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平麦20是以中育01089为母本,豫农040-3品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2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10094)。在2017—2018和2018—2019河南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为6 427.5 kg/hm2和8 803.5 kg/hm2,分别比对照周麦18增产1.8%和6.0%,2019—2020年度参加河南省豫农源小麦试验联合体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259.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寒性、抗旱性、抗倒伏性强等优点,适宜在河南省(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高中水肥地种植。本文还就表型与抗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小麦抗性育种早期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了丰富耐盐碱小麦新品种资源,促进河北滨海盐碱地小麦生产,2014年,渤捷种业有限公司利用杂交育种法选育出捷麦20,并于2021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于半冬性小麦,冬季抗寒性较强,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好,耐盐碱性强。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参加河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 252.5、5 206.5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捷麦19增产7.2%、7.5%,增产试验点比例均为100%。2020—202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 627.0 kg/hm2,比对照增产8.3%,增产试验点比例为100%。主要介绍捷麦20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抗性鉴定与品质检测结果及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云麻12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2023年选育的雌雄同株晚熟型工业大麻新品种。该品种THC平均含量为0.07%,CBD平均含量为2.58%。2020—2021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花叶平均产量2785.8 kg/hm2,较对照品种云麻8号增产24.68%;麻籽平均产量1959.15 kg/hm2,较对照增产14.00%;麻糠平均产量1921.05 kg/hm2,较对照增产12.33%。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抗旱性和抗倒伏性,是适合低纬地区种植的一个雌雄同株工业大麻多用型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003—2022年长江中下游稻区通过国家审定两系杂交早稻组合的特征特性。2003—2022年,长江中下游稻区有46个两系杂交早稻组合通过国家审定,其中早中熟类型26个,迟熟类型20个;早中熟类型组合区试平均产量为508.91 kg/667 m2,迟熟类型组合为515.89 kg/667 m2,近年通过审定组合的区试产量更高;组合优质达标率仅为10.87%,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组合占比分别为15.22%和4.35%;列入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组合29个。截至2019年,有18个组合的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2,4个组合的推广面积超过33.34万hm2,2个组合的推广面积超过66.67万hm2。  相似文献   

5.
龙粳431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龙粳48为母本、空育13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626.8 kg/hm2,较对照品种龙粳46增产8.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403.8 kg/hm2,较对照品种龙粳46增产9.5%。龙粳4311具有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  相似文献   

6.
沧黑豆2号是以MSP287不育系为母本,以小黑豆、冀豆12等资源混合群体为父本,经连续多轮选择而成的黑豆新品种。2021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籽粒大、高产、抗病性和抗逆性好等特点。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 403.8 kg/hm2,比对照冀黑豆1号增产12.1%;生产试验产量为2 652.4 kg/hm2,比对照冀黑豆1号增产14.5%。介绍了沧黑豆2号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适合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春性小麦新品种.[方法]选择10个新品种,与对照品种扬麦20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综合抗性.[结果]综合比较,建议扬麦29、扬红6号、久好麦2号、皖西麦0501、扬辐麦5号、农麦156等在江淮春性麦区扩大示范种植,逐步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衡春豆9号是衡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早熟、抗性较好的95-113作母本,中偏迟熟、商品性好的本地品种山黄豆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运用混合法和系谱法相结合,经12代选育而成。其粗蛋白质含量45.77%,粗脂肪含量18.83%,达到国家高蛋白型大豆指标,202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湖南省区试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衡春豆9号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09.9 kg/hm2,比对照湘春豆24号增产6.6%,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98.5 kg/hm2,比对照湘春豆24号增产8.3%,适合在湖南及周边气候相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垦红23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钢03-441为母本、M30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分蘖力强、抗倒伏、抗病能力强、生育期适宜等特点,在2012—2013年黑龙江省东部平岗区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 571.6 kg/hm2,比对照品种垦大12增产8.1%;2014—2015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324.1 kg/hm2,比对照品种垦大12增产5.8%。2016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麦2016001。  相似文献   

10.
