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石油开采工业中气液两相压降计算理论的主要发展及研究成果,从早期的借鉴单相流计算方法,到目前广泛采用的依据流型和流态、考虑流体与管道和气液相面相互作用的理论,阐述了摩阻系数的计算方法,以便为气—液两相流管道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由于连续管的管径较小,不同气液比时两相管流的流速、流型和滑脱损失程度与常规管柱有较大差异,若用常规管柱气液两相流压降模型进行压力预测,误差较大。鉴于此,收集整理了121组不同管径连续管排水采气井的实测数据,对9种常用气液两相流的压降计算模型进行了评价和优选。分析结果表明:气液比小于918 m~3/m~3时,Govier-Aziz-Fogarasi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最小;气液比在918~1 698 m~3/m~3范围内,Hagedorn-Brown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最小;气液比大于1 698 m~3/m~3时,No-Slip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最小。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连续管排水采气工艺设计与排液效果分析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泡沫排水采气(泡排)工艺因成本低、施工简单、见效快,在国内外各大气田中广泛应用,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作用。准确揭示泡排井井筒压降规律对于优化泡排工艺技术参数、提高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漂移模型不划分流型,具有形式简单、便于工程计算的优点,是气液两相流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漂移模型的核心参数是漂移速度和分布系数。通过在30 mm内径的有机透明玻璃管中开展泡沫多相流实验,测试了不同倾斜角(0°~90°)液流速(0.01~0.20 m/s)、气流速(0~20 m/s)及泡排剂浓度[(0~5 000)×10-6]下的压降规律,利用实验数据对气液两相漂移模型的漂移速度和分布系数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泡沫流动条件下的含气率计算方法,以此建立预测泡沫排水采气井筒压降的新模型。利用现场数据对新建模型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新建模型的预测能力优于采油气工程中常用的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4.
多相管流中沿程摩阻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程摩阻系数是制约多相管流发展的关键,摩阻系数是压降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的压了压降计算的准确性,分散泡状流仅需用到气体或流体与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层流,环状流和段塞流不仅用到气体或液体与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要用到气液 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气体或液体与管壁之间的沿程摩阻系数可以采用单相流体沿程摩阻系数的计算方法,不同的流型,不同的流型,气液界面的摩阻系数计算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5.
针对欠平衡连续油管钻井中螺旋管段气液两相流摩阻难以计算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气液两相流在连续油管螺旋管段中的流动,揭示了两相流在螺旋管段的流动特性。对影响摩阻压降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不同的充气量、采用不同密度和黏度的钻井液以及不同曲率时螺旋管段的摩阻压降。结果表明:充气量越大,螺旋管段摩阻压降越大;钻井液的密度和黏度越大,螺旋管段摩阻压降越大;螺旋管段的曲率比越大,螺旋管段摩阻压降越大。该研究对于指导欠平衡连续油管钻井作业时选择充气量、钻井液和滚筒,计算水力参数和泵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使同心双管射流泵排采技术获得较好的生产效果,还须合理配置射流泵泵芯结构参数、地面泵工作参数和井下管柱尺寸等工艺参数。鉴于此,在射流泵参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井生产条件下管柱内流体流动摩阻、接箍处混合液流体压降损失、受产出气影响的油套环空井底流压及射流泵的特性方程等,建立了更加完整的同心双管射流泵排水采气工艺关键参数设计模型,并结合现场需求设计了3套参数计算方案,编制了设计软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生产参数进行对比,并利用现场数据分析摩阻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所建计算模型及设计软件可靠,计算结果与现场生产数据一致,但模拟时需根据所选泵芯有针对地选择摩阻系数,以使设计结果更加准确可靠。研究结果对于射流泵排采工艺技术的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排水采气工艺的选择采用现场经验法和宏观控制图版法,考虑因素欠缺,工艺实施效果较差,文章根据压力供给与临界携液原则,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开展了页岩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综合优选。根据误差分析优选Mukherjee-Brill两相流模型用于计算页岩气井筒压力分布,确定排水采气工艺的压力适用界限;考虑产液量、液滴变形和造斜率变化引起的液滴碰撞,建立页岩气井全井筒临界携液流量模型,确定排水采气工艺的携液适用界限,最终建立页岩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综合优选方法。实例分析表明,页岩气井临界携液流量模型的预测精度达94.1%,页岩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综合优选方法能够实现“一井一策”的排水采气工艺定量优选,优选后的排水采气工艺具有良好的排液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基于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下有速度管柱气井介入泡沫排液采气工艺后出现的生产异常,建立了速度管柱气井井筒泡沫流模型,模拟了气井速度管柱内气液同产的过程。模型求解结果表明,泡沫流体的黏度会随着泡沫干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流态为均质泡沫流时,黏度的增大幅度会加剧,从而引起速度管柱内部流体摩阻增大;速度管柱入口处的压损明显大于上部井段,且管柱尺寸越小该现象越明显。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泡沫流体所受热阻力导致的压损在速度管柱入口处占总压损比例较大,气液比的上升导致热阻力压损占比也随之上升,对于高气液比的速度管柱气井可适度降低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强度,从而提升气井排液效率。通过对川西气田中浅层气井速度管柱工艺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以及后期气井维护工艺优化研究,为该区块速度管柱气井后期生产维护措施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气井井下节流是气田低成本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井下节流+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在适宜条件下可提高气井带液能力。采用传统气液两相嘴流压降模型开展泡排井井下节流气嘴尺寸设计不能满足气井配产要求,通过节流压降规律测试并建立或者完善数学模型有助于提高泡排井井下节流设计水平。设计并搭建了泡沫排水采气井井下节流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利用泡排剂UT-11开展了在不同泡排剂质量分数情况下的节流压降规律测试,利用实验数据对4个常用气液两相嘴流机理模型(Sachdeva模型、Perkins模型、Ashford模型、滑脱数值模型)进行了嘴流流态过渡预测能力评价、质量流速及嘴前压力的预测能力评价。基于实验数据构建了泡沫流滑脱因子计算关系式,提高滑脱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质量流速的绝对百分误差从13.7%降至7.69%,嘴前压力的绝对百分误差从16.5%降至8.01%。该研究为泡沫排水采气井井下节流嘴径设计和嘴前压力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段塞流的通用气液两相流模型是近年来提出的能够对气液两相流进行较精确计算的水力计算模型,而闭合关系式的选择对模型计算准确性至关重要。从段塞流出发建立基本方程,得到的计算模型可以适用于管道倾角从-90°至90°的流动情况。选择模型中重要的相间水力摩阻系数、液塞平移速度、平均液塞长度等三个参数,对多组闭合关系式进行评价,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小型室内多相流环道实验的实验结果与各个关系式应用于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并推荐适用于模型计算的最优关系式。AndritsosHanratty关系式、Bendiksen关系式、Zhang关系式分别为模型中计算相间水力摩阻系数、液塞平移速度和平均液塞长度的最优关系式。  相似文献   

