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图像特点,提高超声造影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肝脓肿5例、肝炎性假瘤4例、肝结核3例)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肝脓肿、肝炎性假瘤及肝结核病变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点。结果肝脓肿、肝炎性假瘤和肝结核的常规超声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8/12)的低回声病变(11/12),病灶内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6/12)。5例肝脓肿因病变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但3例肝脓肿周围肝实质出现动脉相一过性节段性强化;4例肝炎性假瘤超声造影表现呈"快进快出"型,但动脉相呈边界不清的稍高回声强化,缺乏占位感;3例肝结核病灶中央无强化,周边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结论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变异较大,但每种炎性病变尚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能反映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提高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肝脏局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BCS合并肝局灶性结节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并结合临床病理检查和增强CT及MRI成像等其他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结果 36例BCS患者中11例合并肝癌结节,25例合并增生结节.其中BCS合并肝癌结节超声造影模式为典型的"快进快出",BCS合并增生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是多样化的,可分为3型.Ⅰ型增生结节超声造影3个时相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均呈等增强;Ⅱ型和Ⅲ型虽然造影特点不同,Ⅱ型动脉相呈离心性增强,Ⅲ型动脉相呈环状向心性增强,但延迟相均较周围肝实质呈等增强或部分高增强.结论 BCS合并肝脏局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呈多样化,超声造影对鉴别结节良恶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对肝脏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对肝脏瘤样病变的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其他影像学方法 确诊的19例患者21个肝脏瘤样病灶的超声造影图像特征.结果 21个肝脏瘤样病灶中,超声造影确诊了16个,其中局灶性脂肪变性(FFC)7个,炎性假瘤(IPT)5个,局灶性结节增生(FNH)4个;另外4个局灶性结节增生超声造影提示肝脏良性占位病变;将1例炎性假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PLC).结论 病灶超声造影后延迟相的回声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来判断其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超声造影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6例肝脏局灶性小病变患者(直径≤3.0cm)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和增强CT(15例)对比分析。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低回声29例,等回声4例,高回声12例,周围有声晕6例,漏诊肝细胞性肝癌1例。46例肝脏局灶性小病变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5.2%、95.6%及73.3%。肝脏局灶性小病变大部分病灶具有典型的增强模式。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提供肝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可作为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一种可靠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超声造影误诊为肝细胞肝癌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误诊的8例患者中,病理结果提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血管瘤各2例,炎性假瘤和不典型结节增生各1例。所有误诊病灶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动脉相呈高或等增强,门脉相或延迟相减退为低增强。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病灶具有相似的增强模式是超声造影误诊的原因,仔细观察超声造影图像特征,紧密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必要时行穿刺活检,可提高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脂肪肝背景下的67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同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后,2例病灶仍不能确诊.3例炎性假瘤和1例肝细胞肝癌被误诊.超声造影检查的准确性为91.O%(61/6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11/12)和90.9%(50/55).结论 超声造影可大大提高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5分评分法进行良、恶性诊断及ROC曲线分析,比较超声造影前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98.2%恶性病灶(56/57)超声造影动脉相表现为弥漫或环状增强,诊断敏感性98.2%,特异性82.6%;延迟相,82.5%(47/57)恶性病灶增强信号廓清,诊断敏感性82.5%,特异性84.8%。良性病灶中17.4%(8/46)动脉相弥漫增强;84.8%(39/46)延迟相持续增强。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诊断敏感性81.8%,特异性10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相放射状增强,诊断敏感性66.7%,特异性99.0%。根据诊断评分,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1.3%,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其ROC曲线下面积(0.948)大于常规超声诊断者(0.811,P=0.000)。结论超声造影肝局灶性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性表现,其诊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特征,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68例经病理确诊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结果68例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包括复杂肝囊肿7例,肝包虫2例,肝脓肿15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肝细胞腺瘤4例,肝内脂肪沉积不均16例,肝脏炎性假瘤12例,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1例,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68例良性病灶中,7例复杂囊肿、2例肝包虫及1例孤立性坏死性结节始终无增强。16例肝内脂肪沉积不均为等增强;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增强。15例肝脓肿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的网格样增强,门脉期呈等增强或低增强,延迟期低增强。4例肝细胞腺瘤动脉期均为高增强,其中3例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或高增强,1例门脉期病灶中心区退出,呈低增强。12例炎性假瘤中8例三期无增强,3例动脉期分隔状增强后迅速退出,1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呈低回声。1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实性部分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增强,中央可见三期无增强区。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常规超声诊断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42例,误诊26例,诊断符合率为61.8%(42/68);超声造影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63例,误诊5例,诊断符合率为92.6%(63/68),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0.01)。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提高超声检查对肝脏局灶性良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在不同肝占位性病变中超声造影特点.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17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结节性肝硬化、1例炎性包块,共72例患者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超声造影后,各种肝内占位性病灶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增强特点.