南夏豆30是由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超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19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190003。2016—2017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153.4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29.7%;201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109.6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6.8%。籽粒粗蛋白质含量50.1%,粗脂肪含量17.5%,属超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中感SC3、感SC7大豆花叶病毒生理小种。2019年参加四川省春玉米套作大豆品种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1 555.80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10.4%,增产显著,适宜套作。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2020年秋播,于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射阳推广示范基地开展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对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抗病(逆)表现、产量及产量结构进行全面考察分析。综合产量、品质、熟期熟相、抗病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分析,各参试品种均表现较好,其中盐麦1号、镇麦18综合表现较突出,盐麦1号最终产量为7 871.55 kg/hm2,镇麦18产量也达到7 800.3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江苏射阳地区红皮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射阳县新洋农场进行16个红皮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的筛选试验,对参试品种早晚2个播期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及产量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早播组全生育期变幅在221~225 d,晚播组全生育期变幅在213~217 d,扬麦23全生育期均最短,华麦6号全生育期最长。早播组产量变幅为591.67~739.67 kg/667 m2,华麦6号最高,扬麦15最低;晚播组产量变幅为637.00~707.67 kg/667 m2,扬麦23最高,扬麦27最低。未防治条件下,锈病早播组发病明显重于晚播组,早播情况下华麦7号、扬江麦580-1、宁麦13(CK)锈病发生极重,华麦6号锈病早、晚播发生均轻,锈病抗性突出。总之,早播组平均产量水平低于晚播组,产量变幅明显高于晚播组,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扬麦23、华麦1430表现最为突出,在早播组、晚播组产量均居于最前列,赤霉病、锈病均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抗黑穗病、高产高糖的‘中糖2号’甘蔗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并就其蔗茎产量、抗黑穗病鉴定、特征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中糖2号’(ZT2)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从‘热引1号’ב新台糖22号’(ROC22)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甘蔗优良新品种,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编号:GPD甘蔗(2018)460029]。该品种表现为出芽整齐均匀、直立、易脱叶、抗倒伏、适宜机械化,高抗黑穗病。在海南临高的试验结果表明,‘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平均蔗茎产量(117 080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96 330 kg/hm2)增产21.54%,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宿根甘蔗的蔗茎产量分别是112 875 kg/hm2和110 625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27.82%和34.73%。‘中糖2号’1 a新植2 a宿根连续种植3 a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14 756 kg/hm2)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18.61%,其中宿根1 a和宿根2 a的宿根甘蔗的含糖量分别为14 516 kg/hm2和13 874 kg/hm2,分别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25.29%和29.17%。多年的黑穗病自然发病调查结果显示,‘中糖2号’对黑穗病表现为高抗,人工接种结果也表明其为高抗。‘中糖2号’为高抗黑穗病的高产高糖新品种,既为甘蔗育种提供抗病的亲本材料,也为甘蔗生产提供抗病的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14.
