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考察了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分析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壳聚糖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晶紫法测定生物膜形成量,XTT法检测生物膜的代谢活性,苯酚-硫酸法测定生物膜的胞外多糖,分析不同浓度壳聚糖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生物膜形成条件不同,成膜能力不同,在蟹壳上更易形成生物膜。壳聚糖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的能力,最低抑菌浓度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可达70.98%,胞外多糖的减少率为78.04%,代谢活性抑制率为46.83%。  相似文献   

2.
对大蒜、肉桂等6种天然的香辛料分别采用水和80%乙醇进行提取并筛选出对副溶血弧菌抑菌能力较强的提取物,探究这些香辛料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蒜、肉桂、丁香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花椒、小茴香、迷迭香则相对较弱。肉桂和大蒜的乙醇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皆为6.25 mg/m L。亚抑菌浓度的提取物除了能够抑制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形成,还能抑制生物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减少细菌胞外多糖的分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发现,处理后死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且生物膜内多糖的含量明显变少。  相似文献   

3.
花椒籽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花椒籽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无水乙醇提取花椒籽,采用牛津杯法,比较不同提取条件下花椒籽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作用。结果 100%的花椒籽提取物抑制副溶血弧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均为12.50 mg/m L。温度升高不利于花椒籽提取物抑菌效果的发挥,适宜温度范围为20~40℃;酸性及中性环境中抑菌效果明显,p H为7.0时,花椒籽提取物抑菌作用最强;紫外照射可使花椒籽提取物菌能力减弱。结论花椒籽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有明显抑制效果,抑菌效果随提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大蒜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以及与生物膜形成相关因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大蒜提取物在不影响PAO1生长的浓度条件下,能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胞外多糖的产生以及浮游现象;与阿奇霉素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大蒜提取物通过干扰铜绿假单胞菌PAO1群体感应系统来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降低与生物膜形成相关特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4种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定4种防腐剂壳聚糖、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和ε-聚赖氨酸对副溶血弧菌(Vibro parahaemolytic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基础上,研究其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生物膜形成量,XTT法测生物膜代谢活性,硫酸-苯酚法测定生物膜中胞外多糖的分泌量。结果表明,壳聚糖的MIC最小,为1.25 mg/m L。4种防腐剂在MIC以及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抑制生物膜的形成,而且能显著降低细菌的代谢活性,减少胞外多糖的分泌,其中壳聚糖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膜形成及粘附情况,并对多因素影响副溶血性弧菌成膜进行探究。方法:采用改良试管法和微孔板法对不同影响因子(p H 6.5~9.5;Na Cl 2%~4%)下2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膜粘附程度和生物膜量进行测定,然后运用改良微孔板法对成膜效果较好的菌株以及标准菌株Vp BJ1.1616的成膜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21株菌在实验条件下成膜能力与菌株来源和细菌致病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相关性,且Vp F29成膜效果最好;在p H6.5~9.5,Na Cl 2%~4%条件下,不同菌株平均OD570nm值变异系数(CV=标准偏差/平均值)分别从0.357变化到0.447,从0.383变化到0.472;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浓度为2.4%~9.6%时,Vp F29在32~37℃条件以及Vp BJ1.1616在37℃条件下都能形成大量生物膜。结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成膜情况说明,副溶血弧菌成膜能力的强弱具有菌株多样性以及特性规律,为研究生物膜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弧菌是广泛存在于近海区域、盐湖和海产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会引起大规模的食物中毒。TLH是副溶血弧菌最主要的毒力因子之一,通过比较tlh的表达量可以间接比较同种菌株在不同应激条件下以及不同菌株之间的毒力差异。本文以在不同条件下培养的三株Vp为材料,分别提取其总RNA,以16SrRNA为内标基因,运用半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毒素(tlh)基因在不同应激条件下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5%的盐度下,三株Vp的tlh基因的表达量都高于其他盐浓度;25℃下,tlh的表达量高于在其他温度条件下;在三株Vp中,ATCC33846中tlhmRNA的表达量最低,ATCC33847中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的协同抑菌效应和机理,为脂肽协同茶多酚应用于副溶血弧菌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棋盘法"研究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的协同抑菌效应;通过研究脂肽和茶多酚独立作用及协同作用对细胞膜完整性、细胞蛋白质合成及磷代谢方面影响来研究二者的协同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存在强烈的协同抑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指数达到0.19;与1/16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脂肽或1/8 MIC茶多酚各自独立作用相比,在1/16 MIC脂肽和1/8 MIC茶多酚协同作用下,副溶血弧菌的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强,细胞部分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且细胞的磷代谢完全受到抑制。