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在穴位局部被感知并转化传递到病变部位发挥效应的过程是复杂的.直至目前针灸的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新方式,前期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控外泌体的释放,外泌体与针效之间关系密切,发现外泌体可能在针刺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外泌体具有分布广、来源广、运载物质...  相似文献   

2.
针灸起效的基础作用机制虽已从多个方面被证实,但如何实现针灸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调节是针刺的基本作用模式,外泌体是目前世界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疾病诊断、治疗、药物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优势。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一种新方式,可能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通过人工干预回输外泌体可产生"类针刺样"作用。借助外泌体自体活细胞分泌、免疫原性反应极低、内含物质多的特点,以及在药物开发与改造中的巨大优势,可从"针刺后血清外泌体"中开发"针刺网络药"。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50 nm的脂质双层膜囊泡,其含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外泌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可通过传递各种蛋白质、生物活性脂质和遗传信息来改变受体细胞的表型和功能,与癌症、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直接靶向外泌体以抑制其在介导疾病中的作用,或开发外泌体作为载体运送生物大分子和天然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有望成为疾病新的治疗策略。外泌体生物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受体细胞识别、结合并内化外泌体,而这一过程依赖于外泌体膜蛋白的种类和功能。本文聚焦于外泌体的膜蛋白,对这些膜蛋白进行分类并阐述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摘 要〕 植物源外泌体样纳米颗粒是从植物组织中分离的直径约 40 ~ 300 nm 的双层膜性囊泡,由活体细胞分泌产生, 是细胞间传递生物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沟通细胞间通讯的作用,该膜性囊泡在生理调节和病理发展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为更深入研究外泌体生物学作用机制,提取高质量的外泌体是首要步骤,本研究通过超速离心法提 取并用蔗糖重水垫法纯化淫羊藿外泌体,经电镜鉴定符合外泌体显微鉴别特征。希望本研究能为研究者们开拓中草药外泌 体提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作为胞间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结构修饰和装载药物已在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穴位注射是能够发挥针刺效应和药物性能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药效强、作用快、安全性高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文章基于目前穴位注射外泌体的应用现状和理论基础,提出了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一种来源于细胞、直径为40-130 nm的纳米级囊泡结构,能够携带大量的蛋白质、核酸和 脂质等生命信息,在细胞与细胞通讯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不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重要的功能,在 疾病状态下如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外泌体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 复发、治疗失败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因分子机制复杂,转移灶隐匿及药物难以到达等导致肿瘤转移治疗困 难。本文介绍了外泌体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以及从源头、功能和信号抑制等角度探讨如何利用外泌体达到治 疗肿瘤转移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治疗肿瘤转移的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靶向 外泌体,有望建立器官靶向性载药系统、外泌体介导信号切断等治疗体系,将为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组织、细胞间隙和体液中,由于内吞作用,外泌体富集了大量标志性转运蛋白,具有多功能的细胞间转导系统,广泛参与了机体抗原呈递、肿瘤生长与侵袭等各种生物过程。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因携带亲本细胞大量生物信息,可通过受体-配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等途径,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物质传递来改变癌细胞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生物效应。围绕外泌体的形成和特征、介导白血病发生机制、辅助白血病诊断和新型治疗手段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一种具有双分子磷脂结构,直径为30~100μm的囊状小泡,表面含有DNA、R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远距离传递生物信息,因此被称为"天然药物载体",在心血管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其有效成分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不高,治疗过程长,见效慢等缺点,限制了药物充分利用。而利用外泌体这种新型药物载体,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递送至靶细胞,更好、更快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本文就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功能特点及其作为中药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作为细胞间的通讯载体,可以与邻近细胞或远距离的细胞交换遗传物质和代谢信息,如脂质、核酸和蛋白质。脂质代谢受遗传、神经体液、激素、酶,以及肝脏等组织器官的调节,当以上因素出现异常时,可造成脂质代谢紊乱。