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为交联剂,用过氧化二苯甲酰(BP0)作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将吸油率作性能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A1B1C2D2,此时单体配比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3:2;引发剂为0.9%;交联剂为0.3%;分散剂为4%的明胶水溶液。  相似文献   

2.
聚甲基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油性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能力和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  相似文献   

3.
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甲基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交联剂、引发剂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高吸油树脂对氯仿、甲苯、二甲苯和煤油的饱和吸收率分别为40g/g、26.5g/g、25.5g/g和5g/g,且具有良好的保油率及浮油回收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悬浮聚合反应,制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苯乙烯3种单体的三元高吸油树脂材料.分析单体配比、分散剂含量、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共聚物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产率、结构与外观的影响.按照一定的混合比例,将制备的高吸油树脂与聚丙烯颗粒进行复合熔喷,制备基于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与聚丙烯材料的吸油材料.采用基于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材料与聚丙烯的复合吸油材料,具有吸油倍率较高、保油率好、吸水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吸附水面溢油.  相似文献   

5.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BPO为引发剂,DVB为交联剂,HEC为分散剂,甲苯为成孔剂,合成了苯乙烯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的二元共聚树脂.研究了反应时间及温度、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原料配比、烷基酯的长度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制得的树脂对甲苯的吸油率分别可达9g/g、12g/g、14g/g,对乙酸乙酯的吸油率分别可达7.8g/g、8.4g/g、10.5g/g.在显微镜下对树脂吸油前后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对比.  相似文献   

6.
采用Discover单模聚焦微波精确有机合成系统,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微波功率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并对微波加热与常规加热合成树脂的吸油速率、保油率、耐寒耐热等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Discover标准模式下,最大功率60 W,最高温度70℃,辐射时间2 h,在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2%,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质量比为7/3,交联剂的质量分数为0.6%的条件下得到的树脂吸油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以纤维素和癸二酸为原料、甲苯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反应产物再与正丁醇进行二次酯化,最后得到纤维素改性高吸油树脂———纤维素交联癸二酸正丁酯的合成工艺。重点讨论了纤维素与癸二酸进行酯化反应的工艺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纤维素与癸二酸进行酯化反应的最佳投料比,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及溶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合适的催化剂和溶剂,并探讨了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该高吸油树脂可以吸收自重15倍的汽油。  相似文献   

8.
UV聚合新型功能吸油性树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彩紫外光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探讨了主要组分、合成工艺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它能吸收17.8-27.5倍的油溶剂,对农药乳油有14倍的吸油率并有缓释功能。该产品可用作油吸收剂及农药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9.
选择3种不同结构的丁苯橡胶为基体,研究了白炭黑用量以及白炭黑与橡胶间的相互作用对硫化胶阿克隆(Akron)磨耗和DIN磨耗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溶聚丁苯橡胶SSBR72606与白炭黑相互作用最强,SSBR2557A次之,而ESBR1502最低。对于Akron磨耗,ESBR1502达到最高耐磨性时白炭黑用量为60份,而SSBR2557A为50份,SSBR72606为40份。这说明与白炭黑作用力越强,达到最佳耐磨性时白炭黑的用量越少。对于DIN磨耗,随白炭黑用量的增加,3种硫化胶的耐磨性能提高,但当白炭黑用量高于40份时,白炭黑用量再增加对3种硫化胶的耐DIN磨耗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产品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树脂的粒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硅酸四乙酯为二氧化硅前驱体,纳米二氧化硅前驱体反相微乳液与溶聚丁苯橡胶原胶溶液共混原位反应生成纳米二氧化硅,使二氧化硅微粒均匀分散在溶聚丁苯橡胶原胶液中,形成二氧化硅纳米级分散的溶聚丁苯橡胶溶液,最后经过汽提干燥工艺,得到二氧化硅纳米级分散的丁苯橡胶/纳米二氧化硅绿色轮胎母炼胶。对制备出的复合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发现制备出的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为40.4nm。同时,制备出的二氧化硅被丁苯橡胶很好地包裹在内,均匀地分散在丁苯橡胶内。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硅酸四乙酯为二氧化硅前驱体,纳米二氧化硅前驱体反相微乳液与溶聚丁苯橡胶原胶溶液共混原位反应生成纳米二氧化硅,使二氧化硅微粒均匀分散在溶聚丁苯橡胶原胶液中,形成二氧化硅纳米级分散的溶聚丁苯橡胶溶液,最后经过汽提干燥工艺,得到二氧化硅纳米级分散的丁苯橡胶/纳米二氧化硅绿色轮胎母炼胶.对制备出的复合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发现制备出的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为40.4nm.同时,制备出的二氧化硅被丁苯橡胶很好地包裹在内,均匀地分散在丁苯橡胶内.  相似文献   

13.
以聚合松香(PR)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的酯化物(PRH)为单体,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制备了PRH与苯乙烯(St)的共聚物(PRHS)。探讨了单体比例、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产物的结构、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酯化物PRH与St的共聚物PRHS;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高于酯化物,苯乙烯用量越多,共聚物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PRH与St共聚较佳的反应条件为:mPRH∶mSt=1∶2;反应温度为110℃;m(引发剂)∶m(单体)=1%;反应时间为8 h,在此条件下,产率达70.14%。  相似文献   

14.
以丁腈橡胶(NBR)和实验室自制高吸水树脂(SAR)为主要原料,以炭黑(CB)和白炭黑(WCB)为补强剂,用物理共混法制备遇水膨胀橡胶(WSR),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白炭黑用量、炭黑用量和炭黑种类对遇水膨胀橡胶吸水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炭黑用量和炭黑用量对遇水膨胀橡胶吸水性能和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而炭黑种类贡献较小;随着白炭黑用量的增加,炭黑用量的减少,WSR的吸水性能逐渐增加;随着白炭黑和炭黑用量的增加,WSR的拉伸强度和硬度逐渐增大,而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并得出最优化配方为白炭黑40份、N220炭黑5份.  相似文献   

15.
以丙烯酰氯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合成了聚乙二醇大分子单体,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聚乙二醇交联凝胶。探讨了单体分子量、温度、交联剂等因素对PEG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5℃,单体分子量为20000,交联剂浓度为0.2wt%时,凝胶的溶胀程度最大。此外,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的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在交联网络中不能结晶。  相似文献   

16.
以顺丁橡胶为骨架,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l,4—聚丁二烯(PCB)凝胶,通过经典的称重法,研究PCB有机凝胶的溶胀过程。结果表明,PCB有机凝胶的溶胀行为可用两段模型来描述,溶胀初期,凝胶表面的溶胀符合线性扩散模型,凝胶中心网络的溶胀符合Li-Tanaka模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苯乙烯(St)为聚合单体、明胶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制备高吸油性树脂.测试树脂的吸油性能,并采用蒸馏水法对树脂的再生工艺进行研究.实验最佳工艺条件如下:当温度80℃、反应时间6h时,所得树脂的吸油性能最为理想,吸油率为19.6 g...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发泡橡胶-金属密封板的泡孔不均匀而导致的密封板密封性较差的问题,采用丁腈橡胶为涂覆层,不锈钢板为基体制备发泡丁腈橡胶-金属密封板,分别研究时间、温度、发泡剂用量和环氧树脂用量四个单因素对涂覆橡胶发泡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发泡剂用量10%、环氧树脂用量30%、硫化温度140 ℃和硫化时间20 min.200 ℃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密封板不起皮、失重为0.08 g; 偏光显微镜研究密封板的微观形貌表明,泡孔平均直径为68.35 μm,发泡均匀,有助于密封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