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霞  桑晓光 《大学化学》2011,26(2):34-37
在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开设24学时的综合实验项目"金属氧化物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研究",使学生了解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方法及化学性能检测技术。介绍了该实验的开设背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把综合化学实验开设成实验时间开放式、实验内容自由选择式、设计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经3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仪器分析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根据仪器分析实验课的特点,开设“维生素C的3种分光光度法测量比较”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文献调研、原理阐述、方案制定、性能测试、SPSS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应用等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建立了每种方法的标准曲线,比较相关系数、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并对3种方法进行精密度与准确度实验。实践表明,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本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根据化学与材料相关专业的特点,开设"硫掺杂碳纳米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储氢性能"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文献调研、原理阐述、方案制定、材料制备、结构表征、性能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实验环节,使学生充分掌握与化学和材料相关的多门课程内涉及的纳米材料制备、结构表征、性能分析等关键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本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根据药学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了"5,5-二苯基乙内酰脲制备"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方案制定、合成条件探索及优化、结果分析等实践环节,不仅提高了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深刻感受到了绿色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安静  渠星宇  乔金锁 《化学教育》2019,40(14):41-45
通过学生分组,采用溶剂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等提取方法,测定了小米、糜子、青稞、荞麦和高梁等杂粮中黄酮含量,结果表明5种杂粮中,青稞中总黄酮的含量最高。该综合实验能够锻炼大学生运用所学实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合作为高年级本科综合实验项目开设。  相似文献   

7.
高锰酸钾氧化环己醇制备己二酸实验,是高校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普遍开设的经典项目之一。学生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冲料、产品发黄等现象,导致实验效果不佳。梳理了合成过程中常见的6个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解决方法,设计了实验改进方案。新方案学生实验产率普遍大于65%,产物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设“葡萄糖的两种电分析化学测定法之比较”综合设计性实验,大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化学修饰电极和生物传感器的两种电分析化学传感器来测定葡萄糖,对比两种方法的线性范围、灵敏度和选择性等指标,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实现对果汁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本项目能使学生较深入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前沿工作,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科研素质。  相似文献   

9.
淳远  高卫  杨金月 《大学化学》2017,32(7):33-36
介绍了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中设计实验的开设情况。在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主导仪器、递交初步计划、陈述实验方案和完成设计实验4个环节的训练,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南京工程学院的《橡胶加工技术》课程是针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和复合材料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包括橡胶原材料、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等相关教学内容。本文针对目前我校《橡胶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紧扣教学大纲,突出知识重点,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项目教学,将课堂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经过学生的课后反映和橡胶行业的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综合表现的反馈,说明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解决化学化工类实验教学无法或者难以实现的教学过程问题,组建了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搭建了辅助虚拟实验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的虚拟仿真信息化网络平台,设计开发了系列化工、制药、仪器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开展理论课+线下实验课+虚拟仿真实验+慕课四维课程体系建设,期望提升本科一流专业和拔尖人才试验班建设以及本科人才培养,为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本科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将化学学科中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4大实验的内容设计优化成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3个实验模块,搭建了基础型、提高型、创新型3个能力训练层次和1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能力训练主线,构建了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化学专业 “331”实验课程新体系,实现了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实验内容的层次化和教学科研的一体化。实践证明,通过改革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靳莹 《化学教育》2015,36(17):4-8
思想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阐明科学理论的表述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其基本特征为:思想实验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实验,具有非实际的可操作性;思想实验,全凭思维中的抽象形式和抽象运动展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思想实验是人们在长期实验的经验基础上的产物,具有实践性。在化学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仿真实验逐渐被教学一线所接受。考察仿真实验的相关研究和思想实验的特征可见:仿真实验具有思想实验的特质,仿真实验可视为思想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领域的特定表现。有限度地使用仿真实验,有利于促进化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化学实验观念的更新。但仿真实验不能承载所有的实验教学功能,搞好仿真实验教学需以真实场景的实验教学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和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昕 《化学教育》2015,36(6):56-59
构建包括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3个层次内容的食品生物化学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并依据典型案例分析,介绍如何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本课程与后续课程、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学科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探索了在医学生中开展医用化学设计性实验“底物的合成及NAG酶的含量测定”。实验内容包含尿中NAG酶的临床应用、底物的合成及检测方法的建立等,涵盖酶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实验内容又与医学专业紧密联系,把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相结合,综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方法、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林捷 《化学教育》2019,40(1):62-66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时,结合实例说明应重视探究实验的适时评价:实验前(课前)准备阶段,侧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主动评价;实验过程中的引导,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生生之间的主动评价和必要的师生之间的适时评价;实验后侧重师生的指导督促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和提升,并及时对实验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7.
张军  李燕  龙运海 《化学教育》2018,39(15):49-52
从3个方面介绍了高中生化学创新实验比赛的组织及开展:创新实验比赛的策划与准备,实验的试做与改进,实验比赛的开展与结果。总结创新实验比赛的意义: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孙佳林  郑长龙 《化学教育》2018,39(13):44-49
按照时间脉络将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第3个阶段是“拨乱反正”、快速发展期,伴随着“文革”结束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育人功能不断拓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理论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我校在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初步探索:第一,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对验证性实验进行改进,设法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和实验教学效果;第二,改革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教学内容,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成型加工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开设综合性高分子实验课程;第三,紧密结合本校教师科研情况,开设研究创新性实验,并开设第二课程,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适量开设微量、半微量实验。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氨气与氯气反应的4种实验设计,描述了各实验的装置及步骤。实验三、四的设计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实验快速,现象明显,环境友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