外泌体会影响脂质代谢,同样脂质代谢也会影响外泌体的产生、分泌,以及和受体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脂质可以在细胞信号的传递、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中发挥作用,外泌体与脂质代谢相互作用的研究有望成为研究脂质代谢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是一种大小约30~100 nm的膜性小囊泡,包含多种蛋白质、脂质、信使RNA(mRNA)和微小RNA(microRNA)等。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交流的媒介在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进程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外泌体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外泌体携带有来源细胞特异的蛋白质、mRNA和microRNA等成分,这些遗传信息能够反映癌症细胞遗传或信号改变,因此外泌体在癌症早期检测和预后检测方面大有可为。目前已发现多个肿瘤细胞外泌体来源的蛋白质和microRNA可以作为癌症诊断标志物。笔者对外泌体来源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在癌症检测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成药》2020,(1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心血管疾病人群中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有效调控其发生发展进程可对相关疾病进行早期防治。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天然纳米载体和细胞间信使,在调节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细胞间通讯将所携带的内容物运输至邻近或远距离的靶细胞,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干预AS。中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起效防治AS,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相关外泌体中的miRNA有关。本文旨在探讨外泌体衍生的miRNA在AS中的调控作用及中药干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灸作用有别于西药"点-点""点-系统"的靶向作用,网络调节是针刺作用的最基本模式。外泌体(exo-some)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细胞间通讯的重要载体,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外泌体释放且与针效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以exosome为切入点,以针刺足三里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为研究平台,利用蛋白组学技术检测针刺血清exosome内含全蛋白成分,构建针刺蛋白网络图谱。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针刺大鼠血清exosome内含代谢物,构建针刺代谢网络图谱。整合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实验数据,结合当前针刺机制研究文献证据,利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绘制针刺网络调节图谱,应用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网络关键响应子,通过缺失/捕获技术调控exosome或关键响应子的表达,观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可初步揭示针刺网络调节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高针刺疗效的新方法,探索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研究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囊泡小体,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直径大小约为30~100 nm,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外泌体可以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细胞间的物质转运、信号传导、免疫调节、肿瘤微环境调控、以及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等,在肿瘤病证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从外泌体的成分、功能,以及在肿瘤中的各种功能和作用,分别综述了外泌体在原发性肝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概况。通过综述发现,外泌体在肿瘤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前景广阔,而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多层次、多靶点效应,中医药是否能通过对外泌体的调节发挥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恬佳  邱智东  邱野  陈亚君  胡爽  刘达 《中草药》2021,52(12):3514-3521
目的研究人参Panax ginseng根外泌体提取、表征及其体外心肌保护活性。方法采用差速离心法与蔗糖梯度离心法提取人参根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对外泌体进行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对人参根外泌体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SmallRNA测序分析人参根外泌体中SmallRNA种类;建立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以最刘质量浓度的人参根外泌体处理H9C2细胞,应用Hoechst染色和JC-1染色考察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结果 TEM图中清晰可见人参根外泌体呈茶托状的双层膜结构;NTA粒径分析检测到112.7nm的人参根外泌体占总人参根外泌体的92.7%;蛋白组学分析鉴定到5585个蛋白;SmallRNA测序鉴定到miRNA、tRNA、snRNA、rRNA、snoRNA 5种SmallRNA;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力下降,人参根外泌体给药组呈剂量依赖性地使细胞活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凋亡相关蛋白Bcl-2蛋白水平下降;Bax、Cyt C的蛋白水平升高。结论首次报道了人参根外泌体的提取工艺及表征,并发现人参根外泌体对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以关节软骨损伤、软骨下骨硬化及滑膜炎症等为特征,可导致患肢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主要载体,在细胞间转运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核酸及蛋白质,从而改变受体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及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等作用,是治疗骨关节炎和软骨损伤的新靶点。