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镜铁山铁矿在Ⅱ号矿体进行了低贫化放矿的现场试验。初步实践表明,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在矿石回采率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可大幅度降低岩石混入率,提高出矿品位。低贫化放矿方法已在全矿推广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酒钢镜铁山矿在其桦树沟矿区V矿体实行低贫化组合放矿方式试验。为预测低贫化放矿矿石的回收效果并指导矿山现场试验,对V矿体低贫化组合放矿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V矿体进行低贫化放矿,其矿石回收率可以满足矿山现行回收指标的要求,但2 940分段采用定量放矿的放矿方式,可能造成了大量崩落矿石滞留在采场不能及时回收而且形成矿岩混杂层,并且整体岩石混入率高于矿山设计要求8%。因此,需要对目前的低贫化组合放矿方案进行必要改进,改善矿石回收效果,实现试验目标。  相似文献   

3.
岩石的提前混入使得矿石过早贫化,研究分析发现导致镜铁山矿桦树沟矿区岩石提前混入的主要原因是推排、大块卡堵放矿漏斗、不合理的出矿方法以及端部放矿废石移动规律。本文结合镜铁山矿的实际生产经验对这4种导致岩石提前混入的主要原因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酒钢镜铁山矿为扩大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其桦树沟矿区V矿体采用了大间距大结构参数方案,但现行的大间距结构参数在采用低贫化放矿时,其整体岩石混入率高出矿山设计要求5个百分点。为改善矿石回收效果,通过物理模型进行了初步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的放矿效果。研究表明:现行的大间距结构参数是造成岩石混入率偏高的重要原因,采用20m×20m×3.0m的结构参数能获得更优的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5.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低贫化放矿的工业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无底柱分段崩法采场中进行了低贫化放矿的工业试验,两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低贫化放矿在降低矿石贫化、减少岩石混入、提高输出矿石品位和块矿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并对改善选矿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岩石混入率较高、矿石损失较大的问题,应用多分段多进路的相似模型,进行了不同放矿口高度和宽度条件下的放矿实验,从散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和散体压力平衡拱的形成与破坏的角度,分析了矿石回收率和岩石混入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同一分段的各进路同时出矿时,适当扩大放矿口宽度或者降低放矿口高度能够增加矿石移动带宽度,改善矿石流动性,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岩石混入率,而且每一个分段的矿石回收率也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对镜铁山矿无贫化放矿试验中的矿石回收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在镇铁山矿或类似生产条件下采用无贫化放矿方式,能在保证矿石充分回收条件下,基本上解决无底拉分段崩落法矿石贫化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镜铁山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方法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镜铁山矿桦树沟矿区应用截止品位放矿和无(低)贫化放矿工艺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截止品位放矿、无(低)贫化放矿的缺陷。总结提出了截止品位和出矿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放矿方法,经过6年的实践证明,矿石出矿品位稳定,回采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可供同类矿山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崩落矿石块度对放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根  吴爱祥 《矿业快报》2006,25(10):10-12
从散体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矿石块度大小、粗颗粒矿石含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深入研究了放矿过程中崩落矿石块度对放矿规律及放出体大小的影响,得出了矿石块度组成是影响放出体形状和大小的重要因素的结论,对现场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于崩落矿石和围岩的采矿法,需要借助于预测矿块的各种放矿制度和结构参数下的放矿中矿石回收率和贫化率成选矿块的放矿制度和结构参数。将物理模拟放矿和随机模拟放矿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再现实际放矿。新提出的向一些高程削高峰的矿块放矿制度有时是经济上最优的,而且不要求以最多的次数去开关放矿点。优选矿块的放矿制度和结构参数时应根据该矿块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进行模拟放矿和经济计算。  相似文献   

