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秀真  纪杰善  张秀敏 《治淮》2011,(12):65-66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或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氨氮,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成为水利、环保系统最常用的分析方法.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水中的氨氮,考核样测定酒石酸钾钠加入与否、样品的预处理、显色时间、反应温度等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很大,根据实验对上述因素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何洋  张佩  崔晨  韩枫 《治淮》2015,(1):41-42
氨氮普遍存在于地表水及地下水中。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NH3以及氨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这两种氮的组成比取决于水体的p H值,当p H值高时,游离氨的比例高;反之则离子氨氮的比例高。水中氨氮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分解的产物、某些工业污水及农田排水。氨氮含量的多少是判断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评价水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氨氮测定的常用方法有纳氏试剂比色法,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和滴定法,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纳氏试  相似文献   

3.
江西千烟洲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氮污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以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N)、硝酸盐氮(NO3--N)及总氮(TN)为研究目标,选取松塘水库、G井、Ⅰ井、人工鱼塘、甘家水井、架竹河为研究点.近期(2010年1月-2010年5月)水质动态监测资料表明,千烟洲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氮污染以硝酸盐氮(NO3--N)为主,地下水流场上下游差异性较大;地下水流场下游甘家水井,硝酸盐最高含量达22.56 mg/L,最低含量14.80 mg/L,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10 mg/L,检出率100%,出现了硝酸根型地下水;农忙时人工鱼塘、架竹河水中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明显升高,高达约0.20 mg/L,对水中生物的生长极为不利;河、库、井水中氨氮(NH4+-N))浓度差异不显著,但随时间变化差异明显.通过研究“三氮”在地下水中的转化规律,为农业生产和地下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区域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而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主要影响因素,了解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对于采取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统计学中的半变量变异函数研究巢湖流域北岸区域六岔河流域多水塘-沟渠系统中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表明,土壤中有机物质(OM)、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的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符合球状模型,总磷(TP)、氨态氮(NH4-N)、有机物(OM)空间异质性中结构性变异大于随机变异,在28.8%~44.0%之间;总氮(TN)、硝态氮(NO3-N)空间异质性中结构性变异小于随机变异。机物质(OM)、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变化范围为123.9m~517.36m,呈现出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有机物(OM)>总磷(TP),变化范围相差4倍左右,表明影响土壤养分的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起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养分特性、土地利用以及水塘-沟渠系统景观等。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市河涌氮、磷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区典型河涌氮、磷污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覆水中氨氮质量浓度为6.21~22.40 mg/L,间隙水中氨氮质量浓度为19.9~152.0 mg/L。河涌上覆水以及间隙水中的氮污染主要是无机氮污染,且以氨氮为主,占总无机氮的90%以上。各河涌的氨氮和总氮值之间表现出很强相关性,但上覆水的氨氮和总氮值与间隙水的氨氮和总氮值之间,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底泥间隙水与上覆水磷形态差异较大,间隙水中可溶性正磷酸盐与总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有机磷质量浓度比上覆水要高;底泥中可溶性磷(Psol)、铝结合磷(PAl)质量浓度较低,铁结合磷(PFe)质量浓度较高。悬浮物中各形态磷质量浓度整体上均比底泥样品要高。  相似文献   

6.
总氮是衡量水量的重要指标之一,(GB11894-89)《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氮的方法虽然操作步骤简单,但实验条件较苛刻,准确度不易把握。文中通过多年经验,针对总氮测定时遇到的试验空白值偏高的情况,分析了实验环境、实验用水、试剂、玻璃器皿、消解过程以及所用设备等方面对空白值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围绕太湖水体氮污染控制与管理的科学需求,利用15N、18O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氮源解析及优先控制源识别研究,分析不同生境特征下氮的形态转化与迁移特征,提出外源性氮源控制对象、生境调控途径与方法。通过西部入湖河流及梅梁湖、贡湖、五里湖、西部湖区与胥湖等五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共44个监测点的上覆水、沉积物的取样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太湖上覆水中无机氮的赋存形态以硝酸盐氮为主,沉积物和孔隙水中以氨氮为主,太湖西部入湖河流无机氮主要形态为NO3--N与NH4+-N。重点对南河  相似文献   

8.
水质评价是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和总氮(TN)4项监测指标,对奎河上、中、下游进行实地调查取样;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分别确定主客观权重,通过离差平方和法组合权重,最后用粒子群算法确定综合权重。计算得到,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总氮的综合权重分别为:0.252 4、0.197 3、0.162 4、0.387 9,上游、中游、下游的综合分值分别为:61.276 9、105.747 1、141.194 2,分析可知,从上游到下游水质逐渐恶化,水质分别为国家地表水质Ⅲ级、Ⅳ级、Ⅴ级。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建立水中氨氮的测定方法,探究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因素PH和反应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得出测定氨氮的最佳过程,验证了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水体无机氮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鄱阳湖水体无机氮的时空分布,于2006年1月和7月对鄱阳湖湖面及其主要支流下游的表层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研究了各种形态无机氮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枯水期鄱阳湖无机氮在上游主航道较低,低于全湖平均值,航道中段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区;丰水期氮含量高值区出现在主航道中段,在下游处无机氮含量又呈现上升的趋势;鄱阳湖NH4+-N和DIN在枯、丰水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鄱阳湖主航道枯水期NO3--N、NH4+-N、DIN浓度明显高于丰水期,而NO2--N恰好相反,其主要支流丰水期NH4+-N和DIN含量也比枯水期低。  相似文献   

