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以及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免疫比浊法对 196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前和用不同方法治疗后血清IgG、IgA、IgM水平进行检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 ,治疗组根据血清IgG、IgA、IgM检测结果对患者应用抗生素并辅以免疫制剂治疗。结果  治疗前多数患者血清IgG、IgM偏高 ,且轻、重型患者之间血清IgG、IgA、IgM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在体温下降、炎症消退、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可作为判断口腔颌面部感染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免疫制剂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47-124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31例。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安勇  汤炜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6):28-29,4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在防止或减轻术后肿胀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行口腔颌面部清创缝合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使用抗生素,治疗组使用地塞米松,对照组不使用地塞米松,对术后肿胀和感染等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的术后肿胀、疼痛、感染和瘢痕发生率分别为44%、54%、6%和18%,对照组的术后肿胀、疼痛、感染和瘢痕发生率分别为92%、80%、22%和34%,对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肿胀、疼痛和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禁忌证,同时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合理适量地使用地塞米松,对防止和减轻术后肿胀、疼痛、感染等并发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蒙药哈布德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实验组在颌面部肿胀区皮肤外敷哈布德仁药(将药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对照组静脉点滴青霉素或红霉素。5d为一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71.7%)明显高于对照组(60.0%)。结论:使用蒙药哈布德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疼痛的各种原因、涉及的相关系统和疾病.方法:口腔颌面部疼痛的相关因素很多,须逐一排查,需相关临床科室配合、会诊.结果:通过排查疼痛因素与相关临床科室会诊,对症治疗,可有效避免误诊、漏诊,使疼痛得到及时控制.结论:口腔颌面部疼痛因素复杂,口腔医师应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8.
288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及囊肿的分析姚丽艳许于郑明关键词口腔颌面肿瘤;统计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福州350004)口腔颌面部肿瘤及囊肿的患病状况随地区、生活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国内对这方面的统计分析曾有报道[1,2]。笔者对福建省2882例口...  相似文献   

9.
282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及囊肿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口腔、颌面部外伤手术后的护理贺翠云我科自1990年以来,收治此类患者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初期护理①全身护理:给予半卧位,减轻局部水肿。损伤初期应多休息、少活动,保持床铺及伤病员清洁干净,使其舒适。根据病情、病人舒适度变换体位,预防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者细菌类型并进行培养和药敏分析,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在严格无菌条件下,采取感染部位的脓液及分泌物分别行需氧和厌氧细菌培养,观察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细菌类型,并用“KV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感染细菌种类仍以葡萄球菌为主(占9.65%),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和厌氧菌,葡萄球菌对先锋霉素V和新霉素敏感,各种菌对青霉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对口腔颌面部感染者应进行细菌培养,确定感染细菌类型,然后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将14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病例行原发灶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然后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足量的敏感抗生素,并根据并发症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结果 140例患者,除1例因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死于脓毒血症和化脓性心包炎,2例因未对原发灶处理及时死于颅内感染,余137例均治愈。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与感染间隙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对原发灶的正确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甘露醇对消除颌面部创伤性肿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0%甘露醇在消除颌面部创伤性肿胀中的作用。方法将颌面部外伤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静脉滴注20%甘露醇,对照组不用任何脱水剂和激素类药物。分别于第1、3、5、7天测量面部水肿情况。结果静脉滴注甘露醇组消除颌面部创伤性肿胀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滴注甘露醇有利于消除颌面部创伤性肿胀。  相似文献   

14.
联合CO2激光与氦氖激光照射并用抗生素治疗80例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切除术后14例腹腔内残余脓肿及70例切口感染。此等患者分别与45例、6例及195例相同病情而单纯用抗生素者对比,也与60例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作对比。结果表明症状控制期,住院日期和抗生素使用期,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别。而且本组无死亡、无合并症、无再次手术者。  相似文献   

15.
报道颌面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5便,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肿块或肿胀,易误诊为肉瘤和骨癌。13例行根治术,2例行姑息性放疗与化疗,术后复发4便,转移3例,死亡6例,失访例,肿瘤直径〉6cm,发生在骨或深层组织以及老年患者,复发、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16.
肝素+抗生素封管治疗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素 抗生素封管治疗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血液透析者行中心静脉置管出现的导管感染及其治疗病历。结果:268例中出现导管感染22例,其中股静脉置管15例(11.9%),颈内静脉6例(4.8%),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1例。采用纯肝素 抗生素封管,2例联用全身抗生素静滴治疗,全部导管感染均得到完全控制。结论:肝素 抗生素封管治疗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北京城区新生儿的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总称TORCH)进行了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并结合临床病历作了分析。结果说明55名新生儿及其母亲TORCH感染是严重的。55名新生儿中9例有临床表现,3例中分离出CMV。从其母亲中分离得6株CMV及1株HSV。CMV及HSV的病毒分离可补充血清学诊断的不足。对TORCH中4种病原体同时作血清学检查及病原体分离可能发现混合感染,避免单项检查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经治的267例口腔颌面部损伤病例进行分析,认为损伤类型与致伤原因密切相关,急救处理中应首先解除窒息,颅面伤中应先处理颅脑伤,依次再处理颌面伤,眼部伤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氢吗啡酮联合芬太尼用于颌面部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颌面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氢吗啡酮+芬太尼(H)组和芬太尼(F)组,每组20例。两组术后均采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方式,F组芬太尼1.0mg;H组氢吗啡酮1.6mg+芬太尼0.5mg,记录术后2h、4h、8h、12h、24h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RSS评分),观察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治疗期间H组患者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氢吗啡酮联合芬太尼与单用芬太尼用于颌面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更适用于颌面部手术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