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MRI的广泛使用 ,以往认为发生率极低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发生率明显增加。该病分为髓内型、硬膜内髓外型、硬膜外型和椎体型 ,以髓内型多见。临床表现为反复出血及脊髓损害 ,症状多样 ,主要通过MRI检查确诊。该病诊断一经明确就应早期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2.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MRI的广泛使用,以往认为发生率极低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发生率明显增加,该病分为髓内型、硬膜内髓外型,硬膜外型和体型,以髓内型多见临床表现为反复出血及脊髓损害,症状多样,主要通过MRI检查确诊,该病诊断一经明确就应早期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8例全切,5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6例,无变化7例,加重3例。随访3~36个月,仍有2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肿瘤未全切的8患者中有2例行放射治疗,肿瘤体积未见明确增大。肿瘤全切的28例患者生存良好,随访未见确切复发。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脑内,少数生长在脑外.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鞍区,与海绵窦关系密切,常累及周围颅神经.常规手术因病变和周围结构显露欠清,术中易出现大出血迫使手术中断,降低血管瘤切除率,且易损伤海绵窦周围的颅神经.采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以清楚显露病变和周围结构关系,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最大程度的避免损伤颈内动脉及海绵窦区的颅神经,大大提高肿瘤切除率.本文对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肌肉海绵状血管瘤2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告手术治疗肌肉海绵状血管瘤278例,占同期各种类型血管瘤的20.3%,手术优良率88.1%。发生于30岁以下青少年占92%。83.6%发生在肌肉发达的臀部、下肢和上肢。血管造影能确切的显示病变的范围、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术后效果评价的指标。常用造影方法有静脉造影、动脉造影、局部穿刺造影和骨髓静脉造影。作者认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并主张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现为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至2005年间25例表现为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据病灶位置及脑电图表现分为,运动区组9例,非运动区组16例。术中采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确定致痫灶与病灶进行显微外科切除。对其中12例病灶在深部的患者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25例患者海绵状血管瘤均完全切除,无一例造成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随访10个月~4.5年,运动区组9例,EngelⅠ级6例(IA5例,IB1例);EngelⅡB级2例,其中1例术后半年内无发作,1例在药物控制下偶有癫痫发作;EngelⅢ级1例。非运动区组16例,均无发作,Engel IA13例,IB 3例。结论:能否完全切除病灶和痫灶是影响运动区表现为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世宇 《山东医药》2008,48(21):52-53
回顾性分析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均显微镜下行切除术,其中28例全切,1例次全切.认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特点,显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亚急性期(末次出血后2~6周)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手术效果及随访预后。结果 13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大脑脚-中脑-桥脑1例,中脑1例,桥脑7例,桥脑延髓交界1例,延髓3例;最大径2 cm 1例,2 cm≤最大径3 cm 7例,3 cm≤最大径4 cm 5例;末次出血至手术时间为(31±15)d;肢体无力或麻木7例,头痛3例,小脑功能障碍3例,面瘫及外展神经麻痹3例,饮水呛咳1例,言语不清1例,咳嗽无力1例,呼吸微弱1例;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例,经小脑延髓裂桥脑侧方入路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枕下后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8例;全切12例,1例手术切除后复查发现有肿瘤残留行二次手术全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海绵状血管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9例,同术前2例,加重2例;平均随访(33±14)个月,仍有2例患者遗留轻度面瘫并外展神经麻痹,术后6个月卡氏评分为(83±15)分。未见复发,亦无再次出血。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于亚急性期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病灶,疗效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疗效,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并证实为髓内肿瘤的165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年龄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肿瘤定位及病理类型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65例患者共发现171个肿瘤,男性患者肿瘤好发于颈段,女性好发于胸段(χ2=11.97,P0.05);青少年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星形细胞瘤,成年患者主要为室管膜瘤(χ2=86.50,P0.001);术前MRI定位诊断准确率97.5%,定性诊断准确率96.4%。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48例,Ⅱ级85例,Ⅲ级21例,Ⅳ级11例。手术采用椎板切开显微切除肿瘤,辅助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后综合治疗,术后早期随访Mc-Cormick分级判断疗效,术后Ⅰ级139例,Ⅱ级20例,Ⅲ级1例,Ⅳ级5例,症状缓解率96.4%,其中症状完全恢复者139例(84.2%),大部分好转恢复者20例(12.1%),症状同前4例(2.4%),肢体运动功能恶化2例(1.2%)。结论髓内肿瘤起病缓慢,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和误诊,术前MRI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保证。