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9只狗的小肠总长度的30%,50%及75%的上端分别切除,观察其对移行性综合肌电(MMC)发生规律和红霉素诱发MMCⅢ相的影响。结果发现,所有小肠部分切除的狗,残余小肠的慢波节律均较小肠完整时相应部位明显减慢;75%上端小肠切除的狗,MMC活动消失。小肠完整的狗,静脉注射红霉素均能使MMCⅢ相提前发生;30%上端小肠切除的狗,红霉素仅在一半的实验中可诱发MMCⅢ相,50%及75%上端切除后,红霉素不能诱发MMCⅢ相。但静脉注射吗啡后在所有动物模型上均能诱发MMCⅢ相。提示小肠MMC的周期活动需要空肠以上小肠的存在,红霉素仅在小肠上端能诱发MMCⅢ相。  相似文献   

2.
万瑜  伍忍 《生理学报》1989,41(2):203-208
于去卵巢大鼠小肠的不同部位植入铂金丝单极电极,观察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孕酮对其移行性综合肌电(MMC)的影响。结果为:(1) 静注HCG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出现典型的与妊娠有关的MMC改变,即MMC的周期被间断出现且不规则延长的Ⅱ相所打乱。(2) 肌注孕酮后,十二指肠MMC的Ⅰ相和Ⅱ相时程均显著延长,但MMC的周期性无明显紊乱。(3) 在肌注孕酮的基础上加注HCG后,MMC的变化在特征上与单独注射HCG时相同,在范围上扩大到整个小肠。上述结果提示,在大鼠,HCG可引起典型的与妊娠有关的MMC活动紊乱;当有孕酮存在时,HCG的这一效应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P物质尾核微量注射抑制小鼠胃肌电活动和胃运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荆浩  林坤伟 《生理学报》1994,46(1):17-22
本文观察了小鼠尾核微量注射P物质或乙酰胆碱对胃肌电和胃运动的m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两者作用的关系。用双极康铜导线引导胃窦部肌电;用水囊连接压力换能器记录胃窦部运动。上述信息经生物电放大器和载波放大器放大后,由四道记录仪描记曲线,同时输入微机进行采集、贮存和处理。计算出注药前后每分钟胃肌电快波、慢波和胃运动波的频率和总幅度的变化百分数。结果如下:尾核注射SP或ACh胃电快波和胃运动呈明显的抑制效应。用  相似文献   

4.
红霉素对狗胃肠道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移行性综合肌电(MMC)作指标,研究红霉素(EM)消化道副作用与平滑肌电活动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狗消化间期,静脉注射EM50~400μg/kg,在3~7min内即诱发剂量依赖性早发MMCⅢ相。此早发Ⅲ相起于胃、十二指肠,向小肠尾端移行,其锋电发生率、Ⅲ相持续时间和移行速度等均与自发Ⅲ相类似。胃、十二指肠内分别注射EM500μg/kg,经24.5±7.5min和23.7±2.2min才诱发移行性Ⅲ相。双侧膈上迷走神经切除后,EM仍诱发早发Ⅲ相,但其移行速度减慢(p<0.01),阿托品能阻断EM诱发Ⅲ相的发生。EM在Ⅲ相诱发后的70~250min甚至更长时间内仍使MMC周期和Ⅲ相起始紊乱,甚至完全破坏MMG,代之以超速扩布锋电簇活动。EM不影响进食后狗的胃肠电活动。因此,EM消化道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其被吸收进血液后通过内在胆碱能神经启动早发Ⅲ相及其后较长后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观察了脑室注射乙酰胆碱(ACh)对丘脑束旁核(Pf)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电活动的影响,并与吗啡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脑内ACh增加可使PEN放电潜伏期延长,频率降低,持续时程缩短;可使PIN的完全抑制时程缩短。腹腔注射吗啡与ACh的作用相似。M胆碱受体阻断剂阿托品能阻断ACh对PEN和PIN的作用,但不影响吗啡对PEN和PIN的作用。说明吗啡镇痛不是通过胆碱能转递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蟾蜍、家鸽、家兔、小鼠和大鼠5种常见实验脊椎动物在体十二指肠电活动的特征。并为这些动物的比较生理学提供理论依据.