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发性痛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6例复发的痛性眼肌麻痹,男、女均3例,4例年龄在40岁以上。6例共复发11例次,其中复发4次1例,2次2例,1次3例。复发的时间间隔为5个月至5年;与首次发作病变部位在同一侧者9例次,在对侧者2例次;6例患者无论首发或复发时症状上均有头痛或/和眼眶痛,受累的颅神经主要有Ⅲ、Ⅳ、Ⅵ颅神经以及Ⅴ颅神经1、2支。复发后症状与首次发作相同者7例次,不同者4例次。作者认为症状反复发作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的证据之一,认识本病的反复发作的特点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61岁。 3岁时因发热致聋哑。 2 5岁时出现兴奋、冲动、外跑、行为异常 ,反复发作 1 6年 ,于 1 981年 1 0月2 8日收住本院至今。病情呈周期性发作 ,开始每年发作约 2次。每次发作均表现为兴奋、手势动作增多 ,持续 1个月 ,症状自动缓解 ,间歇期精神正常。近 3年约 2~ 3个月发作 1次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 2个月 ,并症状较前加重 ,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 ,步态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 ,但无双侧瞳孔扩大 ,可自行缓解。入院后曾诊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先后给予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单用或联合…  相似文献   

3.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总被引:8614,自引:45,他引:8614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3.每次发作持续...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   总被引:107,自引:0,他引:107  
偏头痛病因较复杂,近代国内外学者认为该病发作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有关。本文在原有医学诊断基础上加上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查,作为客观诊断指标。对疗效评定标准采用量化法,以利科研与总结。 1 诊断标准 1.1 反复发作性血管性头痛,每次发作的性质和过程相似,至少发作5次以上,发作间歇期正常。 1.2 发作前可伴或不伴有先兆症状,有先兆的可表现为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的先兆症状,如眩晕、耳鸣、复视、共济失调、轻瘫等。  相似文献   

5.
发作性睡眠过多症以男性Kleine-Levin综合征最熟知,其特征为周期性睡眠过多、多食及冲动行为.类似症状与女性月经周期有关联者报导很少,作者报告一例:  相似文献   

6.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发作。2.可表现为颅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3.每次发作持续时...  相似文献   

7.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并不少见,其发作频率较高,反复性大。本文报告30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病人,其肢体无力反复发作,使用心得安治疗对改善其症状和控制发作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6例,女4例。男:女=13: 2,年龄21~44岁,平均31.14岁。30例就诊前均无确切的甲亢临床表现和甲亢的诊断。30例病人均有反复发作历史,其中16例反复发作少者每周1~2次,重者天天发作,1  相似文献   

8.
报告74例精神分裂样症状的癫痫之临床分析和随访结果,都有较长的癫痫发作史,精神症状出现时癫痫发作大多停止或减少,距首次癲痫发作的时间平均为11.2年,临床酷似精神分裂症,以类似妄想型者居多。71例随访中29例病情波动,22例趋向好转,20例趋向慢性。预后受癫痫首发年龄与出现精神症状间隔时间等影响。认为精神症状是反复抽搐引起脑器质性损害的结果,名为癫痫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病较合适,提出了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良性复发性眩晕(benign recurrent vertigo,BRV)是对一组临床症状的描述,指反复发作性眩晕,不伴神经系统及耳蜗异常,眩晕发作期间可检测到眼震,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天不等,发作频率每天1次至数年1次不等,女性多见,不符合其他前庭疾病的诊断标准。可能与偏头痛或前庭性偏头痛或梅尼埃病相关。目前关于良性复发性眩晕的报道较少,人们对其认识仍有不足。2017年《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将其归为病因诊断中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16岁。主因反复肌无力伴酸痛发作3年余,于2012年2月24日入院。患者自2008年9月至入院时共计6次出现肌无力伴酸痛感,每次发作前均有劳累或受凉史。主要表现为四肢和抬头无力,伴肌肉酸痛感,休息后症状与体征可完全缓解,发作后间歇性"酱油"尿。外院检查血清肌酸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的孤立性睡瘫症(RIS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对2017年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2例反复发作的孤立性睡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均排除发作性睡病,发作形式与睡眠瘫痪的经典表现相符。发作时,例1意识朦胧,颈部可小幅扭动,并伴有听觉幻觉;例2意识清晰,无幻觉存在。2例均伴有明显焦虑症状,但因果关系不明确。例1接受曲唑酮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RISP发作时均处于分离状态,但表现形式多样;其反复发作可能与睡眠稳态受损有关;多种抗抑郁药对RISP有效。  相似文献   