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髓内肿瘤唯一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来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显微手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全切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肝海绵状血管瘤26例手术治疗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年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6例,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1例伴有典型的Kasabach-Merri综合征,正确综合应用B超、CT及放射性核素血池显像等影像学技术,大多数病例可于术前确诊。手术前应权衡利弊,肿瘤剜出术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7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髓内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肢体麻木为首发症状13例,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9例,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腰背部疼痛2例,痛温觉分离者1例,呼吸困难1例,肌肉萎缩1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明确髓内占位性病变。全部病例采取全椎板切开术后复位固定。对患者术后病理以及术前、术后症状体征和随访复发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外科显微手术治疗髓内肿瘤的效果。 结果本组患者中,11例室管膜瘤10例全切,1例次全切除;2例星形细胞瘤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表皮样囊肿、血管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转移各1例均全切除;1例炎性组织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改善11例,1例术前双下肢瘫和大小便失禁,术后无变化,5例术后症状加重,经康复治疗后2例完全恢复,2例留有轻度功能障碍,1例仅轻微改善,遗留有中度功能障碍,没有死亡病例。17例随访0.1~4.5年,2例肿瘤复发,1例再次手术,1例转放射治疗。 结论对于不同病理和性质的髓内肿瘤采取不同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获得较好的成功率。术前症状较重者,预后较差。因此,显微外科手术是脊髓内肿瘤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如何选择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状血管瘤占脑血管畸形的5%~10%,其中位于脑干的约为13%~35%,主要发生在脑桥。这类畸形极为危险,因为它们长在生命中枢,而且容易出血。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仍有争议。一般来说,熟练的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切除病灶,降低致残率是可能的。最近也有学者根据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史,提倡保守治疗,但这一观点未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共22个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分层多点或多次叠合消融治疗55点,平均每例行2.9点。结果 19例患者随访6~96个月,平均随访(44±28)个月。经一次治疗完全缓解(CR)16例,部分缓解(PR)3例,缓解率(CR%+PR%)达100%。病灶直径平均缩小79.8%(80.2%~92.1%),患者平均住院天数8.8天。结论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具有微创、有效、安全等特点,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何世发  傅先明 《山东医药》2010,50(10):107-108
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实施手术治疗时,由于海绵窦区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术中极易发生大出血,术后则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2006年6月-2009年5月,本院手术治疗CHCS1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准确诊断方法、术前评估和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通过临床表现、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并制定完备的治疗方案,术中沿肿瘤周边分离,最终整块切除肿瘤,并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结合多方面影像检查以准确诊断、评估,术中整块切除肿瘤,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999~2004年,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中颅窝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海绵状血管瘤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海绵状血管瘤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风险较大,疗效不太理想。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患者1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颈段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的MRI表现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高颈段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患者均根据术前MRI及DSA或CTA表现确诊,均在显微镜下全切肿瘤,术中应用荧光造影。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10例,加重2例(1周后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 MRI对高颈段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具有重要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意义,显微外科手术结合术中荧光造影是治疗高颈段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亚娟  苏晓琳 《山东医药》2009,49(47):32-33
目的 分析小儿脑海绵状血管瘤(CA)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小儿CA的MRI检查结果。结果4例患儿MRI具有明显特征性表现:MRI检查T1WI上为稍高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其可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