稻茬晚播小麦不同品种产量及群体特征和氮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苏中地区稻茬晚播条件下种植的小麦品种,以苏中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在晚播条件下生育进程、产量、群体结构特征、氮效率及抗倒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16、扬麦23、宁麦14以及宁麦19的生育进程略快于苏麦188及扬麦22,扬麦16和扬麦23较其他品种早熟1~2 d。两年度均以扬麦23产量最高(8 168.82 kg·hm-2),其次为扬辐麦4号(8 124.06 kg·hm-2),这两个品种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高, LAI较大,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扬麦16虽然越冬期有较大的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熟期较早,但晚播条件下穗数不足,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成熟期扬麦16和扬麦23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宁麦14和扬麦25,花后氮素积累量扬麦23最高。扬辐麦4号和扬麦23氮效率指标优于其他参试品种。扬辐麦4号抗倒伏指数最高,其次为扬麦23和扬麦25,抗倒性能均较好;扬麦22株高与重心高度低于其他品种,但茎秆质量较差。综合考虑,扬麦23和扬辐麦4号生育前期分蘖发生较快,中期群体结构协调,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倒性能,稻茬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长江流域双季稻机插秧发展缓慢的问题,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栽插密度与氮肥用量对机插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双季稻产量并未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以高密(36.4万穴/hm2)+高氮(施纯氮量早稻175.5 kg/hm2,晚稻189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其中,早稻为7.80 t/hm2,晚稻为9.05 t/hm2,但与高密+中氮(施纯氮量早稻110 kg/hm2,晚稻140 kg/hm2)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且栽插密度和施氮量间互作效应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其中,氮肥吸收利用率中氮比高氮平均增加13.26%,高密度比低密度平均增加17.53%。由此可见,提高栽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通过大幅增加有效穗以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少氮密植可作为长江流域机插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盐城市主推品种扬麦2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播期(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播期推迟1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比较扬麦23不同播期播量的生育期和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播种到出苗时间加长,最短7 d,最长19 d,播期对最终成熟期影响不大,10月31日、11月20日2个播期最终成熟期相差3 d左右;随着播期推迟,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1月10日与11月15日2个播期最终产量由488.7 kg/667 m2极显著下降至455.4 kg/667 m2。生产上扬麦23在盐城地区适宜在10月31日—11月10日完成播种,宜控制基本苗在18万~20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扬麦25为材料,分析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与当地常规配方施肥对小麦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对小麦前期分蘖表现出了促进作用,茎蘖数的增加幅度高于常规配方施肥,且分蘖率的差异更为显著。随着小麦分蘖数开始下降,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的成穗率低于常规配方施肥,但差异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的有效穗数比常规配方施肥高,具差异显著(P<0.05),但在实粒数和千粒质量方面几无差异。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来看,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通过增穗数、增粒质量达到增产效果,增幅2.93%,增加净效益50.55元/667 m2。  相似文献   

18.
俞斌  李新敏  陈哲雯  吴俣 《中国稻米》2023,29(1):131-133
针对超级早稻中组143播种量略高、分蘖力中等的问题,本试验设置3个播种量和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播种量和施氮量对其机插栽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与平均产量成正相关,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与平均产量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施氮量210 kg/hm2时平均产量达到最高值,高于此施氮量产量反而下降;播种量和施氮量双因子互作条件下,适量播种和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有利于中组143机插获得高产,反之不利于高产,播种量120 g/盘、施氮量210 kg/hm2时平均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杂交粳稻品种粳优653食味品质优异,适宜在辽宁省中早熟稻区作优质稻生产.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分析了插秧丛距、施肥量对粳优653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插秧穴距对粳优653产量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适当减施氮肥和磷肥、增加插秧丛距和增施钾肥,进而控制群体分蘖数,防止倒伏,提高成粒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适合优质麦的肥料运筹方式,明确基肥、壮蘖肥和穗肥的产量效益,以镇麦10号为材料,探究不同的肥料运筹对镇麦10号产量、经济效益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壮蘖肥和穗肥相比,穗肥的产量最高,净效益最好,显著高于基肥和壮蘖肥;其中基肥的产量高于壮蘖肥,净效益低于壮蘖肥,但是差异不显著。基肥中分别施用磷酸二铵、复合肥、氯化钾,以及追肥中分别施用磷酸二铵、复合肥、氯化钾和基肥追肥都用复合肥共7个处理相比,基肥追肥都用复合肥的处理产量较其他处理好,净效益也较其他处理好,平均增加7.9~20.8元/667 m2。在品质方面,基肥中施用复合肥和氯化钾可以改善镇麦10号的品质,而追肥对其品质的提升作用不显著。因此,镇麦10号的最佳施肥方式为:基肥(尿素11.0 kg/667 m2+复合肥22.5 kg/667 m2)+分蘖肥(尿素9.0 kg/667 m2)+拔节肥(尿素10.0 kg/667 m2+复合肥12.5 kg/667 m2)+穗肥(尿素7.5 kg/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