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中明确规定,只有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才有法律赋予的土地承包权利。农民“农转非”后.已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农地流转总体规模偏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流转形式多样但以转包、出租为主,流转市场不成熟,大部分地区还不具备 规模经营的条件。全省农地流转工作在制度、市场、管理方面遇到阻碍。农地具有农业生产使用和农户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户不愿轻 易流转土地;农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和所有集体的多样化,影响土地进一步确权,难以形成市场机制;农地流转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 足,流转价格难以评估计量,缺乏市场化交易平台;政策法规不健全,具体操作上缺乏规范性细则;农村基层组织宣传、服务、管理不到 位。提出要创新农地流转制度,明晰农地产权,赋予农民真正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利,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要从市场供给与需求、交易规则、交易价格、市场载体及市场机制各方面发展、培育农地流转市场;要建立完善的农地 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农地流转前、中、后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保证农地流转的公平、公正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物权法》规定了物权法定的基本原则,严格限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被认为奉行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通过对物权法定主 义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证,剖析其自肇始起即受制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语境、与民法意思自治理念冲突并使其自身体系封闭的僵硬 特质,揭示在中国农村现有土地物权法律体系的背景下,农地用益物权在物权法定中法的渊源、用益物权的权能及民法平等性方面突 破物权法定的藩篱而应具有的张力,为农地用益物权法律的修改完善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及时立法、衡平与特别法优先适用和法律 拟制可以使农地用益物权法具有包容力和扩张力,是克服物权法定僵化性所带来弊端的重要手段;农地用益物权在权能上应具有张 力,只有赋予农地用益物权以接近于所有权意义上的相对完整的权能,才可使农地用益物权人享有各种实体和程序性权利;除法律有 规定以外,物权法主体应呈现平等性和广泛性,获得法律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4.
张勇华 《网友世界》2012,(24):32-34
所谓土地流转,在我国目前主要是指农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就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或个人或经济组织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是双方主体在效用最大化目标下的自主土地交易行为,卖方的交易条件是取得能够体现土地要素利润的地租,买 方的交易条件是在支付地租后能够得到体现平均利润的投资利润,双方价格均衡即流转的构成条件。它要求买方的生产力水平保证 其能够获得一个既能包含土地要素投资利润,同时又满足农业投资利润的超额利润。在供求关系及经济发展作用下,地租有逐步上 涨的趋势。现实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背离价格均衡问题,政府部门越俎代庖,农民土地“被流转”;流转管理不到位,违规开发矛盾突 出;中介服务缺位,流转市场有待完善。通过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监管,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集体经营、农民专业 合作及土地股份制等无地租流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超前的政策引导、促进、规范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6.
根据产权经济学原理,提出产权一资本循环与增值均衡机制,认为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产权一资本循环与增值均衡的过程.家庭承包经营30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牛的深刻变革,即源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赋予了农民完整的农村土地资本经营权,从制度上保证了产权一资本循环与增值均衡机制的实现.通过对人民公社与家庭承包在不同土地产权状态下经济增长的实证比较,进一步验证产权一资本循环与增值均衡机制.依据上述均衡机制要求,分析当前家庭承包经营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提出完善农民土地资本权制度的走向:确认农民集体土地属于集体内部农民共有,保证农民土地资本收益内部化和按照资本替代要求确定建设征地补偿.  相似文献   

7.