该实验采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通过肠壁吸附电极记录十二指肠电活动的方法.以肠电活动的慢波频率、幅度、峰簇发生频率、发生率为指标,对5种脊椎动物肠电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峰簇发生频率、发生率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家鸽、小鼠、家兔、大鼠、蟾蜍。而以慢波幅度为指标则顺次为家鸽、家兔、蟾蜍、大鼠、小鼠,这提示慢波幅度与峰簇发生频率、发生率作为反应肠运动强弱的指标时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内胆盐对胃肌电和运动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牛磺胆酸钠(ST)灌入小鼠十二指肠后胃肌电快波、慢波和胃收缩波的变化,并对其神经机制作了探讨。用胃壁双电极和胃内水囊-压力换能器法将胃电和胃运动信号输至放大器,然后由记录仪及电子计算机对该信号进行记录、采集、贮存和处理。以5min为单位,计算出灌注 ST 前、后胃电快波、慢波和收缩波频率与总幅度变化的百分数。结果为:十二指肠灌注 ST(n=10)后,胃电快波频率、幅度和收缩波幅度明显抑制。腹腔神经丛麻醉,利血平化和碳酰胆碱可消除 ST 引起的抑制效应。酚妥拉明不能去除该抑制效应,心得安可部分消除 ST 的抑制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十二指肠灌注 ST 对胃电快波和胃运动有抑制效应,并提示该抑制效应的神经传出途径可能为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由β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8.
刺激尾核对狗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狗的急性实验中,刺激尾核对胃电快波和胃的运动功能呈双相性影响。当刺激尾核时.引起胃电快波活动减弱,胃紧张度及其节律收缩的波幅降低,在刺激结束后甚或在刺激末期,胃电快波则增强,胃紧张度增高,胃节律收缩的波幅增大。刺激尾核对胃电慢波的周期和振幅影响较小,且表现多种形式,但多数实验在给予刺激后先表现为周期延长,振幅略有增高,继而发生周期缩短,延长,波幅减小增大的交替性波动。同时观察到胃紧张度与胃节律收缩的强度,决定于胃电快波的活动,与胃电慢波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慢性清醒猫正常摄食过程中胃电的变化,以及脑室注射心得安和动物麻醉对胃电的影响。结果显示,空腹饥饿状态下,猫胃电图上出现具有特征性的高振幅的“饥饿波”;摄食时胃电慢波抑制,可见较小快波;进食后半小时左右,胃电开始出现每分钟4—5次的振幅逐渐增大的正弦形慢波,多数慢波负载有快波。脑室注射心得安,可使饱猫胃电慢波抑制期出现饥饿波。动物在饥饿时麻醉,胃电慢波幅度显著降低,饥饿波完全不出现,苏醒后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用半胱胺经口给药方法诱发大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离体条件下,以肠电慢波的频率和振幅为指标,观察了溃疡时十二指肠各部位的电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溃疡病变均选择牲地形成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心在离幽门括约肌0.5cm左右处;(2)在幽门括约肌尾侧0.5cm处(形成溃疡部位)和1.0cm及2.0cm处(未形成溃疡部位)的溃疡大鼠十二指肠电慢波频率,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振幅的变化不甚明显(P>0.05);(3)在幽门括约肌尾侧1.0cm处,十二指肠球部穿孔性溃疡大鼠的电慢波振幅明显地大于单纯性溃疡大鼠(P<0.05),而在幽门括约肌尾侧2.0cm处,穿孔性溃疡大鼠的电慢波频率明显高于单纯性溃疡大鼠(P<0.05)。以上结果提示:由半胱胺诱发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十二指肠电慢波频率有加速作用,并随溃疡病变的加重,十二指肠电慢波活动似有增强倾向。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