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颈椎前路手术前气管推移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凤清  秦玉梅  方军  姜红卫 《护理研究》2008,22(6):1547-1548
[目的]探讨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病人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46例颈椎前路手术病人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指导,记录病人手术中血压、心率、呼吸等数值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对照组(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43例病人进行比较。[结果]训练组病人术中血压、心率、呼吸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可降低手术风险,手术视野显露好,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手术术前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术前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择颈椎前路手术患者51例,训练组为32例,对照组19例,比较两组间手术对术后呼吸、引流量的影响。结果 训练组无论在术中显露、术中出血、术后出血量,咽喉部不适发生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颈椎前路手术术前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张凤清  秦玉梅  方军  姜红卫 《护理研究》2008,22(17):1547-1548
[目的]探讨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病人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46例颈椎前路手术病人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指导,记录病人手术中血压、心率、呼吸等数值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对照组(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43例病人进行比较.[结果]训练组病人术中血压、心率、呼吸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可降低手术风险,手术视野显露好,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术前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入路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入路手术术前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的影响。方法选择颈椎前入路手术61例,训练组31例,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术中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差值和两组术后呼吸、引流量。结果训练组在术中手术野的暴露、术中生命体征、术中术后出血量、咽喉部不适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颈椎前入路手术术前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颈椎前入路手术中手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 目的:探讨气管推移训练对于不同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126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患者,训练组与非训练组分别为62例、64例,其中训练组内单节段、两节段、三节段分别为20、21、21例,非训练组内单节段、两节段、三节段分别为21、22、21例。训练组按常规行术前气管推移训练,非训练组不行气管推移训练。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术后24h时咽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咽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单节段、两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在术中生命体征、术后V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中,训练组术后VAS评分为(1.71±1.10)分,非训练组术后VAS评分为(2.81±1.29)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959, P=0.005);训练组术中收缩压为(136.09±9.06)mmHg,非训练组术中收缩压为(145.05±14.23)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433, P=0.020)。非训练组VAS评分与手术时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688,P<0.001);训练组VAS评分与手术时间同样存在明显正相关(r=0.320,P=0.011)。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时间越长,术后咽部疼痛越明显,气管推移训练可明显减轻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咽部不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对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4组患者均给予术前常规管理,观察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气管推移组于手术前3天指导其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超短波组于术后次日给予超短波治疗。4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于术前、术后第3天时准确测量各组患者颈椎侧位片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术前、术后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差值。结果手术前4组患者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时各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术后观察组、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C2-7水平椎前软组织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并且观察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亦较气管推移组、超短波组明显减少(P<0.05);气管推移组椎前软组织厚度与超短波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推移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能显著缓解颈椎前路术后患者早期椎前软组织肿胀,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重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后效果差的原因,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至2016年11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重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2例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采取的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50例,对照组给予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治疗,记录两组的治疗效果与颈椎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92、7.114、4.552,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椎间高度分别为(4.92±1.51)mm和(4.26±1.32)mm,都明显低于术前的(3.72±0.42)mm和(3.78±0.93)mm (t值分别为10.495、6.114,P均〈0.05),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椎间高度比对照组患者明显要高(t=4.52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7.6%和8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97,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各发生咽喉疼痛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相对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能减少对于患者的创伤,促进恢复椎间高度,改善颈椎功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必要性.方法: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骨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患者60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分成两组.研究组30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对照组30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观察两组病例中食管(咽)损伤、咽喉部疼痛、吞咽障碍、咽喉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出现咽喉(食管)相关并发症7例,对照组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结论:气管推移训练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并不一定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相似文献   

10.
殷丹萍 《妇幼护理》2024,4(2):427-429+432
目的 探究术前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结合术后徒手呼吸功能训练在颈椎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颈椎手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在常规个训练的基础上开展术前气管食管推移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导患者开展术后徒手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吞咽疼痛程度与吞咽困难、肺功能及颈椎功能障碍.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吞咽疼痛程度与吞咽困难均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肺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颈椎功能障碍轻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MCSM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n=32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3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减压法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时JOA评分和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两组JO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上升更为显著(P0.05),且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62.7%±3.4%)明显高于对照组(51.8%±2.7%)(P0.05);且治疗组术后优良率(78.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0.05)。结论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MCSM可充分减压,提高颈椎部位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MCSM的有效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明确术前气管适应性训练对术前、术中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训练方法及累计推移时间。对我科58例模拟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气管推移训练。采用同期术前未作气管推移训练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随着累计气管推移训练时间的增加,训练对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影响也越来越小,累计超过600min后,几乎无影响。气管推移训练的累计时间训练组最好应不少600min。训练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目的 查明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对血压、心率、呼吸等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累积推移时间。方法 对58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进行气管推移训练,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吞咽动作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照组15例为颈椎前路手术而不宜行气管推移的患。结果 随着累积推移时间的增加,推移对血压、心率、吞咽动作的影响逐渐减小,累积时间达600min左右时,推移对上述指标几乎无影响。手术中训练组各项指标的变化不如对照组明显。血氧饱和度不受气管推移的影响,术中两组均无显变化。结论 气管推移训练有利于颈椎前路手术的顺利施行,训练累积时间应不少于600m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咽喉部刺激症的影响.方法:将83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术前3~7 d进行气管推移和术中体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咽喉部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咽喉部刺激症状较常见,术前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此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术前护理对颈椎病前路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护理对颈椎病前路手术的影响。方法对我院8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呼吸道准备、体位训练、气管、食管推移训练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分,术前2-13分,平均6.67分;术后2周评分平均11.0分,平均改善率42.8%。所有病例均获6~6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4.6个月,其平均改善率为65.2%。结论充分全面的术前护理是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多指(2~4指)气管推移法与拇指气管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3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术前使用拇指气管推移法,对照组术前使用传统的多指(2~4指)气管推移法。观察两组患者对气管推移方法的接受度、训练达标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对气管推移方法的接受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训练达标所需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拇指气管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中应用,无论舒适度还是训练达标所需时间都优于多指气管推移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122例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实施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8.
气管、食管推移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体会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长春130031)林淑贤姜连英颈椎前路手术,术中为清晰地显露椎体前缘,必须将气管、食管拉向一侧。如果术前未进行特别的护理指导,术后势必出现喉头及食道水肿,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及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麻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方法:7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7例(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B组41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记录术前、术中患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咽喉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年龄和性别、手术节段无差异;两组手术中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均有升高,手术中较术前心率均有轻度降低,两组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1.5 ± 19.6)与(96.8 ± 23.9)min,无统计学差异;手术血液丢失量分别为(123.5 ± 64.9)、(132.8 ± 86.7)mL,无统计学差异.咽喉相关并发症:A组11例、B组13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对全麻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并非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后‐前路联合两种不同入路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合并颈椎 OPLL 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 组,21例)和后‐前联合入路手术(B 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椎管狭窄率、骨化节段及脊髓压迫率的差异,并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 JOA 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 组手术时间较 B 组手术时间短,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 组出血量较 B 组出血量少,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 A 组 JOA 评分从术前平均(7.2±2.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2.1±2.7)分,平均改善率为(57.3±5.2)%;B 组 JOA 评分从术前平均(6.8±1.6)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9±0.9)分,平均改善率为(69.8±4.5)%,两组患者术后1年 JOA 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对比 B 组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后路或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合并颈椎 OPLL 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不同的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键。但对前后路均受压且椎管狭窄严重的患者,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一的颈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