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15例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15例下肢DVT患者经过一疗程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下肢DVT在诊断和治疗上并非十分困难,关键在于及时诊断,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中西药结合治疗是治疗早期下肢DVT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血栓(DVT)是导致肺栓塞的最主要原因。临床上90%以上肺栓塞由下肢DVT脱落引起。防治DVT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2000年-2004年我院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下肢DVT2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董桂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903-19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下肢静脉病变,是临床上急需早确诊、早治疗的疾病,如未及时诊断与治疗,可使患肢残废,甚至危及生命。笔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DVT86例,旨在探讨CDFI在DVT诊断中的价值,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荞  张川  曾薇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215-21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内科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比较内科重症患者中使用IPC预防下肢DVT的患者和未使用IPC预防下肢DVT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总结使用IPC预防下肢DVT的护理经验.结果:IPC可以显著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尽量避免IPC的相...  相似文献   

5.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是由于静脉内血栓形成引起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静脉回流障碍及其他相关病理改变,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其中下肢DVT尤为常见[1]。下肢DVT形成后造成血管的阻塞,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如果长期持续,患者会出现下肢肿胀、疼痛、  相似文献   

6.
史燕  冯毅 《天津医药》2011,39(12):1168-1169
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sis, PE)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预防PE,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VCF)置入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滤器的置入亦可能成为下肢DVT治疗后复发的原因。现回顾我院261例下肢DVT患者的治疗情况,探讨IVCF置入术与下肢DVT治疗后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临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DVT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DVT组),选取同期行上述关节置换术术后无下肢DVT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非DVT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下肢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是否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是否异常、手术类型、置换关节数、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机械抗凝类型等指标构成差异显著(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显示年龄60岁以上、手术类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合并糖尿病(、凝血指标异常、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未使用下肢血液循环泵)等指标是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手术类型、糖尿病、假体类型、术后物理抗凝类型是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强化术前辅助检查与评估、术后监测与积极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预防下肢DVT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67例下肢DVT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 MSCTV共发现59例患者存在下肢DVT,阳性率为88%,栓子共计69处,占71%(69/97)。彩色多普勒共发现58例患者存在下肢DVT,阳性率87%,栓子共计71处,占73%(71/97)。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下肢DVT的首选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有报道脑血管病患者60%~75%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的重要意义是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PE).晚期常造成致残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PE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故防治脑血管病患者DVT的发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现结合我科确诊的10例患者,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方法对70例DVT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DVT发生于左下肢43例,右下肢27例。左下肢DVT混合型发生率为18.6%高于右下肢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DVT无回声率高于亚急性和慢性,急性与慢性DVT血管不能压缩率和无血流信号率均高于亚急性,亚急性与慢性侧支循环率高于急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无创、重复性强,能早期、准确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摘除术后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以及常见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对12例前列腺摘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分析,查找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12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 护理人员要了解DVT产生的危险因素,熟悉DVT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密观察与评估,对预防DVT的发生和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玲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314-3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对存在发生下肢DVT高危因素的86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DVT的发生。结果 86例中,有2例发生下肢DVT,发生率2.32%,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其余84例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综合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并及时发现下肢DVT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血管彩超、血清D-二聚体检测、Wells评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骨科创伤骨折术后合并下肢DVT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下肢DVT创伤骨折患者为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进行血管彩超、血清D-二聚体检测及Wells评分,以静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血管彩超检查结果、D-二聚体水平及Wells评分。结果 血管彩超检查显示,观察组检出下肢DVT 19例,检出率为95.00%;对照组未检出下肢DVT。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0.60±0.20)mg/L、Wells评分(0.70±0.2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0.20±0.10)mg/L、(0.20±0.1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彩超、血清D-二聚体检测、Wells评分对创伤骨折下肢DVT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分析我院妇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的46例行肿瘤术患者的基本资料,统计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原因、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在这46例患者中,有10例(21.73%)并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23.91%)患者因血管炎并发了DVT,26例(56.52%)因卧床时间过长并发了DVT,5例(1.08%)因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并发了DVT。结论长时间的卧床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患者在术后要增加对下肢的锻炼,早日下床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有凝血前兆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抗凝血处理,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无症状性肺栓塞(PE)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3年入住血管外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203例,所有患者均完成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CTPA)。并根据结果分为发生无症状性PE组和未发生无症状性PE组,利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无症状性PE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3例DVT患者中64例发生无症状性PE(31.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部位、DVT患肢、既往DVT病史、是否合并心脏疾病与无症状性PE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中央型(OR=0.158;95%CI,0.063~0.393;P0.01)、DVT位于右下肢(OR=3.632;95%CI,1.004~13.138;P=0.045)、既往无DVT病史(OR=0.179;95%CI,0.046~0.704;P=0.014)、合并存在心脏疾病(OR=4.063;95%CI,1.107~14.918;P=0.035)是DVT患者发生无症状性PE的危险因素。结论无症状性PE在急性DVT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中央型、DVT位于右下肢、既往有DVT病史及合并存在心脏疾病可增加发生无症状性P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饶平  苑菁  夏楠 《中国医药指南》2007,5(12):666-66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对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常规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结果:左下肢DVT27例,右下肢9例,下肢深静脉各段均可形成血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DVT具有无创、安全、准确及可复性等优点,可作为诊断DVT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和护理。方法严密观察、系统化的整体护理,积极治疗DVT患者。结果18例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未出现栓子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后果,均痊愈出院。结论积极处理形成DVT的重要因素和高危因素,术前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预防下肢形成DVT的认识,术后床上活动下肢,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DVT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单侧下肢深部静脉血栓(DVT)的病人其对侧下肢无症状(DVT)的发病率是不确定的。抗凝剂治疗已知一侧的DVT时,未知的一侧也必须同时治疗。当抗凝剂治疗患侧下肢时,以同样的频率影响对侧下肢,患有癌症的病人处于发展成复发型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新血栓的产生对治疗有影响,抗凝剂的选择是受限定的。当病人的对侧下肢出现新的DVT形成的症状,并且在超声下检出DVT时,它是陈旧性的,还是在使用抗凝剂的过程中产生的,都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19.
王建军 《江苏医药》2004,30(1):76-76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上较多见,现对我院1998年2月~2002年11月骨科及妇产科住院检查并经手术或X线静脉造影证实的29例DVT患的二维超声(2DUS)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结果,探讨2DUS及CDFI对DVT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方法对100例危重患者按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综合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除疾病所需治疗外,从第1天起,综合预防组使用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预防血栓,第1、3、7、14天对2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检查,观察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综合预防组1例(2%)发生下肢DVT;对照组8例(16%)发生下肢DVT,DVT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DVT效果显著,值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