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素醇解法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连续反应工艺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以金属氧化物为催化剂,采用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两种不同方式,对尿素醇解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工艺条件进行系统研究,探索提高碳酸二甲酯收率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尿素的醇解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醇解较易实现,在无催化剂存在时,190℃下一步醇解产物氨基甲酸甲酯的收率可达73.4%;第二步醇解较难发生,是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控制步骤,需要催化剂的作用。ZnO对两步醇解反应都能起到催化作用,但ZnO-La2O3较ZnO更能有效促进第二步醇解反应的进行。在所确定的适宜条件下,由氨基甲酸甲酯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收率最高达到55.4%,同时碳酸二甲酯的选择性达到73.5%研究了连续操作条件下由尿素一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以ZnO-La2O3作催化剂,在尿素与甲醇的摩尔比为1/20、反应温度170℃、催化剂占尿素质量的27%的条件下,碳酸二甲酯收率达到45.8%  相似文献   

2.
以CO2与甲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绿色环保中间体碳酸二甲酯(DMC),不仅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需求,还使CO2得到资源化利用。为了将研究范围转向工业化,开发高效催化剂是DMC未来开发的重点。综述了CO2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类型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主要包括金属碳酸盐、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负载型催化剂、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离子液体催化剂、电合成法催化剂,为直接高效合成DM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苯酚与碳酸二甲酯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苯酚与碳酸二甲酯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原理和热力学,综述了该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认为新型高效均相催化剂的开发、传统均相催化剂的改造(加入助剂或与其他催化剂复配)、多相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将是今后碳酸二苯酯合成中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用铜系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铜系催化剂近10年来的研究情况以及现阶段铜系催化剂的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5.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一步法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以金属配合物、金属盐、卤化季铵盐、离子液体为催化剂时,环氧烷烃、CO_2与甲醇经两步法合成碳酸二甲酯过程中环加成反应和酯交换反应的机理。在分析两步法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对一步法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开发高活性的均相催化剂及负载型非均相催化剂,对促进一步法工业化生产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综述了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原理及热力学,并对近年来该反应的催化剂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包括均相催化剂体系(碱或碱金属化合物、Lew is酸、锡和钛的有机化合物、三氟甲基磺酸钐等)和多相催化剂体系(各种金属氧化物、水滑石等);在此基础上,对以锡、钛以及氧化物作催化剂时的反应机理研究进行了评述;认为开发有机锡、有机钛配合物催化剂以及将其固载化是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负载型双功能催化剂作用下的碳酸二甲酯直接合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江琦  王书明 《天然气化工》2002,27(6):6-8,2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双组分负载型催化剂 ,研究了催化剂对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催化性能 ,考察了反应温度、负载量、反应压力以及载体粒径对碳酸二甲酯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ZnO为载体的双组分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最佳反应温度为 16 0℃ ;活性组分负载量在 10 %时碳酸二甲酯收率最高 ;压力的影响并不明显 ;载体粒径的减小有助于碳酸二甲酯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以尿素为原料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工艺路线及其催化剂。讨论和比较了尿素经过碳酸丙(乙)烯酯间接醇解合成碳酸二甲酯和尿素直接醇解合成碳酸二甲酯两种工艺路线。尿素直接醇解法工艺路线短,但碳酸二甲酯产率较低;尿素间接法工艺路线相对较长,但碳酸丙烯酯的产率和选择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9.
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现状,特别是对Cu、Pd两种催化剂及Cu(I)、Cu(II)在不同载体和促进剂作用下的催化机理与催化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活性炭负载钯催化剂合成碳酸二甲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常压和较低温度下,Pd/C负载型催化剂的不同载体、比表面积及[Cl-]对一氧化碳偶联合成碳酸二甲酯活性的影响,同时对温度、空速和原料气中各组份含量的配比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及对工艺条件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反应条件下碳酸二甲酯收率达564g/(Lcath)。并对反应产物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1.
在固体催化剂上合成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由碳酸二甲酯与环己胺催化合成 N 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以甲醇钠为催化剂时的反应性能。以此为基础 ,制备出了 Fe2 O3 Zn 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并讨论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 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产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碳酸二苯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化工、医药、农业方面有广泛应用。系统阐述了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催化剂,主要包括钛、锡、镧系等均相催化剂和负载型、金属氧化物、水滑石、离子液体等多相催化剂。均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但不易与产物分离,在工业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多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比均相催化剂略差,但操作简单,易与产物分离,大多可循环使用。通过比较催化剂在该酯交换反应中的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催化剂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慧  魏伟  王秀芝  孙予罕 《石油化工》2004,33(Z1):694-695
对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CaO/酚醛树酯进行稳定性实验以后,通过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BET孔结构、元素分析以及CO2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分析,发现孔结构的变化和活性组分的流失是致使其活性下降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以后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气相羰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过程中失活前后催化剂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Pd Cu/C双金属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是:Pd的迁移,氯离子的流失和催化剂表面吸附大分子物质。研究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上氯离子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反应过程中催化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碳酸二甲酯代替光气合成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 T D C) 。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甲醇钠、乙酸锌催化剂上合成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反应性能的影响,确定出适宜的操作条件;首次制备出合成 T D C 的负载型催化剂,并获得较高的 T D C 收率。  相似文献   

16.
碳酸二甲酯(DMC)是绿色,环保型产品,用途广泛。本文综述了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的催化剂研究进展,并对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的机理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利用廉价易得的绿色原料碳酸二甲酯和甘油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甘油碳酸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综述了近年来用于该反应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碱金属催化剂、碱土金属催化剂、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生物酶催化剂和离子液体催化剂。对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甲醇气相直接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李茜  李忠  谢克昌 《石油化工》2004,33(7):677-683
对甲醇气相直接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热力学以及反应中所使用的各种催化剂的制备、性能及催 化机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CuCl2/AC、Wacker型和CuI/分子筛催化剂是该反应使用的主要催化剂,其中CuI/分子筛催化剂可以在无氯存在下进行催化作用,避免了对设备的腐蚀,且活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好,有望成为该反应催化剂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碳酸二甲酯和乙醇酯交换合成碳酸二乙酯的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一种甲醇钠/三乙醇胺复合催化剂用于碳酸二甲酯(DMC)与乙醇酯交换合成碳酸二乙酯(DEC)反应,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又有良好溶解性,可以重复使用,寿命较长。当摩尔比DMC:乙醇:催化剂=1:8:0.01,反应温度78℃,反应时间4h时,DMC的转化率达到97.3%,生成碳酸甲乙酯(MEC)和DEC的选择性分别为33.4%和66.6%。  相似文献   

20.
CaO-PbO催化酯交换合成甘油碳酸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焙烧法制备了一系列混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其在碳酸二甲酯与甘油酯交换合成甘油碳酸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CaO-Pb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好。同时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甘油碳酸酯的合成条件对CaO-Pb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为:以PbCO_3和CaCO_3为前体、PbCO_3与CaCO_3的质量比为1:9、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为4 h。以此条件制备的CaO-PbO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85℃、催化剂用量(基于原料质量)1.5%、碳酸二甲酯与甘油的摩尔比3:1、反应时间90 min时,甘油转化率为98.5%,甘油碳酸酯的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7.8%和99.3%。催化剂重复实验结果表明,与CaO催化剂相比,CaO-PbO催化剂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