结果表明,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具有强烈的协同抑菌效应,其协同抑菌作用主要通过二者协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部分蛋白质的合成与正常代谢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茶多酚在不同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首先测定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再测定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产生的抑制作用;又测定不同NaCl浓度、不同pH、不同加入时间、不同培养温度,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8 mg/mL;当茶多酚浓度分别为0.5,1和2MIC时,其对生物膜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 mg/mL和30 mg/mL NaCl以及酸性条件可增强茶多酚的抑制效果;越早加入茶多酚,其对生物膜抑制效果越好;28℃与37℃培养,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基质为靶点,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出纤维素酶、脂肪酶、蛋白酶k为单酶,将单酶组合为复合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组合酶浓度。通过结晶紫染色、菌落计数、扫描电镜等,评价组合酶对304不锈钢上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响应面优化得到的组合酶中纤维素酶浓度为1.00 mg/mL,脂肪酶浓度为1.10 mg/mL,蛋白酶k浓度为1.50μg/mL时生物膜抑制率最大,为89.73%,比优化之前的各单酶相比,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抑制率有显著性提高,与预测基本相符,说明模型拟合良好,组合酶中各单酶浓度准确可行。优化得到的组合酶有效抑制了304不锈钢上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生长,抑制率为59.35%,扫描电镜图也证实了复合酶的抑制效果。生物膜降解酶复合有效提升了对生物膜的抑制率,为致病菌生物膜的降解及消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温度、pH值及NaCl浓度下的生物膜形成规律,采用微孔板法通过结晶紫染色测定生物膜形成量,苯酚硫酸法测定生物膜的胞外多糖,分析了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柠檬酸二铵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在1%NaCl-pH 6、1%NaCl-pH 7、3%NaCl-pH 9、5%NaCl-pH 8条件下都能够形成生物膜,且3%NaCl和pH 9为强粘附,成膜最佳。37℃条件下,菌株成膜性最好,低温则有助于抑制生物膜的形成。SDS和PVP对生物膜的影响呈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而柠檬酸二铵可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还分析了SDS促进菌膜形成的作用方式,明确600 mg/L的SDS对菌株胞外多糖分泌起促进作用,为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了副溶血弧菌在32、10℃下生物被膜的形成,并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四唑鎓盐(XTT)法、叠氮溴化丙锭与荧光定量PCR结合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的手段以评估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和4种常用抗菌剂对副溶血弧菌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进一步分析了2种温度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在两种温度下均能形成稳定的生物被膜,32℃下形成的生物被膜量显著高于10℃;低温生物被膜对抗菌剂的抗性更强;在5种抗菌剂中,薰衣草精油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最佳。1/2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4 MIC的薰衣草精油对副溶血弧菌32℃下形成的常温生物被膜和10℃下形成的低温生物被膜的清除率分别为36.39%~72.38%和58.20%~67.62%,使代谢活性分别下降35.72%~71.38%和42.06%~50.4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显示,经薰衣草精油处理的生物被膜结构稀疏,胞外多糖减少,死菌数量增加。此外,薰衣草精油对成熟生物被膜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效果,随着其处理浓度的增加,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粪肠球菌Z096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的抑制作用,采用竞争、清除、排阻三种方式模拟Z096与副溶血弧菌在微菌落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探究了Z096的提取物(Z096-E)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成熟生物被膜清除、细胞表面疏水性、自聚性、QS信号分子AI-2活性、群集泳动能力以及胞外多糖和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Z096可通过竞争、清除、排阻的方式与副溶血弧菌相互作用,降低浮游和生物被膜状态的副溶血弧菌细胞数量,干扰副溶血弧菌在载体表面的粘附,且Z096-E能够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有效清除成熟生物被膜,1.6 mg/mL的Z096-E处理12 h,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抑制率为70.43%,代谢活性减少率为84.15%;12.8 mg/mL的Z096-E处理副溶血弧菌成熟生物被膜4 h,生物被膜清除率为58.21%,代谢活性减少率为69.84%。而且1.6 mg/mL的Z096-E对副溶血弧菌群集和泳动能力、细胞表面疏水性和自聚性、胞外多糖和蛋白合成的抑制率分别为47.26%、53.56%、63.37%、89.38%、77.65%和51.91%,抑制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此外,Z096-E可使副溶血弧菌QS信号分子AI-2活性减弱,表明Z096-E是一种AI-2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其可通过干扰QS系统,从而影响副溶血弧菌的生理特性。因此,本研究发现了一株能够抑制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的乳酸菌,其提取物Z096-E能作为一种防控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的新型乳酸菌生物制剂,这对消除致病菌生物被膜污染以及开发新型抗菌剂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旨在探讨原儿茶酸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和减毒作用,揭示原儿茶酸抑菌的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生长曲线、核酸与蛋白质泄漏量、丙二醛(MDA)含量,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副溶血弧菌形态的变化,来评估原儿茶酸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其对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影响。同时,通过检测亚抑菌浓度(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SICs)下原儿茶酸对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合成的影响,研究原儿茶酸对副溶血弧菌的毒力衰减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原儿茶酸的MIC为2 mg/mL,经MIC浓度原儿茶酸处理后,副溶血弧菌发生严重内陷和破裂,上清液中核酸、蛋白质、MDA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65倍、1.94倍和10.05倍。此外,原儿茶酸在浓度为1/4 MIC时对胞外多糖、胞外蛋白酶、生物被膜的抑制率分别为40.57%、19.79%和26.04%,在浓度为1/2 MIC时的抑制率分别为52.85%、28.38%和34.69%。原儿茶酸主要作用于细胞膜,通过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抑制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在亚抑菌浓度下便可有效减弱副溶血弧菌毒力。  相似文献   

15.