11.
成品油储运过程中的油气挥发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成品油在储运过程中油气挥发的几种形式,阐述了降低储运过程中油气挥发应采取的措施,即对储油罐进行双重密封、设置油气系统,以减少成品油蒸发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艾贤明 《石化技术》2020,(4):134-134,100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储运工程建设能力不断增强,成本也变得越来越低,但是石油毕竟是带有一定污染性和价值性的物质,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仍然不能避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加强对石油储运工程安全环保管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石油储运工程为研究对象,对石油储运工程中存在的部分安全环保管理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就如何加强石油储运工程中的安全性和环保型提出了若干建议,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管线油气隔离器的结构、功能及密封原理,并对油气隔离器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油气隔离器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快捷方便且实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储层保护工作以往大多只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缺乏系统工程观念,效果较差或不明显的情况。王44断块作为大港油田2002年开发产能建设重点区块,储层低压低渗透,通过对储层室内的分析评价和配套技术的整合,实施钻采一体化的的储层系统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类似油藏的开发储层保护工艺技术综合配套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分析了世界石油大会(WPC)、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加拿大石油学会、德士古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我国国家标准等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油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并着重从分类框架、储量定义、储量用途和估算方法四个方面对我国新的标准与国外有代表性的分类标准进行具体比较,还对未来油气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大油气区的内涵、分类、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基于对全球油气分布规律的分析,提出了大油气区的概念:大油气区处于统一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由一系列在成因、类型和分布方面相联系或相关的油气区、油气聚集带构成,其范围可以比盆地(或凹陷)大,也可以比盆地小,其有利构造背景、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层、有效区域性盖层都基本相似,储量规模较大。统一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和相似的成藏条件是形成大油气区的基础,原型盆地或凹陷(群)类型是划分大油气区的基本依据。中国地跨环太平洋主动型大陆边缘巨型油气域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型巨型油气域,目前共发现4个大油区、7个大气区和1个大油气区。根据大油气区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在勘探研究战略上,应坚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的思想、“整体研究、整体部署、整体评价”的原则、“面中找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不因一口井的失利而影响对大油气区勘探的整体推进。大油气区概念的提出旨在强调和促进研究和勘探思路的转变,实现从源控大油气田勘探、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向大油气区勘探的发展,以大油气区发展带动大油气区建设;同时可为油气输送的管网布局和建设提供依据。图3表3参21  相似文献   

17.
油气资源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保障油气资源的持续供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油气资源科技在油气勘探开发和保障油气供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科技与油气勘探开发的关系、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科技发展战略、重要跨国油气公司的油气科技发展规划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调研,归纳出国际油气资源科技发展的6个特点和八大趋势,并将当前油气资源科技问题总结为四大领域和7个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油气资源科技发展的7点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8亿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62万亿立方米,1997年我国石油产量达16034万吨。预计到200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达到205-2.47亿吨,到2010年石油需求将达到2.93-4.68亿吨,届时我国石油产量预计为1.9-2.7亿吨。因此,在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应适当利用外国资源加大跨国勘探开发的力度,分享世界油气资源。同时要切实推行油气并举和开发、节约并重的方针,使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更趋合理,走资源节约型、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油气回收管路的密闭和畅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一些油气回收系统运转效果不好的情况,介绍了油气回收系统的组成和对油气收集接口、油气输送管路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保证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转则要注意接口、油罐车附件的密闭和油气管路、配套阀件的畅通,并以实例说明了存在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企业信访工作,事关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职责光荣神圣,任务繁重艰巨。广大企业信访干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发展要求,只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才能确定信访工作的重要地位,才能取得相应的威望和威信,真正发挥好职能作用,实现信访干部的有为、有位、有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