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普通喷雾法对小麦进行增湿,结果表明,水分在5h内迅速向籽粒内部扩散,并逐渐趋向于籽粒水分的均衡,增湿温度、增水量和小麦品种对水分扩散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常规储藏条件下,水分不超过12 4%的增湿小麦带菌量稳定;在低温储藏条件下,水分不超过13 9%的增湿小麦带菌量稳定.同时,采用着色法探讨了干、湿粮麦混合时水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干湿比对混合麦的水分传递速率有影响.混合麦的总带菌量变化在同一比例的干麦和湿麦之间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比例的混合麦之间,随干湿比减小、储藏温度升高带菌量增加,霉变速率加快,储藏期变短.  相似文献   

2.
小麦临界水分附近微生物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储藏温度及不同品种的小麦在临界水分附近微生物活动的特点.结果表明:在低水分条件下,灰绿曲霉最早开始生长;水分含量为14%的小麦样品,30℃下储藏28 d后,灰绿曲霉占总带菌量的比例由27.72%增至96.78%.温度对小麦储藏过程中微生物活动的临界水分有重要影响,储藏温度每升高5℃,试验小麦微生物活动的临界水分降低0.5%.小麦品种对临界水分微生物活动也有一定影响,水分含量同为14.5%的"温6"和"矮丰68"小麦样品在25℃下经35 d储藏后总带菌量变化规律相似,但霉菌的菌相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为原料,对低水分小麦的吸湿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湿度相同的条件下,谷物的吸湿效果随通风量的增加而提高.试验所确定的最佳条件为:加湿2 h,通自然风1 h的通风模式,加湿湿度为90%~95%,通风量为5~20 m3/t·h.通自然风的方式可消除在加湿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含量梯度.  相似文献   

4.
小麦储藏期间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国内各地储藏时间不同的77个库存商品小麦的发芽率、脂肪酸值、还原糖和非不原糖的含量、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讨论了各指标与储藏时间的关系。为确定储备粮品质的评价指标和控制指标,建立储粮品质的预测模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麦调质通风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各地储藏时间不同的 77个库存商品小麦的发芽率、脂肪酸值、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含量、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等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 ,讨论了各指标与储藏时间的关系 .为确定储备粮品质的评价指标和控制指标 ,建立储粮品质的预测模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CO2检测法监测小麦储藏微生物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小麦在模拟储藏条件下CO2含量变化,及其与霉菌数量、微生物活性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全水分小麦常规储藏期间微生物数量和CO2检测值均没有明显升高;14%水分的小麦储藏10 d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达到0.244%,由于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分辨率高(0.001%),因此,可比带菌量检测能更早、更精确地反映储粮的微生物危害情况,这一特点与微生物活性值检测方法相近.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几种检测方法数据有正相关性,当储藏的小麦水分超出安全水分时,14%水分小麦60 d储藏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值与带菌量检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5,与微生物活性值检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16%水分小麦的检测数据相关性与14%水分小麦相似,分别为0.90和0.99.  相似文献   

8.
玉米象感染小麦程度与储藏相关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温度20~25℃和相对湿度为67%左右的条件下,不同密度和时间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感染小麦引起储藏品质变化的情况.在小麦样品都为200 g时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4头、8头1、6头3、2头6、4头1、28头2、56头时,分别感染15 d3、0 d4、5 d、60 d.结果表明:害虫密度的增加和感染时间的延长,小麦干面筋与湿面筋含量、发芽率与发芽势均有所降低,而小麦的脂肪酸值呈升高趋势.同样玉米象成虫密度,30 d内的脂肪酸的变化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以周麦22和豫麦58两种中筋小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微波灭活,分别调节活力为10%、40%和90%,在35℃下恒温储藏,研究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发芽率、水分含量、电导率、过氧化氢酶、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持水率的变化规律,探讨小麦储藏中品质变化与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储藏过程中中筋小麦的发芽率下降,其中生理活性为40%的小麦下降幅度最大;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持水率也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生理活性越高的小麦降低幅度越大;电导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生理活性越小的小麦电导率升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5种仓型的粮堆表层和中心部位小麦的发芽率、种子活力、呼吸强度、脂肪酸值、降落数值、面筋吸水率等品质的测定比较,表层小麦品质指标均差于粮堆中心部位低温状态的小麦品质,尤其是简陋仓储设施内的表层小麦品质更差;测定结果还表明,低温储藏条件下小麦储藏品质较为稳定,各品质指标变化缓慢,有利于保持小麦新鲜度.因此,低温储藏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储粮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周麦22和豫麦58两种中筋小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微波灭活,分别调节活力为10%、40%和90%,在35℃下恒温储藏,研究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发芽率、水分含量、电导率、过氧化氢酶、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持水率的变化规律,探讨小麦储藏中品质变化与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储藏过程中中筋小麦的发芽率下降,其中生理活性为40%的小麦下降幅度最大;过氧化氢酶活动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持水率也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生理活性越高的小麦降低幅度越大;电导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生理活性越小的小麦电导率升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
用 4个小麦样品在 40℃条件下储藏一定时间 ,研究它们在储藏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与面粉品质的关系 .结果表明 :清蛋白、球蛋白含量下降 ,麦谷蛋白酸不溶部分提取率增加 ;粉质特性得到改善 ;烘焙品质的变化还受到α 淀粉酶活力的制约 .  相似文献   

