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倾向,可纠正机体异常。《金匮要略》下利篇所载方剂组方灵巧,结合《金匮要略》下利相关方证的特点,可从用药及配伍、服法、煎法方面进一步理解基于四气五味的组方思路。不同的炮制状态可使药物的偏性有所不同,处方的性能可通过用药的选择调整;全方性味的效力与归属可通过应用不同用量的单药或部分组合药物实现;性能功效相仿的药物配伍可相辅相成以增强功效,相反者可相互牵制、相反相成,针对有毒或药性峻猛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制约之品以减毒纠偏,不同性味特点的方剂可通过同一药物的不同配伍实现。除用药配伍方面外,药性的实现有时需配合特殊煎煮方法。处方性味效能的有效发挥还需配合适合的服用方法。如此可助临床组方更具针对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中药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即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经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法,可从四气五味、临床辨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几个方面理解。目前用于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有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体内分布观测法、药效观察法、环核苷酸水平变化观测法、受体学说等5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试述中药归经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永健 《四川中医》2001,19(7):21-22
本文从四气五味、临床辩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方面,并结合实例阐述了中药归经理论如何指导临床用药,得出了中药归经理论是临床应用药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药物归经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归,归属之义。经,指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疾病的发生有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之不同,药物治疗疾病也各  相似文献   

5.
姜树民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等药性理论与七情配伍及君臣佐使用药原则,遣方用药,巧妙结合,组方严密,同时临证用药以三因制宜为治则,讲究治当顺时,无伐天和,又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倡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注重防治结合,充分体现治未病及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对《妇科玉尺》中的调经方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其用药规律,为临床调经提供更有价值的处方思路。方法:对其调经药物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习惯性配伍等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用药组方特色。结果:调经方共72首,总用药频次524,用药129味;药性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苦辛和甘味为多;归经以归肝、脾、心经药物最多。结论:调经药中最常用的单味药为当归、甘草、白芍、川芎等;所用药物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归纳<傅青主女科>调经方药,分析用药规律.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对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气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 功效以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为主,分别占到用药总数的26.6%和23.4%;四气以温性药物最多,占到用药总数的45.4%;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占到用药总数的41.9%;归经以归肝脾肾经的药物最多,分别占到用药总数的27.4%、26.3%、17.2%.结论 傅山先生在调经的治疗中肝、脾、肾三脏同补;"用药纯和,无一峻品".  相似文献   

8.
音乐与中医药亲如手足,互相渗透,有着不解之缘;“乐者,亦为药也”,乐疗之理即药疗之理,用乐如用药,亦有归经、炮制、升降浮沉、四气五味、配伍、反佐及个体差异;草木无情而乐有情,载道养生则“用药不如用乐矣”,音乐能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富于人文关怀而有高于药物的功用。  相似文献   

9.
益智药物与归经入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药物。中药中具有益智作用的药物很多 ,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 ,但从古至今归经理论中无归经入脑之说 ,这里存在矛盾之处 ,值得研究。1 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历代本草都没有关于归经概念的确切记载。现代比较公认的理解是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作用于机体后 ,其药效能够调节某脏、某腑或某经络的功能。“归”,应是指药物药效的归属 ;“经”,应理解为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理论之上的功能单位 ,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 ,不能单纯认为是经络。归经药性的理…  相似文献   

10.
下利一病,散见于六经,《伤寒论》治利方剂常用药物归经以入脾胃二经最多,其次为心经,再次为肺经。为了进一步探讨药物归经在《伤寒论》治利方剂药物配伍中的运用规律,文章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和治利条文进行了分析,发现仲景治利方剂药物归经的主要特点为:用药以入脾胃经之药为多,旨在健脾复运以止利;配伍入心经的药物,意在温阳助脾以止利;选用入肺经药物,功在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而止利。  相似文献   