1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低贫化放矿方式要求限制废石漏斗在出矿口的破裂。白银深部铜矿矿岩界限很不明显且围岩含有品位 ,在出矿口根据肉眼判断废石漏斗的破裂误差大 ,且出矿管理难度大 ,为此 ,采用控制放出矿量的方法 ,较好地实现了低贫化放矿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昌宁 《中国矿业》2002,11(4):59-61
分析了非均匀崩落矿岩散体在放矿过程中的流动特点,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得出了非均匀矿岩散体在放矿过程中,放出矿石贫化的主要原因是放出口矿岩界面漏斗破裂,而不是矿岩颗粒在下移过程中的相互掺杂;在覆岩废石颗粒粒径大于或与矿石颗粒粒径接近时,采用见到废石漏斗破裂便停止放出放矿方式,可取得较好的放矿指标;当覆岩废石颗粒粒径小于矿石时,由于细小废石颗粒的穿流作用,使放出矿石过早地产生贫化,为了提高矿石回收率,就应该适当地增加废石的混入量,按照低贫化放矿方式直到见到矿岩界面正常到达出矿水平才停止放矿。采用低贫化放矿方式,低的矿石贫化率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矿石回收率。  相似文献   

1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出矿贫化程度与矿石回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出矿贫化程度与矿石回收的关系,得出了放矿正常后,采用不同贫化程度出矿,分段矿石回收率趋于一致的结论。研究表明,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来出矿石贫比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不合理的截止品位放矿方式,无贫化放矿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为理想的放矿方式。  相似文献   

14.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结构参数对其放矿的损失与贫化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采用单分段、单进路的放矿模型,研究了放矿过程中进路宽度对放矿量、回收率和贫化率的影响,分析了放矿效果产生变化的原因。实验发现:(1)随着进路宽度的增加,同一崩矿步距内的放矿量明显增加,进路口眉线处矿岩结拱现象大幅减少;(2)增加进路宽度可显著提高矿岩的流动性,进路宽度每增加0.5m,矿石回收率约提高1.3个百分点;(3)随着进路宽度的增加,矿石产生贫化的时间延迟,贫化率增长速度减小,但最终贫化率呈小幅度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放矿效果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进路宽度的增加提高了滑动微面以内的矿岩总量,因而大幅提高了放出的矿石量;另一方面是在出矿过程中,进路宽度越大,进路内矿岩被重复扰动的区域越小,进而减缓了废石的侵入速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大厂铜坑矿放矿过程中矿石贫化的问题,开展放矿方式的物理试验模拟研究。利用大型物理放矿模型,分别进行平面放矿和斜面放矿两种不同放矿试验,然后以矿石回收率和贫化率为检测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大厂铜坑矿推行斜面放矿方式是可行的,推荐采用斜面放矿方案。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时矿石损失贫化的原因以及损失率和贫化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随机介质放矿理论,视端部放矿时的放出体为旋转体,推导了端部放矿时贫化率和损失率的计算公式。测量出矿岩散体流动参数后,根据该计算公式,可给出不同放矿方式下的贫化率和损失率。结合一具体工程实例,计算了该矿山端部放矿时的理论损失率和贫化率,并与现场实践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相符,说明所建立的贫化率与损失率的计算公式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实验及生产放矿结果,分析研究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过程中矿石损失贫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和试验初步认识了崩落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复杂形态,并根据无贫化放矿理论提出了通过矿石残留体与崩落体共同构成的堆积形体与放出体尽量相符,以实现纯矿石总体回收最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无底柱分段法采矿损失贫化大这一技术难题,采用大结构参数单漏斗放矿模型,研究了放矿过程中铲入深度对放出矿石量、矿石回收率及混岩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矿端部正面废石会早于顶部废石侵入放矿过程;当铲入深度较小时,混岩率增加速率比较缓慢,放矿口会频繁出现结拱;随着铲入深度的增加,混岩率增加速率增大,且放矿口不易出现结拱;同时发现,放矿口矿岩的不均匀的流动是正面废石较早和大量侵入放矿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