13.
用4个小麦样品在40℃条件下储藏一定时间,研究它们在储藏过程中蛋白质的民面粉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清蛋白、球蛋白含量下降,麦谷蛋白酸不溶部分提取率增加;粉质特性得到改善;烘焙品质的变化还受到α-淀粉酶活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条件下小麦呼吸速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KW-3型微量呼吸检压仪对4种小麦在不同温度、不同水分和氧气浓度条件下的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小麦呼吸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的呼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5℃时呼吸速率增幅明显,平均达到15℃时的280%;小麦的呼吸速率随着水分的升高而增加,在14%~15%呼吸速率增幅明显,平均是水分为14%时呼吸速率的200%;小麦的呼吸速率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在5%时明显受到抑制,平均比正常呼吸的呼吸速率降低230%.  相似文献   

15.
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试验了不通风(0 m/s)和以0.02、0.04、0.06、0.08 m/s的粮堆表面风速进行通风的情况下,水分含量分别为14.0%、14.5%和15.5%的小麦在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小麦中微生物活性随储藏时间延长而增长,水分含量15.5%的小麦在28 d达到安全储藏活性临界值(500 U).在以粮堆表面风速0.020.08 m/s进行通风的情况下,上述小麦中的微生物活性均被显著抑制,且不同风速对小麦的微生物活性抑制结果差异不显著.在夏季高温环境中,高水分小麦以0.02 m/s的粮堆表面风速每天通风6 h可明显抑制其中的微生物活性,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安全储藏.  相似文献   

16.
将4个小麦样品在40℃条件下储藏一定时间,从多方面研究了小麦蛋白质变化引起面粉品质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小麦蛋白质中部分清蛋白、球蛋白及低相对分子质量麦谷蛋白亚基,在小麦储藏过程中通过二硫键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麦谷蛋白,麦谷蛋白大聚体含量增加,从而引进面粉品质的变化,非共价键对麦谷蛋白大聚体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 4个小麦样品在 40℃条件下储藏一定时间 ,从多方面研究了小麦蛋白质变化引起面粉品质变化的机理 .结果表明 :小麦蛋白质中部分清蛋白、球蛋白及低相对分子质量麦谷蛋白亚基 ,在小麦储藏过程中通过二硫键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麦谷蛋白 ,麦谷蛋白大聚体含量增加 ,从而引起面粉品质的变化 .非共价键对麦谷蛋白大聚体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光电检测与控制的水体固形物分离系统是把光具模作为发射源,光敏电阻作为接受器,构成光传感器,测量水的混浊度.通过控制电路和串、并联式过滤装置,对水处理装置中的清水、浊水、泥浆进行连续自动分离,解决清洗小麦、果蔬废弃水二次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就小麦水分与容重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证实小麦水分与容重确是显著相关的,并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从而为实仓小麦的降水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此结论应用于生产实际,根据线性回归方程,通过控制水分,达到控制容重,升等增价,对贮粮工作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储藏过程中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与其产生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测定了小麦感染谷蠹后不同时间千粒重和虫蚀粒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分析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期为通过气体监测粮情提供参考.主要结果为:25℃下,小麦感染10头/kg谷蠹成虫后的6个月内,其千粒重从42.91 g下降到了33.20 g,小麦虫蚀粒则从0.3%增加到18.3%,相应地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起初的0.048%逐步增加到20.894%.随着时间延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小麦的千粒重下降趋势平缓,二氧化碳浓度与千粒重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而小麦的虫蚀粒率上升受害虫发生状态影响明显,二氧化碳与虫蚀粒率变化呈同步增长关系.虫蚀粒率增长幅度在害虫发展至有大量后代个体时增加显著.结果显示,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过程中,环境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千粒重和虫蚀粒变化关系密切,通过检测二氧化碳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粮食质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