以副溶血弧菌的群体感应为靶标,筛选对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菌株,分析其益生特性。采用哈维氏弧菌BB170生物发光法及结晶紫染色法测定10株乳酸菌淬灭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效果,并分析其自聚性、共聚性、疏水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抗菌谱。结果表明,10株乳酸菌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乳酸菌抑制副溶血弧菌AI-2活性与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具有相关性,其中菌株A10对副溶血弧菌AI-2和生物被膜的抑制率分别为82.92%和87.70%,对副溶血弧菌AI-2活性有促进作用的菌株B11、L18基本对生物被膜形成没有抑制作用;菌株MS1的自聚率和疏水率均达到80%以上,成膜能力强,且其淬灭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明显,抑制率分别为69.54%和77.32%,抗菌作用强。本研究为乳酸菌源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对乳酸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本实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醋酸、酒精与茶多酚3 种天然食用成分对菌悬液中副溶血性弧菌存活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经体积分数高于50%酒精或质量浓度为0.5mg/mL的茶多酚处理5min能完全杀灭菌悬液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经pH2 的醋酸溶液处理也能使菌悬液中副溶血性弧菌降低4.79lg(CFU/m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酒精体积分数、茶多酚质量浓度和酸度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效果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pH2.8、酒精体积分数20% 及茶多酚质量浓度0.125mg/mL 或pH2.4、酒精体积分数12% 及茶多酚质量浓度0.125mg/mL 的混合体系均能有效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这些研究结果说明食用酒精、醋酸和茶叶提取物的适当配合将有可能作为复合杀菌剂用于水产食品中,从而降低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三种百合科葱属植物对五种食源性致病菌抑菌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并比较了三种百合科葱属植物(沙葱、韭菜和大蒜)的水提取物对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即大肠杆菌O157∶H7、肠炎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三种葱属植物对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当提取物添加量为50μg(干重)时,沙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41.7±1.52)mm,韭菜水提物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好(17.7±0.57)mm,大蒜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29.3±2.08)mm。沙葱水提物对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总体上高于大蒜和韭菜水提物,而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活性却不及大蒜水提取物。三种葱属植物水提物对五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结果表明:大蒜水提物对五种菌的敏感性强于沙葱水提物强于韭菜水提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提取物对马鲛鱼的保鲜效果,为控制水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将马鲛鱼切块,经不同浓度的龙须菜寡糖(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oligosaccharide,GLO)、大蒜提取物(garlic extract,GE)、迷迭香提取物(rosemary extract,RE)和生姜提取物(ginger root extract,GRE)浸泡30min,于4℃条件下贮藏,以菌落总数、生物胺、pH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K值等指标评价其新鲜度。结果 GLO、GE、RE和GRE处理可延缓马鲛鱼中腐败微生物生长,有效控制各指标值的变化情况,使马鲛鱼块货架期延长1~2d,进而初步明确了GLO、GE、RE和GRE处理马鲛鱼块的合适浓度依次为0.5%~1.0%、1.0%~1.5%、0.03%~0.06%、1.0%~1.5%。结论采用不同浓度的4种植物提取物可延长马鲛鱼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9.
三文鱼肉质鲜美,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高。以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菌落数为指标,研究茶多酚在4℃条件下对三文鱼生鱼片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8 mg/m L浓度下,浸泡处理的三文鱼生鱼片的各项菌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鱼片保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可延长72 h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是引起三文鱼片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相似文献   

20.
陇西腊肉复合保鲜剂配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西蕨麻猪肉为原料制备陇西腊肉,3 ℃条件下贮藏90 d,以腊肉的感官评分、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菌落总数为检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探究大蒜素、茶多酚、生姜提取物等天然保鲜剂对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保鲜剂的最适剂量为大蒜素质量浓度1.0 g/100 mL、茶多酚质量浓度3.0 g/100 mL、生姜提取液体积分数40%;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保鲜剂最佳组合为3.0 g/100 mL大蒜素、3.0 g/100 mL茶多酚、50.0%生姜提取液,在该配方下腊肉贮藏期间能够保持原有的鲜度和风味,货架期延长至9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