑶族的称谓繁多,有必要进行分类,如以地名、服色、习俗等为标志,使研究对象的性质更为明确。历史上瑶族的称谓也颇多,反映出各民族间态度的变化,既有初始的客观记录,也有后来民族歧视的影响,有必要了解其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5.
"这样的战士"是文化批判的战士而不是政治斗争的战士。"无物之物"是指的以封建礼教为基础的强大的封建专制文化。"无物之阵"是由被封建礼教文化浸润入骨的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无物"则没有象征意义。《死火》是以意象象征的诗意化方法表现的作者的一场激情与理智的对话,描绘了作者从充满热烈的改造社会的青春激情到陷入苦闷和再次燃起激情重新投入战斗的一段特殊的思想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7.
当西方医学已经在反思自己的基本思考逻辑或根本发展方向时,我们却还以中医不同于西方医学而要废除中医.灯下寻物的故事引发我们的思考,难道我们看病只能用符合西方理性的医术吗?中医实际上是比把生命仅仅看作物质与能量载体的西医更高层次的生命系统的信息科学.中医是在信息层次上理解生命,理解健康和疾病的.  相似文献   

8.
和平学是一个相对新兴和发展中的学科。从研究角度而言,和平学主要起源于欧洲国家,但大部分和平学课程却首先出现在美国。冷战后期,美国的和平学课程主要关注结构性、家庭和社会内部暴力问题。和平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社会关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其价值基础和行动目的就是替代暴力。和平学的研究面临各种挑战,主要包括:关于和平的定义过分模糊;行政方面的支持不够;和平学还遭到政治偏见的批评。和平学有助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为了促进这样的一个长时期的根本变化,需要营造一种和平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注 :以下简称“兵团”)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已形成了比较完善和相对独立的具有兵团特色的教育体系 ;但是在“九五”期间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面对 2 1世纪 ,兵团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十五”期间兵团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继续推进“两基” ,加强素质教育 ,发挥高校作用 ,发展成人教育 ,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等 ,为西部大开发和兵团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从精神分析角度切入 ,可以认为于连的性格是由于“恋母情结”而形成的。他和“母亲”德·莱纳夫人的纯洁的关系 ,陶冶了他真诚、自由、独立的个性 ,这种个性与当时黑暗虚伪的社会格格不入 ,使他不能和上流社会融合 ,他厌恶这个世界 ,于是他选择了死亡之路 ,回到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11.
寻找高长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阅读《鲁迅全集》过程中,经常要涉及"狂飙文人"高长虹,《鲁迅日记》中,关于高长虹的记载有85处;鲁迅杂文中,涉及高长虹的有十余篇三十余处;鲁迅书信(特别是在《两地书》)中,更有不少地方提到高长虹.但是,自1928年狂飙社解体之后,高长虹却象慧星一样倏忽之间消失在长空,成了谜一般的神秘人物.由于年代久远,结识高长虹的人目前已寥若晨星,能准确说出他下落的人更是难于寻觅.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就长期存在着这样一个高长虹下落的"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