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状况. 方法:对40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80名父母(患者父母组)及22名同胞(患者同胞组)采用注意力测验、WMS-R-逻辑记忆、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和B、词汇流畅性测验、Stroop色词测验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其认知功能,并与59名健康儿童(健康儿童对照组)及其父母(健康儿童父母组)80名进行比较. 结果:患者组除词汇流畅性测验以外,其他测验成绩差于健康儿童对照组;患者同胞组除数字顺背、词汇流畅性测验、连线测验-A、WCST正确应答数、WCST完成第1个分类应答数以外,其他测验成绩差于健康儿童对照组(P均<0.001);患者父母组除数字顺背、词汇流畅性测验、连线测验-A以外,其他测验成绩差于健康儿童父母组(P<0.01或P<0.001).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父母在注意力测验、WMS-R-逻辑记忆、数字倒背、彩色文字阅读和彩色文字颜色阅读、WCST完成分数上呈正相关(r =0.350~0.615,P<0.05或P<0.001). 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均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缺陷,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及其与P300的关系. 方法:对12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P300检测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数字广度与数字符号测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躯体形式障碍组的瑞文推理、数字广度、数字符号分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1、P2、P3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N1N2、N2P2、P2P3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瑞文推理分数与N1潜伏期正相关;数字广度分数与P2潜伏期、N2潜伏期正相关,与N1N2波幅负相关;数字符号分数与N1N2波幅、P2P3波幅正相关,与N2P3波幅负相关. 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缺陷范围较广,不同的P300成分可能反映躯体形式障碍不同类型的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病例组)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人韦氏智力测验中数字广度及数字符号测验、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与60名健康者(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例组治疗前瑞文、数字广度及符号测验评分(84.78±13.85、11.22±1.61、10.95±2.45)明显低于对照组(96.52±18.18,12.63±2.66,12.83±1.49;P均0.01),P300 N1潜伏期[(101.96±9.38)ms]明显长于对照组[(90.17±7.99)ms](P0.001);治疗后瑞文及数字广度评分(91.25±14.87,11.98±1.89)明显增加,P300 P2及N2潜伏期[(194.64±65.31)ms,(240.60±41.41)ms]明显延长(P0.05或P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可改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纳入双相Ⅰ型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120例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100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检测注意功能,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检测注意和记忆功能,数字广度倒背和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检测执行功能,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一级亲属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倒、顺+倒)、视觉再生、TMT-A、TMT-B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4、-4.23、-4.32、-4.98、-2.59、4.32、3.78,P值均小于等于0.01)。将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进行两组间协方差分析,结果仍同前,两组间上述所有认知功能指标的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组后比较,男性亲属组所有认知指标的成绩均较男性对照组差(P0.05),但女性亲属组只有数字广度倒背和总分、TMT-A、TMT-B的成绩较女性对照组差(P0.05)。结论双相Ⅰ型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他们可能是双相Ⅰ型的易感素质指标。  相似文献   

5.
儿童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60例未经治疗的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30名健康学龄儿童(对照组),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临床记忆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研究组以阳性症状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研究组总智商(FIQ)评分(97.2±15.6)分,言语智商(VIQ)(100.4±12.6)分和操作智商(PIQ)(90.5±1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5.3±13.7)分,(119.2±11.8)分和(110.6±14.8)分(P均=0.000).研究组等值记忆商MQ评分(70.5±15.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05.9±13.8)分(P均<0.001).研究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标准分中位数为5分,对照组为3分(X<'2>=6.44,P<0.05).研究组IQ、MQ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与SAPS阳性症状评分无显著相关,但与某些SANS阴性症状评分显著相关(r=-0.36,-0.42;P<0.05或P<0.01). 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智力发展不平衡、记忆障碍以及执行功能障碍;临床记忆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缺损与阴性症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与阳性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与健康同胞及正常对照认知功能的差异,探讨精神分裂症在认知功能领域的内表型.