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以来诊治的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果 4例确诊患儿和3例可疑患儿均应用胸腺肽及丙种球蛋白治疗,4例治愈,3例病情好转。结论 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及胸腺肽可能是对该病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取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行更昔洛韦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70.7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29.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更昔洛韦具有高效、安全等特点,能有效改善患儿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取阿昔洛韦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将在我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其中采取阿昔洛韦治疗的为实验组,采取头孢类治疗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3d平均体温与白细胞计数、平均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15%,不良反应率为7.69%,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6.92%,不良反应率为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d实验组患者平均体温、白细胞计数、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治疗中,采取阿昔洛韦治疗,可有效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平稳降低体温与白细胞计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1~3岁组、4~6岁组、7~13岁组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结果 9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表现中,发热占93.5%、咽峡炎占81.7%、颈部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入院前误诊入院后确认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5例患儿进行误诊情况分析。结果:15例患儿均有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症状,早期异常淋巴细胞出现率低,心肌、肝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8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7~14d。观察2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与疗效。结果治疗组发热、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开始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连征,占全部病例的43.4%;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3.8%病例。是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9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使临床诊断水平得以提高。方法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咳嗽、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109/L;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及相应处理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部分患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对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65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α鄄干扰素对照组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GCV组)发热和咽峡炎好转时间均较α鄄干扰素组明显缩短(P<0.05),GCV组显效率明显高于α鄄干扰素组(P<0.01);短期使用更昔洛韦,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更昔洛韦短期静脉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和减轻咽部症状,耐受性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玉雁 《河北医药》2005,27(8):612-612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3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病毒唑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体温降至正常时间、肝脾淋巴结缩小时间及咽峡炎好转时间均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陈冬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36-1137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IM的56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30例和病毒唑对照组26例,进行临床比较观察。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热程、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和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短期使用更昔洛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何永东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64-165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特点,从而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儿中36例(94.7%)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大,25例(69.4%)有肝脾大、皮疹等典型症状;32例异型淋巴细胞≥10%,传染性单核细胞抗体(EBVIgM)测定阳性。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呼吸系统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经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典型患者多,易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史宏  徐鸣 《现代临床医学》2003,29(6):325-326
目的 :对更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6 0例诊断确切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 )患儿随机分为 2组 ,分别给予更昔洛韦或病毒唑治疗 ,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更昔洛韦组有效率达 97 5 % ,而病毒唑组有效率为 35 0 % ,住院时间更昔洛韦组较病毒唑组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更昔洛韦是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方法更昔洛韦5mg/kg/次,q12h,ivgtt,疗程5d。结果 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经治疗,显效3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52例患儿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27例和干扰素对照组25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GCV)发热下降和咽夹炎好转,肝脾淋巴结肿大后缩小的时间均较干扰素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GCV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P〈0.05或0.01),短期使用更昔洛韦剂量控制在8-10mg/(k·d),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更昔洛韦短期静脉用药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和减轻咽部症状,耐受性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范方琼  刘明卫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79+183-179,183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并发症和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对91例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患儿均有发热(100%),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者65例(71.4%);该组病例并发肝功能损害72例(79.1%);并发支气管肺炎42例(46.2%);并发心肌损害20例(22.0%);并发脑炎2例(2.2%);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2.2%),91例患儿中,治愈75例,好转15例,死亡1例。结论:不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预后良好,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者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根据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结果给予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并发症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住院的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多脏器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明显特异性,极易造成多脏器损害,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早诊断,早治疗,对起病急,进展快,有多脏器损害着应早期使用保护脏器的药物,尽早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3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d)静脉滴注,每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7~10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观察期间更昔洛韦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明显缩短热程,减轻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次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肝脾功能损害、循环及泌尿系统损害的程度与例数也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低年龄段的患者中,其增生的异性淋巴细胞所占比例较低,但3个不同年龄段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累及多种器官系统,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眼睑水肿、免疫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损害等。且一部分并发症与患者细胞免疫状况及其发病相关,同时具有较高病死率,需要临床对其予以高度重视,避免对疾病转归与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的分析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都以发热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多伴有3系以上功能受损为突出表现。结论持续发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多伴有3系以上功能受损为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重点,同时应注意变异淋巴细胞及血清嗜异凝集反应,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时应用α-干扰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