11.
总氮含量主要是指水样中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无机氨盐、溶解态氨以及大部分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总和。总氮的测定过程中,实验条件的质量、操作过程直接影响分析样品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如何保证样品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成为测定过程的荧键之一。从实验用水、试剂影响、器皿影响、操作过程、压力消毒器温度及环境条件等方面做出分析.以此指导实验室操作实践。  相似文献   

12.
韩军  张佩 《治淮》2010,(12):54-55
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挥发酚含量时,4-氨基安替比林的纯度对试剂空白值影响较大,造成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偏差明显。本文通过使用不同量氯仿萃取后的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测定水中挥发酚,结果发现经不同量氯仿萃取后的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对试剂空白值和实验结果准确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大体可分为有机氮与无机氮两种,二者之和即为总氮(TN)。无机氮又包括氨氮(NH_3—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硝酸盐氮(NO_3—N)。监测氮的含量,对于掌握水体被污染的情况及其自净作用有很大意义。总氮还是评价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重要指标。总氮可直接测定,也可用无机氮与有机氮含量相加的办法求得。  相似文献   

14.
在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4-89)测定水中总氮时,因试验条件要求较高,操作中任何一处细节出现偏差,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出现水中的总氮小于硝酸盐氮等现象.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总结造成测定的水中总氮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是水中氨氮测定的经典方法,但水中金属离子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氨氮的测定[1]。本次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用碳酸钙的盐酸溶液(500 mg/L)配制硬度梯度,用氯化铵标准溶液(10 mg/L)配制不同浓度的氨氮溶液。第一次不加酒石酸钾钠,直接加入纳氏试剂,得出水中总硬度对氨氮测定影响的初期规律;第二次加酒石酸钾钠,对初期规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当总硬度小于某一限度值时,测定水中氨氮的吸光度随水的总硬度增加而缓慢增大;当总硬度达到某一限度值时,吸光度将突然增大,导致偏差过大;当总硬度超出其所对应的氢氧化钙溶解度时,吸光度测定产生不稳。  相似文献   

16.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统计学中的半变量变异函数研究了巢湖北岸六岔河流域多水塘-沟渠系统中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物 (OM) 、总氮 (TN)、总磷 (TP)、氨态氮 (NH4-N)、硝态氮NO3-N) 的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符合球状模型,总磷、氨态氮、有机物空间异质性中的结构性变异大于随机变异;总氮、硝态氮的结构性变异小于随机变异。有机物、总氮、总磷、氨态氮、硝态氮等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变化范围为123.9~517.36m,呈现出氨态氮>硝态氮>总氮>有机物>总磷,变化范围相差4倍左右,上述差异主要与养分特性、土地利用以及多水塘-沟渠系统景观等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太原市部分地区排水中基本控制项目(COD、氨氮、总氮、总磷、挥发酚及总有机碳)的检测,了解和评价太原市排水中的污染状况。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总氮,总磷及挥发酚,用高温燃烧氧化法测总有机碳。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大部分地区排水符合标准,北沙河排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长江河口水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单项水质因子法,对长江河口实测水质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长江口水体质量特征,评价主要侧重于有机指标,选择了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5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总磷(TP),另外还选择了盐度指标氯化物(C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口江段呈现有机污染的特征,总磷、化学耗氧量和氨氮为要污染因子;河口江段断面水质目前状况尚可,但近岸水域水质明显劣中泓水质;汛期水质劣于非汛期水质;评价期内岸边水域落潮期水质劣于泓潮期水质,最后对长江河口未来水质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非点源氮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盐亭县林山乡典型的集镇小流域和农林复合小流域的非点源氮迁移过程进行了同步监测,比较分析了两不同类型小流域的径流过程及降雨-径流过程中氮素各形态浓度、负荷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了集镇小流域和农林复合小流域径流过程与非点源氮迁移过程均存在较大差异:(1)集镇小流域径流过程与降雨过程迅速响应,径流过程呈现“暴涨暴落”的特点。相反,农林复合小流域径流过程显著滞后于降雨过程,呈现出显著的“滞后效应”。(2)集镇小流域总氮(TN)、颗粒态氮(PN)以及铵态氮(NH4+-N)浓度在降雨径流初期迅速升高,而后迅速下降,呈现明显的“单峰”。相反,农林复合小流域在小雨事件中氮素浓度变化较小,但在中雨和暴雨事件过程中,初期径流中氮浓度较低,而中后期逐渐升高。(3)集镇小流域TN、PN、NH4+-N迁移过程体现了显著的“初始冲刷效应”,其中初期25%的径流量平均携带了50%的TN负荷、71%的PN负荷、64%的NH4+-N负荷,而农林复合小流域TN、可溶性氮(DN)、硝态氮(NO3--N)则体现了一定的“末期冲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因而成为目前水环境监测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对《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中有关校准曲线标准工作溶液的量取、校准曲线实验点分布、比色皿的选择和样品溶液的稀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氨氮校准曲线制作时,氨氮标准工作溶液的量取选用5.00 m L的分度吸量管完成全部取样,操作次数和工作量适中并满足HJ 535-2009标准的精度要求;校准曲线上的实验点分布或取舍不应随意变更,否则会影响测量精确度;选用20 mm比色皿时测定误差较小。若待测样品的浓度较高时,其稀释宜选用5.00 m L以上的单标线吸量管;若考核样品浓度为0~100μg/m L时,综合各种边界条件可以有0,5,25,50倍和0,2,10,50倍2个合理的溶液稀释方案,可分别选用5.00,10.00,50.00 m L和5.00,25.00,50.00 m L的单标线吸量管取样稀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