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唐山地震为例,研究分析了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的变化及其特征,同时用“流体-地电”的观战对S的变化进行了物理解释。结果表明,地电阻率各赂异性度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地电前兆因子。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在全面整理我国大陆二十余年来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给出地震强度(震级)与异常时间和震中距乘积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的实用结果,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地电阻率短临前兆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探讨了地电阻率前兆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区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率S值计算公式和程序,对江苏地区4个地电台1980-1997年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进行了计算研究分析。结果表明,S值这一新的电性参数在江苏南海2次6级以上地震前存在异常变化。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电性参数应用于地震综合预报研究。在讨论中对S值的定义提出改进的公式,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依据唐山大震地电总结组汇编的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地电观测资料(地电阻率),定义了一个无量纲的量S来表征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计算了孕震过程的S值,分析研究了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在孕育、发展和发生整个过程中存在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其形态变化特征较为典型.S作为一新的地震前兆因子,与其它无量纲前兆因子结合使用,对地震综合分析预报研究具有应用价值.文中对孕震过程中S的变化特征给予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台安地电阻率中等地震前兆异常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软件”研究总结1994年9月 ̄1995年4月辽宁省境内发生的三次中等地震前如安站地电阻率观测资料,揭示了短期前兆异常特征。通过用月距平方法,滑动富氏分析方法和灰色拓扑预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进一步对前兆异常加以验证,并简要地分析了异常生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地电阻率短临前兆异常的判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一阶差分和相干加权计算等方法对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其结果较好地突出了短临前兆异常。进而研究了地电阻率短临前兆变化特征及其短临预报指标;采用归一化方法将电阻率各异常参量转换为地震前兆信息量,为多种前兆方法进行综合跟踪预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 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 采用形态法、 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 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 结果表明, 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临异常变化, 表现为: ① 汪清MS7.0深震前, 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月均值曲线上均显示出震前持续2年尺度的中期下降异常; ② 汪清MS7.0深震以及乾安—前郭MS5.0浅源中强震前, 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变化速率均大于异常指标; ③ 乾安—前郭MS5.0地震前, 四平台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曲线显示出明显的低值异常变化, 而榆树台各向异性度S曲线则出现破年变变化. 上述异常变化的原因可能为, 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挤压, 导致震源区及附近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NW向的挤压作用突出, 引起介质内部导电流体快速进入或重新分布, 从而使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和各向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青新交界8.1级地震与远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新交界发生8.1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及地震序列进行了简述,利用远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信息的映震能力,对8.1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变化特征作了初步探讨与研究,利用远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观测结果,为地震的前期预测预报提供了一定时的可靠判据。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在华东地区地电阻观测台网范围内发生6级强震前ρ_s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观测值ρ_s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性、岩石体积应变以及应力降等的关系作了对比。指出它们之间在空间上存在有一致性,且在时间上有同步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ρ_s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性有关。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ρ_s异常可视为异常信息。ρ_s异常持续时间较短,幅度较小,异常数目也相对较少,空间分布呈散射状,且异常形态的叠加小于唐山大震前的ρ_s异常叠加值。表明使用ρ_s观测方法预测中强地震比预测强震要困难得多,因此目前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观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增大台网的密度,并通过深入研究震源区周围异常特征、改善观测台站条件来完善地震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