肝癌表现多为动脉相快速显影,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时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样填充,即从周边向中心部持续充填,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肝转移癌动脉相为均匀性增强或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可有轻度点状增强改变,实质期迅速出现回声减弱改变,易发现微小病灶;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也为动脉期迅速增强,表现为门静脉期保持呈持续增强改变,以中央扩散型的均匀持续增强为主,在延迟相中有明显的造影剂摄取.结论不同的肝占位性病变在实时超声造影能表现出不同的时相特点,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肝肿瘤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及CEUS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结果 13例均接受常规超声,7例接受CEUS检查。13例中,神经内分泌瘤8例,神经内分泌癌5例,均呈低回声,肿瘤边界较清晰,CDFI见肿瘤内部丰富线状彩色血流。肿瘤位于胰头5例,胰体5例,胰尾3例;直径1.6~6.0 cm;9例为实性,4例为囊实性。7例接受CEUS的患者中,3例为神经内分泌瘤,4例为神经内分泌癌,与胰腺实质相比较均表现为早期或同步增强,达峰时呈较胰腺实质高或等增强,减退早于胰腺实质,呈低增强。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低回声占位、伴有丰富血流,CEUS表现为早期或同步增强,达峰时呈富血供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脏多发性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肝脏多发性病灶患者(共86个病灶)行CEUS检查,观察其造影增强模式.所有病灶均经病理或增强CT/MRI证实.结果 43例患者中恶性22例,良性21例.恶性患者中,同一患者的2个病灶增强模式不同者10例(10/22,45.45%);良性患者中,同一患者的2个病灶增强模式不同者3例(3/21,14.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多发性病灶患者中,恶性患者各病灶CEUS增强模式差异较大,而良性患者各病灶的增强模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常规超声表现及CEUS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0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常规超声表现及CEUS表现。结果 90例均接受常规超声、15例接受CEUS检查。90例中,单发肿瘤85例,多发5例;肿瘤位于胰头41例,胰体13例,胰尾36例。二维超声显示低回声81例,囊实混合回声8例,无回声1例,最大径0.80~12.50 cm。67例肿瘤边界清楚,23例边界不清;64例肿瘤形态规则,26例形态不规则。CDFI示35例病灶血流信号丰富。主胰管增粗14例(14/90,15.56%)。15例接受CEUS,其中9例肿瘤动脉期呈高增强,延迟期呈稍高或等增强;4例动脉期呈稍高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2例动脉期周边呈稍低增强,延迟期廓清,内部可见片状不增强区。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规超声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低回声团块,CEUS以动脉期均匀高增强、实质期无明显消退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诊断脾脏局灶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EUS诊断脾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noVue对25例疑似脾脏病变的患者行CEUS,观察病灶灌注过程。结果 7例脾脏正常,造影剂均匀充填,呈均匀一致的高增强;5例恶性肿瘤动脉期有不同程度增强,实质期均快速退出;13例良性病变中,2例脾血肿、2例脾囊肿、1例脾结核无增强,其余病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增强。与病理结果对照,CEUS诊断脾脏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6.97%(32/33)、92.31%(12/13)、95.65%(44/46),均高于二维超声[分别为60.61%(20/33)、46.15%(6/13)、56.52%(26/46)]。结论 CEUS对脾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其中25例病灶行微血管显像(MFI),分析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的诊断价值以及MFI显像技术对于增强模式判断的帮助。结果超声造影向心性增强对肝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85.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8.7%、准确性98.8%;环状增强对于肝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80.0%、特异性98.2%、阳性预测值95.2%、阴性预测值91.7%、准确性92.6%;超声造影动脉期离心性增强在肝细胞肝癌也可见到,25例病灶使用MFI后对其中14例(14/25,56.0%)动脉期增强模式的判断有帮助,对离心性增强模式及向心性增强模式的判断帮助尤为明显。结论超声造影动脉期向心性增强及环状增强分别对于肝血管瘤及肝转移瘤有很好的诊断价值,离心性增强可见于肝细胞肝癌,MFI技术的应用对于增强模式的判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灰阶超声影像组学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2例FLLs患者,其中恶性86例,良性76例,均行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者声像图表现的差异。162例FLLs患者随机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组113例和验证组49例,比较两组灰阶超声影像组学参数,包括形态学特征、直方图特征、灰度区域大小矩阵特征、Haralick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灰度游程矩阵特征,筛选有意义的非冗余特征,选择最优特征子集构建灰阶超声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鉴别诊断FLLs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恶性病灶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动脉相病灶呈高增强,门脉相病灶呈低增强,且两者间存在明显分界(67例);良性病灶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动脉相病灶呈等增强或稍高增强,造影剂从病灶周边缓慢向中心灌注,门脉相及延迟相病灶均呈等增强或高增强,未见明显的造影剂消退现象。训练组和验证组良恶性病灶直方图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灰度游程矩阵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纳入1个直方图特征、1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1个灰阶游程矩阵特征构建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症型肝细胞腺瘤(inflammatory hepatocellular adenoma,I-HCA)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8例I-HCA患者28个...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查与超声弹性成像在肝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1例患者的68个肝肿瘤病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超声弹性成像采用5级评分法作为诊断标准:a、b诊断为良性,c~e级诊断为恶性,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肝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9.59%、73.68%、77.94%;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肝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79%、84.21%、88.24%;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1.84%、89.47%、91.18%。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检查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肝肿瘤的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腹部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IPNB患者,其中9例伴癌变(癌变组),7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增生或瘤变组);对比观察2组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结果 16个病灶中,11个形态不规则并与肝内胆管相通,10个内部探及点线状血流信号;病灶内部回声可表现为囊性(单房/多房无回声)、囊实性及实性。组间病灶直径、形态、是否与胆管相通及病灶内是否探及血流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部回声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灶CEUS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动脉期均以不均匀增强伴乳头状强化为主,增强模式及动脉期增强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PNB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