12.
头痛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可源于多种颅内病变 ,也可由于功能性或精神性疾病。我们收集近 6年来 12例头痛性癫误诊为功能性或血管性头痛病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资料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4~ 2 4岁 ,平均 12岁。病程 2月~ 6年。既往史中有头部外伤史 4例 ,产后窒息史 2例 ,脑炎病史 1例 ,高热惊厥史 2例 ,癫家族史 1例 ,另 2例平素身健。上述病例均查头CT或MRI未见异常。脑电图或加诱发试验显示癫性放电。1 2 临床症状 为反复发作剧烈头痛 ,常突发突止 ,发作次数一般 2~ 3次 /d甚至…  相似文献   

13.
<正>例1女性,15岁。因发作性呼之不应伴下肢抖动3年余、加重3个月,于2022年4月14日入院。患儿入院前3年与父母发生争执后无先兆突然倒地,双眼紧闭,呼之不应,伴下肢抖动,无意识障碍、双眼凝视、舌咬伤、大小便失禁等,持续约30分钟后自行恢复,发作停止后可回忆发作过程,无意识障碍、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等,此后反复出现类似发作,每2个月发作1次,通常发生于情绪激动、与他人争执或闻及噪声后,患儿家属未予重视;3个月前,患儿情绪激动后再次出现类似发作,外院诊断为“癫痫”,予奥卡西平0.45 g/次(2次/d)口服,症状未得到控制且发作频率显著增加(4~5次/月),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至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4.
<正>偏头痛是一种临床较常见、慢性、反复发作的有明显家族聚集性血管神经性头痛。发作时伴有较多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率加快、呼吸增快、胃肠道功能紊乱、面色苍白等。部分头痛发作前常有视物模糊、畏光、偏盲、半侧面部和肢体麻木等先兆表现,持续数分钟或长达半小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病因也较为复杂,涉及遗传、饮食、内分泌以及精神因素等多重因素,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其分子遗传学特性除家族  相似文献   

15.
<正>心因性发作(psychogenic seizures)又称心因性非痫性发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PNS),或假性发作(pseudoseizure),属非痫性发作的一种类型。该病由心理因素所致,各种诱因特别是情绪、环境因素可诱发发作。临床表现为各种躯体化症状,感觉或运动障碍,可伴有紧张、焦虑、恐惧和其它精神症状[1]。在临床上很难与器质性病变所表现的症状区分,故容易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囊肿不伴肿瘤或寄生虫者,可沿颅椎轴之任何部位发生,并据其部位引起不同症状:天幕上囊肿通常发现于有癫癎发作或颅骨突出的患者;天幕下者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而椎管内囊肿最多见的是引起脊髓功能障碍。本文所报告的一例患者有反复发作的上肢麻木,虽然最初考虑很可能是多发性硬化,后证实其症状由一蛛网膜囊肿所造成。患者男性,22岁。9岁起每年发作右上肢无力,麻木和刺痛感,偶感右下肢稍沉重。症状以肢体远端为重,逐渐出现,每次平均持续2周后突然消失。每次发作前总有1至数天之轻度颈——枕区疼痛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神经精神狼疮(NPLE)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对37例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有局灶性症状及癫痫反复发作者预后差;②MRI检查的阳性率高,但定位缺乏特异性;③神经精神狼疮(NPLE)患者的脑脊液(CSF)蛋白升高,尤其是IgG的升高是其主要特点。结论:NPLE患者症状不同预后有明显差异,MRI检查和脑脊液蛋白的测定为NPLE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发作头晕伴视物模糊半月"于2019年11月14日入院,表现为行走过程中反复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每次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近两日伴有2次左上肢稍感无力症状发作.门诊头颅MRI+MRA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多发新发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图1).  相似文献   

19.
以抑郁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抑郁转向躁狂的相关因素及其危险程度。 方法 :对 6 8例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 (软双相 )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 5 5例反复发作抑郁症对照比较。 结果 :软双相患者的年龄和发病年龄显著小于反复发作者、病程小于反复发作组 ,而且已婚者少 ,个性外向者多 ,OR界于2 87~ 7 2 4之间。首次发作 <3个月、病情重度及以上、精神病性、生物症状明显多于反复发作组 ,OR界于 2 6 4~ 2 8 15之间。而用过 3种药物者明显少于反复发作组。结论 :软双相有自身的临床和某些特征的差异 ,这些特征可能促进软双相患者向双相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Kleine-Levine综合征,探讨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周期性发作性嗜睡的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嗜睡、精神行为异常,MRI见左侧丘脑类圆形长T2信号影。结论 Kleine-Levin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赖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周期性发作的嗜睡和精神行为异常,丘脑功能失调是Kleine-Levin综合征一个可能的发病机制,MRI见丘脑上有病灶时对诊断本病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