方法 采用目前常用的范畴流畅测验(CFT)、数字符号编码测验(DSCT)、连线测验(TMT)、韦克斯勒记忆量表第3版(WMS-Ⅲ)空间广度测验(WMS-ⅢSST)、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BVMT-R)、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PASA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64(WCST-64)对92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患者组)、56例健康同胞(同胞组)和6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1)患者组所有神经心理测验成绩均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同胞组的CFT、DSCT、TMT、HVLT-R即刻记忆和延迟记忆、BVMT-R即刻记忆、PASAT、WCST-64持续错误数、持续反应数和完成分类数的测验成绩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组与同胞组的CFT、WCST-64中的持续错误数、持续反应数和完成分类数测验成绩分别为(18.40±12.12)分比( 18.86±5.19)分、(16.48±8.19)分比(14.80±5.86)分、(18.76±10.91)分比(16.86 ±7.73)分、(1.33±2.81)分比(1.63±1.36)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神经心理测验成绩比较,患者组差于同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存在处理速度、工作记忆、言语记忆、空间记忆、注意警觉和执行功能广泛性的认知功能损害,精神分裂症健康同胞存在处理速度、言语记忆、视觉记忆、注意警觉、执行功能的认知缺陷;语义流畅性功能和执行功能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潜在内表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特点。方法:纳入66例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和66名正常对照者,随访1年,分别采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连线测验A(TMT-A)、连线测验B(TMT-B)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比较基线和1年后认知功能的变化。两次评定时要求患者均处于缓解期。结果:①患者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TMTA、TMT-B和WSCT(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1年后这种损害持续存在,并且保持稳定不变(P0.05)。②患者组顺背、倒背、TMT-A和数字符号均与病程显著相关(P0.05或P0.01),患者组顺背、TMT-A和数字符号均与职业情况显著相关(P0.05或P0.01),未发现任何认知功能指标与发病年龄和缓解时间相关(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病情缓解后仍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并且这种损害1年后持续存在,无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缺陷的异同点。方法纳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两类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各50名、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marking test,TMT)A和B、数字广度、图形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性、威斯康星卡片、汉诺塔(Hanoi tower,HOT)评估被试者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间数字符号总分、TMT-A时间、数字广度(总分及倒背)、视觉图形再生总分、言语流畅性总分、WSCT持续错误数、HOT总分及完成任务数等成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亲属组上述所有指标的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双相障碍亲属组仅数字符号、TMT-A时间、数字广度总分及倒背、言语流畅性总分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亲属组的图形视觉再生、HOT总分及完成任务数均比双相障碍亲属组差(均P<0.05)。结论两类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均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缺陷,精神分裂症亲属的认知缺陷更显著,提示认知缺陷既是两类精神疾病共同的遗传易感因素,但又在两类疾病的家系中的遗传负荷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性激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95例,使用利培酮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雌二醇(E2)、孕酮(Prog)、睾酮(T)、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检测、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结果:男性患者的E2、T、FSH、LH水平与瑞文测验正确题数、知觉辨别、类同比较、比较推理、系列关系正确题数均正相关;治疗后E2、T水平不再与瑞文推理测验相关。女性患者的E2、Prog、T、FSH、LH水平与瑞文测验正确题数、智商数、类同比较、比较推理、系列关系、抽象推理正确题数均正相关;治疗后E2、LH水平仍与瑞文测验正确题数、智商数、类同比较、比较推理、系列关系、抽象推理正确题数正相关,T水平与瑞文测验正确题数及所有因子正确题数负相关。结论: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性激素对认知功能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的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方法:采用PANSS、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对符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和难治性标准的139例患者,66例非难治性患者,以及118例难治性患者亲属,100例正常对照进行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的评定。结果: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年龄、未治期、病程、阴性分量表评分与非难治性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教育年限、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比较,难治性患者、非难治性患者及一级亲属与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测验结果与难治性患者的病程、PANSS阴性量表评分和未治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教育年限、起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特征,和其亲属都具有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及首次发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运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和Stroop色词测验对精神分裂症超高危者(超危组)、首次发病患者(首发组)及正常对照者(正常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每组各20例。结果:3组间连线测试和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号编码、简易视觉记忆测验-修订版(BVMT-R)、持续操作测验(CPT)成绩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危组成绩介于首发组与正常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已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并可能随疾病发作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2.