11.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体现了药物对机体脏腑作用的选择性,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定位概念。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经,指脏腑经络。通过中药归经理论的指导,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直中病所,提高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理脾阴法治疗虚劳(重症迁延期)的规律。方法建立虚劳理脾阴方剂数据库,录入明、清及民国理脾阴方剂的组成、四气五味、归经,运用数据挖掘与方剂计量学方法,从用药范围及方剂配伍两方面,对理脾阴法证治虚劳(重症迁延期)规律进行探讨。结果用药范围上,共用药204次,用药频次从高到底前3为山药、白芍、甘草;方剂用药五味频数最高为甘淡味144次;方剂用药四性频数最高为平性94次;方剂用药归经频数最高为脾经131次。方剂配伍上,挖掘出关联规则9条,支持度最高的为白芍→甘草,置信度最高的为山药→牛蒡子。结论治则上补泻兼施,滋阴辅以和阳;治法上以和法与补法并重,以甘淡扶脾法与酸甘化阴法合用补脾阴;用药五味配伍以甘淡酸苦为主;用药平和,四气配伍以平性药为主,辅以寒热并施。  相似文献   

14.
邓晋丰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邓晋丰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方法:收集邓教授门诊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的145张中药处方,统计处方的药物频数、药性功效类别,分析处方的配伍规律。结果:145张处方共用中药90味,频次≥20的中药28味,频次<10的药物48味;温性药44味,热性药4味;味辛药40味,味甘药41味;归肝经52味,归肾经38味;补虚类药物30味,祛风湿21味;归纳出18组药对,5个基本方剂。结论:以基本方进行辩证论治,药对是配伍的基本单位,用药重温补通利等是邓教授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五色对应五脏及五脏所概括的五大体系,是对中药规律的探索和有益实践。古代中医药学家也没有局限于将五色五味机械的对应五脏,色脏相应只是认识中药药理的一个途径。从《内经》时代的五色、五味各入五脏到药物归经理论的形成,从取类比象的认识事物方法到法象药理理论,所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识论的形成不是主观和随意的,而是中国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用药实践创造出来的。这些独具特色的中药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实。时至今日依然有其科学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学铭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学铭教授治疗慢 性肾脏病的处方298 份,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通过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及功效、关联规则、聚 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298 份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分析,涉及296 种中药,药物使用共计 3 694 次。高频用药18 味;药物五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归经以脾、肝、心、 肾为主;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强关联药物组合16 个,关联规则 分析发现补虚药多脾肾并补,祛邪辅以和中焦,化瘀配伍不伤正,核心药物组合4 个。结论:李学铭教授治疗 慢性肾脏病用药注重补虚,重视脾肾二脏,补虚药多为二脏并补,祛邪不忘和中,化瘀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6,(7):901-903
目的:探讨张学文教授治疗脑病用药性味归经特点。方法:收集张学文教授临证治疗脑病处方1123首,采用EpiData 3.02软件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录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比率占26.2%,平性药占25.4%,寒性药占17.9%,微寒药占15.0%,其他药性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五味方面,甘味药使用比率占30.8%,苦味药占29.0%,辛味药占24.2%,其他味药物使用比率均在10%以下;归经方面,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占25.8%,归心经的药物占14.8%,归胃经的药物占11.5%,归脾经的药物占11.2%,归肺经的药物占10.7%,归肾经的药物占10.3%,归其他经的药物使用比率均在5%以下。结论:张学文教授在治疗脑病过程中,用药平和,其性多温平稍偏寒,很少使用大热之品,其味多甘、苦、辛,多入肝、心、胃、脾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谢晶日教授活用药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证诊疗探析。方法分别从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名医古籍、现代药理研究等多方面探析谢晶日教授诊疗肝硬化腹水的临证配伍用药规律。结果谢晶日教授治理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药对9对。结论谢晶日教授通过临证辨病辨证,权衡轻重缓急,灵活加减方药,有效缓解该病疾患的病情,值得归纳总结与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呃逆所用方剂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呃逆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98篇中医治疗呃逆的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中医治疗呃逆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药物,此两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73.5%;用药以苦味为最,其次是辛味药,此两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4.3%,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归经"以归脾经的药物为最,紧随其后的是归胃、肺经的药物,此三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0.8%。结论:治疗呃逆应紧扣其病机,辛开苦降,药物以温性为主,脏则重在调理脾胃,其次是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医书《辅行诀》方剂中五脏归经用药配伍规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运用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五脏归经对脏腑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整理《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归经配伍体系是归肺脾心三经补气药为甘草、人参;归心脾肾经的三经温里药为干姜;归肺脾二经发散风寒药为生姜;归脾肝二经补血药为白芍药;归肺经温化寒痰药为旋复花;归肺经发散风寒药为桂枝;归脾经清热燥湿药为黄芩。结论:《辅行诀》方药归经频次最高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基本组成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