孙春燕  贡娟华 《网友世界》2014,(13):113-113
丹阳市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试点实践起始于2007年6月,其具体做法是: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纽带,建立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以及村(组)集体将未发包到户的机动地和公用设施面积"打包"后,入股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入股的土地集中起来,以租赁的形式将土地推向市场,由龙头企业或外来资本统一经营、管理,提高土地价值,支付农民和集体的所得。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农地流转行为日渐增多。通过对乌鲁木齐县村民农地流转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该县仍处于初始阶段、摸索阶段,还存在诸多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该县农地流转的诸多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促进该县农地流转的对策,以期促进农地流转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农地制度及其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外推力,对农村城镇化产生积极作用。我国现行的农地家庭承包制由于以行政手段供地和缺乏农地流转机制,使得农民与农地关系凝固化,影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应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增强农业劳动力的排放力度,割断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的联系。并通过农地市场流转,使转移出去的农民得到放弃农地权利的报偿或对农地投入的补偿,使其愿意放弃农地,安心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为研究对象,探析研究最近几年陕西咸阳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现实情况,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表述,分析研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探讨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建设,朝着更加有利于广大农民利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所明确的重要战略,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离不开产业的支持。本文理清了产业转移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指出土地顺利流转是产业转移有序推进的前提条件。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路径方向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刘芳  白伟 《计算机科学》2002,(2):99-100
土地整理就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 ,对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空间、区位进行再配置 ,充分挖掘土地有效利用面积 ,以实现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以及土地的持续利用 ,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由外延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个具体体现。一、土地整理的模式第一 ,以“集中”为主的整理模式。以乡镇为基本单位 ,对零星分散和规模布局不合理的农村小城镇、乡村居民点、农村工业点等统一规划。引导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 ,引导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推进耕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小城镇集中 ,就是在小城镇辖区内集体经济组织之间…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权利体系存在的矛盾,提出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分类制度。根据土地用途和经济效益将农 村土地分为Ⅰ类农用地、Ⅱ类宅基地、Ⅲ类农村公共用地、Ⅳ类生态功能环保地和Ⅴ类未利用地,并分别制定相应的土地产权制度。其 完整的权利体系既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权利体系中的矛盾,又能细化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分类权利体系设计 符合各种土地的长远战略意义,各种土地用途间建立转化机制保障土地分类制度可行,能够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集体土地流转涉及的利益主体为农户、地方政府及企业。从各主体的利益行为动机出发,建立并分析农户与地方政府、企业 与农户之间的动态博弈。结果表明:集体土地流转市场中的政府行为并不规范,地方政府具有主动权,处于优势地位,往往借公共利 益的目的征用农户土地,给予农户较低的补偿费;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参与集体土地的流转,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在于以牺牲农户的 切身利益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农户在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博弈中总是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其在博弈中做出的决策对 于维护自身利益的作用微小。为推进集体土地持续有序流转,需规范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降低其投机热情;完善集体土地流转市 场建设,保障交易公平与效率;完善农户利益表达机制,维护农户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规模不够大.管理较为松散,制度不完善、不规范,产权关系模糊.服务层次较浅等主要问题.在辽宁省政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基础上,提出加快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与深化农村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要加强试点、示范工作,同时进一步理顺体制,建立机制,以促进和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微 《计算机科学》2014,(2):138-140
促进家庭农场更好更快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经营者 整体素质不高、政府服务和引导不完善、土地流转不规范不通畅,以及资金短缺融资难度较大、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应加大对 农场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出台扶持政策,强化配套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引 导职能;加大政府政策性补贴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规范民间融资,疏通家庭农场融资渠道保障其金融需求;建立健全农 地流转长效机制,提高补偿标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促进农地流转,保障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农业由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过渡的必要途径。 当前农地流转规模还不大,成果还不稳定;流转形式不丰富,流转制度不规范;流转市场不完善,中介服务职能不健全;新型经营主 体表现出功利性,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地流转必须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 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完善农地流转方式,规范农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职能, 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对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积极进行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诉权保护是主体权利的重要内容,对诉权的保护不能是无限的.当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不行使诉权的情况下,即丧失要求国家对该权利进行强制保护的权利.依据法律,只有债权请求权才能成为诉讼时效的客体.将物权请求权完全排斥于诉讼时效的客体之外.围绕物权请求权是否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问题展开探讨.依据诉讼时效的一般原理,大部分物权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但从实现诉讼时效制度社会目的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请求权中的恢复原状请求权和返还原物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类似,应该成为诉讼时效的客体,如果将其排斥在外将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村土地银行已成为推动农村土地资本化的重要方式。宁夏平罗模式、四川彭州模式、陕西杨凌模式等典型模式证明, 农村土地银行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 民劳务收入也有重要作用,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设立制度不健全、运营业务面临法规制约而单一,限制了自身发展,阻碍了农村 土地资本化。为此,必须明确农村土地银行的法律性质,健全农村土地银行设立制度,开放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限禁,拓宽农村土 地银行的业务内容,才能促进农村土地银行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新体制下,村组社区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如何,一直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从庄河市农村改革的实践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集体经济积累与发展新机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建立明晰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建立有效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建立完备的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这些基本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