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奎硫平、奥氮平、氯氮平与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开放分配接受奎硫平、奥氮平、氯氮平和氯丙嗪药物治疗。12周的急性期治疗后,获得临床稳定期的患者[阳性与阴性量表(PANSS)总分≤60或减分率/〉50%]进入固定剂量的24周治疗。分别在基线、治疗12周和24周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言语流畅性测验、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HVLT-R)、持续操作功能测验(CPT)、韦克斯勒记忆测定(WMS)、韦克斯勒智能测定(WAIS)、连线试验测定、手指叩击试验测定。结果:奎硫平组、奥氮平组、氯氮平组治疗12周和24周后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均〈0.05),明显优于氯丙嗪,而氯丙嗪组无显著改善。治疗12周后奎硫平组在改善执行功能、言语流畅性和警觉性显著优于奥氮平组和氯氮平组(P〈0.05)。奥氮平组在数字特征和连线测定上明显优于氯氮平组(P〈0.05)。3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在认知功能总分的改善与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的改善有显著相关性(r=-0.32,P〈0.05)。结论:3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奎硫平、奥氮平、氯氮平可不同程度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对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研究组)以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31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2-back测验、Go/No.go测验、Stroop测验、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数字符号、连线测验分量表等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研究组在2-back测验反应时(t=7.749)和错误数(t=2.432)、Go/No·go测验反应时(t=4.147)以及数字符号测试(t=-2.248)成绩上均差于对照组(P〈0.05或P〈0.001)。多发病家系组在2-back测验反应时(t=3.233)、Go/No-go测验反应时(t=2.981)以及数字符号测试(t=2.041)成绩上均差于单发病家系组(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神经心理测验包括韦氏记忆(数字累加、视觉再认、视觉再生、联想学习)、数字广度、数字划消、连线测验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分别对35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失眠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方面的测评;同时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评定失眠及伴随的焦虑、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失眠组在数字累加、视觉再认、视觉再生、联想学习、数字广度测验的数字倒背、数字划消测验中的注意力失误率、连线测验B及BA完成时间和WCST测验的各项成绩(除正确应答数外)均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F=4.646~28.224,P0.05或P0.01)。失眠组数字累加分与病程呈负相关(r=-0.558,P=0.001);联想学习分与PSQI评分呈负相关(r=-0.405,P=0.019);连线测验B-A时间与病程呈正相关(r=0.405,P=0.019);WCST持续错误百分比与SDS分呈正相关(r=0.309,P=0.045)。结论: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存在广泛认知功能损害,其病程、失眠程度以及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认知特征、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及两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维度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89例老年2型DM患者及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0例对照者的神经认知功能;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水平。结果(1)2型DM组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连线测试B(TMTB)、听觉词语记忆测试的延迟回忆项(AVLT—DR)、符号数字转换测试(SDMT),词语流畅性测试(VFT)及画钟测试(CDT)的成绩均明显差于对照组(均P〈0.01);(2)2型DM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总人群组中血浆皮质醇浓度与CDT成绩均成负相关(分别为R=-0.356,P=0.024;R=-0.219,P=0.012),但2型DM组血浆皮质醇浓度与各项认知成绩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2型DM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项认知功能损伤,并伴有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但2型DM患者认知功能可能与其血浆皮质醇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流体智力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神经心理学测验评估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流体智力变化特点,探讨HLD患者流体智力变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102例HL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颅脑影像学有无异常分为CT/MRI阳性组(70例)和CT/MRI阴性组(32例X另选正常对照组30例。记录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SPM)总分和分项结果。结果:3组间比较在R’SPM总分、知觉辨别、系列关系及抽象推理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R’SPM比较推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T/MRI阳性组在R’SPM总分、知觉辨别、系列关系及抽象推理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R’SPM类同比较、比较推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MRI阴性组比较,CT/MRI阳性组在R’SPM系列关系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叭),在总分、知觉辨别、抽象推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阳性组R’SPM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CT/MRI异常HLD患者存在流体智力缺陷;基底神经节器质性破坏及大脑广泛性萎缩可能是HLD患者流体智力缺陷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未患病的一级亲属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 对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一级亲属(亲属组)及5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测验,包括持续注意力测试(CP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修订版韦氏记忆量表(WMS-RC)的逻辑记忆和词语流畅性测试。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在WMS-RC逻辑记忆中的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词语流畅性测试中的词语总数、词语正确数,CPT中的视觉漏报、视觉平均反映时间1和2、听觉漏报数、听觉平均反应时间1和2的成绩均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未患病的一级亲属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提示认知损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部位θ短阵快速脉冲(TB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左侧额叶组、双侧额叶组、左侧颞叶组及假刺激组,每组各24例。在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种类及剂量不变的基础上采用TBS模式进行相应部位rTMS,每周5次,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64(WCST-64)、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PASAT)、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92例患者完成疗程;治疗前各组HVLT-R、WCST-64及PAS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除假刺激组外,其余3组PASAT、HVLT-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WCST-64的持续错误数和持续反应数均明显下降(P0.05,P0.01),其中左侧额叶组及双侧额叶组PASAT、HVLT-R评分较左侧颞叶组明显升高(P0.05,P0.01),WCST-64持续错误数和持续反应数较左侧颞叶组明显下降(P0.05,P0.01),左侧额叶组和双侧额叶组间HVLT-R、WCST-64及PAS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BS模式的rTMS刺激左侧额叶﹑双侧额叶及左侧颞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刺激左侧额叶及双侧额叶的改善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