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进行了概述,并对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骨关节炎和软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活性胞外囊泡,能反映出分泌细胞的生理功能,对外泌体的研究不仅能在微观上进一步了解细胞的生理和病理改变,还在宏观上对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外泌体运用于在中医证候现代研究的思路,分析了外泌体与证候研究结合的方式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外泌体是由生物体内各种细胞主动分泌的脂质双分子层膜性囊泡,似纳米粒,具有信使靶向性,与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可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实验研究思路与策略。外泌体由各细胞分泌,膜内含核酸、蛋白质、脂质及小分子代谢物质等,亲本能精准协调各细胞间的功能,浓缩传递亲本细胞的功能信息,是体现细胞功能的简洁形式;同时荷载了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模板”,若对其包裹的基因-蛋白质-脂质-小分子间的“印迹模板”运载规律进行研究,可建立起中医药理论现代化实验研究思路和策略,揭示机体经络脏腑功能。笔者首先对外泌体的现状,包括发现、分泌、特点、功能、归属、摄取、研究方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阐述其精准信使靶向性的运载工具天然属性,体现出了经络脏腑微观物质的运行规律;其次,探讨其作为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模板”重要载体,融合中医药超分子化学研究方法提出中医药经络脏腑与归经的微观物质基础、中药复方配伍、中药靶向制剂靶向性的实验研究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针刺内迎香穴治疗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浆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针刺内迎香穴治疗AR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o组)、模型组(Mu组)和针刺组(Zh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及鼻黏膜刺激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造模后对针刺组大鼠予针刺内迎香穴进行干预,每周2次,连续3周。HE染色观察鼻黏膜病理形态改变;超速离心法提取大鼠血浆外泌体,透射电镜(TEM)和粒径分析(NTA)检测外泌体形态和粒径浓度;高通量测序以P<0.05的标准筛选大鼠血浆外泌体中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利用miRanda和Targetscan得出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针刺作用关键miRNA共有10个,其中5个上调,5个下调,共得出7 408个靶基因,涉及1 130个生物过程、158个细胞组分、166个分子功能,KEGG信号通路有31条(P<0.05)。结论:针刺内迎香穴可明显改善AR大鼠鼻黏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rno-miR-92a-3p、rno-let-7d-3p、rno-miR-328a-3p、rno-miR-223-3p、rno-miR-23a-3p、rno-miR-451-5p、novel_314、rno-miR-144-5p、rno-miR-23b-3p及rno-miR-144-3p的表达,进而调控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外泌体是由不同种类细胞所分泌释放到细胞外间隙的小囊泡1。外泌体广泛分布在各种体液中,内含有蛋白质、脂质及各种核酸类物质,包括信使RNA(mRNAs)、microRNAs(miRNAs)和其他非编码RNAs(ncRNAs),通过在细胞间运输这些物质达到调节受体细胞的作用。其中,miRNAs已被证明在脑卒中、卒中后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中参与神经递质释放、神经元重塑、神经血管生成等过程,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脑卒中是一种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神经精神并发症,但目前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存在疗效不理想、副作用大等缺陷。外泌体源性miRNAs在脑卒中和神经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卒中及卒中后抑郁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探究外泌体源性miRNA在卒中及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发掘其治疗价值,为相关的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总体5年生存率不高,且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大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故研究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有效防治方法有重大意义。外泌体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直径约30~100 nm的有被小泡,表面携带特定分子,可通过受体-配体结合方式或通过内吞作用被内在化,或与靶细胞膜融合,将囊泡中的物质释放至靶细胞胞液中,诱导靶细胞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组织中,外泌体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促使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引导肿瘤细胞器官特异性转移、诱导结直肠癌细胞耐药及参与抗肿瘤免疫效应等影响结直肠癌的发展,对结直肠癌外泌体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寻找防治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同时,由于外泌体自身通常包含多种特异性分子,有望作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医药治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可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起效,在降低大肠癌的复发转移率、改善大肠癌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大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泌体对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影响的广泛性,与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性相契合,以其为切入点,或许可更全面地研究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